分享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唤起觉醒的一部壮阔史诗画卷

 坊间拾趣 2021-04-26

《觉醒年代》是唤起民众觉醒的一部壮阔史诗,是一代知识精英的有为担当,是共产党人对初心的溯源。这当以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之为代表。

一九一五年时的中国是散沙一盘,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外强欺侮,民众民不聊生,饿浮遍地,且麻木不仁,面对国将不国,各方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国良方。

陈独秀认清了中国之所以如此之现状,关键是人思想钝化,愚昧麻木。必须开启民智,以新思想唤醒民众的觉醒,从文化上改良。在他的酝酿之下,《新青年》这一刊物呼之欲出,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随着蔡元培接到黎元洪委任的北大校长任命状那一刻起,北大就注定了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新文化的旗手陈仲甫(陈独秀),与李守常(李大钊)聚首北大,北大齐聚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豫才,即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在新与旧的激烈交锋中,披荆斩棘,其势不可挡。与复古派的交锋始终是剧情矛盾胶着的主线,但是《觉醒年代》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做到了一个宗旨没有变。那是,新文化运动在猛力抨击孔孟之道的“往圣前贤”时,让观众看到了新文化运动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抹杀儒家文化,而是要彻底冲击旧文化对人们的禁锢与奴化。陈独秀、李大钊送别毛泽东回湖南时的对话中深刻阐明了新文化旗手们的心迹,陈李两人对传统文化还是亲爱有加的。在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人眼中,新文化则是伤风败俗的异类。而新文化倡导的以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以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竭力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蔡元培主政的北大,新旧两派的论战与争鸣空前高涨,学术氛围之活跃,犹如春风拂面。从竭力的交锋中可以看出,新文化深深影响着青年学子,并影响着全中国。

湖南新民学会会员,爱吃辣椒的毛润之(毛泽东)来到了北大图书馆,在北大校长蔡元培(孑民)的安排下做大钊的助手,可旁听北大教授的课,润之很受仲甫、守常的赏识。由此,陈独秀、李大钊在青年人身上看到了未来与希望。

继而,湖南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天津的周恩来“觉悟社”等刊物社团的相继诞生。使得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当时的北大闪耀着各种激进思想碰撞的火花。北大师生敞开胸怀拥抱“德先生和赛先生”。

正是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这就是新文化运动有其深远影响的意义,唤醒了全体民众的觉醒,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可看作是《觉醒年代》呈现给观众的视点之一。

二、伟大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直接呼唤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思想,新潮流,已成无可阻挡之势。人们正处于激情澎湃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法西斯德国战败,中国成了战胜国之一。民国政府组团参加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寨宫举行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彻底失败,完全诠释了弱国无外交。德国战败按常理应该将山东交还中国,可日本觊觎山东的管辖权,企图窃取并继承德国对山东的一切权利。这引起了中国民众及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义愤。

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席卷开来,举国上下,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各阶层人士都纷纷响应支持学生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迫于各方压力,民国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二十一条上签字,这场伟大的运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

只有最广大人民的空前团结,一致对外,才能驱除外污,洗刷屈辱。这是《觉醒年代》呈现给观众的视点之二。

三、一个幽灵的诞生。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充分认识到了要彻底的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走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到乡村,去长辛店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中国当时社会的现状与症疾所在。一切的事事经过,让陈独秀也放弃了他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初衷。坚信马克思主义,以俄国革命的形式改变旧中国必须从制度上加以推翻。《新青年》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南陈北李”一南一北相约同时建党。有李大钊同志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并于一九二一年七月召开了党的一大。从此,这个共产主义的幽灵诞生在了中国。中国革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依靠人民,解救劳苦大众,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这是《觉醒年代》呈现给观众的视点之三。

从觉醒到初心的确立,启迪中国工农劳苦大众的觉醒,为劳苦大众谋幸福,让人对革命先驱者们由衷缅怀与敬意。这是一部初心溯源的经典史诗。中国共产党犹如初生婴儿,诞生在南陈北李等知识精英的先驱者手中。确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中国革命自此有了强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觉醒年代》不能不说是一部追根溯源史诗般的经典剧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