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我们设定孩子的目标,还是让孩子自己决定目标?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1-04-26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的教育习惯认为,孩子的未来的目标,应该是由家长帮助设定的。因为孩子还小,他不懂得社会规则,也不明白自己不好好学习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觉醒教育则认为,孩子的目标是孩子自己的,应该由他自己决定,而家长所要做的,就关注孩子当下的感受,而不是关注孩子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改变在前,一直依靠着“如果我是孩子,我需要什么样的妈妈”这个信念来引导孩子。改变多年后,我遇上了沙法丽的《父母的觉醒》和《家庭的觉醒》这两本书。

我的做法,绝大部分符合觉醒式教育的方法,但还是有一些细小的观念,还是会体验出我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这次看《家庭的觉醒》,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也正因为重新细读和做读书笔记,才能检测出我的那些细小的毛病。

读书、思考、改变,才能让每一本书变成学习的工具或者引领走向更远目标的通道。因此,我把今天早晨的这些思考记录下来,方便自己随时回想,随时提醒。

原文:我曾幻想,我要把你抚养成为完整的、圆满的、有价值的、有教养的、善良的、睿智的”——《家庭的觉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如今,我依然有这个想法,但做法却昰:一切都建立在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同时,我接纳他的不完美,接纳他的一切,尊重他的意愿和感受。虽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太高了些,但是只有确定目标,才好前进。

原文:我在工作室经常问家长:你为孩子设定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马上就列了许多标准答案:要孩子们快乐、成功、善良、受人尊敬。他们正在无意识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的孩子缺乏某些东西——这些品质现在并没有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家庭的觉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看到这里,我突然惊出一身冷汗。这是我第二遍看这本书,而且我也认为自己是觉醒了的家长,但是回想到早晨看到前面一段话我的想法之后,就发现,我还是错了。我也常常在想,我要帮助孩子寻找和挖掘学习的快乐,我也以为这样的品质是孩子欠缺的,而她的厌学表现似乎在也说明这个问题。虽然我一直相信孩子最终能走出厌学,而且他确实也做到了,而我也赞同他对自己的评价:没找到学习的乐趣。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通过观察我记录着他的成绩,他的成绩一直保持着正常的水平,只不过,这一切都在孩子那段时间学习没有往上进步而掩盖了起来。

现在,我认真回想:如果他真的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如何能保持所有考试的水平分数?如果他真的觉得不快乐了,为什么有些科目他一直表现很好?也就是说,这其实是孩子进入了一个思维盲区,因为和同学的比较,因为老师的教条,这些烦恼暂时压制了他的快乐。其实这些快乐一直伴随着孩子的,只不过在那个时期东风压倒了西风,才让他和我产生错觉:他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然而,他打游戏的时候,是感到快乐的;他与同学相处时,是快乐的;他在参与学校的活动时,付出努力时是快乐的。

只是,我们忘记了。

既然快乐如此,那么其他的品质,孩子本身也是具有的,只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和掩盖,让我们产生了错觉。

突然想通了,我对现在已经逐渐掌控了自己的孩子,更有信心了。

原文:“目标”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对未来的规划和“创造”童年的重担,就好像“童年”是一个有着特定结果的项目。这种目的性明确的任务制造了各种压力,最终难免在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行为上流露出来,有时还能把家里的气氛推升到沸点。——《家庭的觉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不仅仅是童年是一个有着特定结果的项目,甚至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有着特定结果的项目,这些表现在孩子的中考高考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孩子会因为学习的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及各种各样的表现:不写作业,不上学,用游戏把自己全面包裹起来,逃避家庭与学校的压力。

在这里,并不是说中考高考不重要了,但是,一味地强调结果,忽略孩子平时的表现,甚至当下时刻的表现,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和憎恨。

回想起我的孩子在初中及中考时的表现,我都坚持让孩子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游戏时间,我只是在孩子遇到情绪不好时,及时地给予安慰和疏导,并不对他的学习指手画脚。

因为一直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孩子中考很顺利,现在也从一年半的厌学情绪当中走了出来,就是像沙法丽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与他们的真实身份匹配,而不是把他们与我们的幻想匹配。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方法,而是让教育方法适应孩子。

我庆幸我意识到了家庭教育中问题的真正根源,也庆幸一直坚持着以孩子的需求为本的原则。

原文:只有当我们能与当下的孩子建立联系,认为他们的样子就是现在这一刻他们应该成为的模样,我们才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教育。——《家庭的觉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就以我来说,虽然我基本上能完全接纳住孩子的各种情绪及表现,但偶尔还是会有被他挑战得让我崩溃的时候。

以我的孩子在午休时睡不好时的起床气为例。有几天,孩子因为太累,导致中午的休息常常处于清醒与迷糊之间。这样的睡眠当然不有完全让孩子通过午休充足好体力和精神,所以他就会在需要起床上学的时候,大发脾气。

如果只是几天一次,那我忍忍就过去了;但他也会连接几天都会这样睡不好,然后就每天冲我大发一次起床气。有一次,我连忍了三天,终于忍不住就默默地哭了起来,当然就算我当时被他气哭了,也没冲他发脾气只是觉得委屈。

孩子看在眼里,于是就收敛了脾气,出门上学去了。

也就是因为我的失控流泪但没有冲他发脾气的这一行为,让他在后来仍然会遇到午休睡不好的情况,却不再乱发脾气了。只会轻轻地对我说:唉,妈妈,我又没睡着,迷迷糊糊的,太难过了。这个时候,我都会给他紧紧的拥抱虽然妈妈没办法解决你睡不好这个问题,但是你难过了,妈妈抱抱你,给你安慰。

现在,孩子无论遇到什么让他失控的事情,也不轻易发脾气了,而是控制下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就向我寻求安慰,而这个,却是他最容易得到的。

原文:当他们开始理解儿子现在是谁,而不是将来“应该”是谁时,他们开始发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加文身上,而且体现在家里的氛围上。他们最终给儿子换了一所更适合他的学校。直到现在,加文依然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家庭的觉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还记得孩子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常常对他开玩笑说:妈妈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个英雄。结果他说:你以为每个人都有拯救银河系的能力吗?我不想成为英雄,我也没有拯救银河系的能力。于是我就打消了想让儿子成为闪闪发光的英雄的念头。

孩子特别喜欢看《终结者》系列,也特别喜欢刘慈欣。于是我又开始做梦:你这么喜欢科幻,要不以后学习天文学或者物理学吧?孩子白了我一眼:我喜欢科学不假,但我并不想专门学习物理学或者天文学,也不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后来孩子在初二的时候就自学完了高中化学的全部课程,而且带他散步时,他和我说的就是什么分子、原子等东西。我听得昏头胀脑地,然后就问他:莫非你以后想学习化学专业?孩子想了想,又摇摇头说:不一定。我现在对这些感兴趣,只是好奇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但我觉得化学可能不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问过三次,孩子都没有说他到底喜欢什么。后来我想了想,孩子现在也就是在初中,未来的路还长,就算到了高中,他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什么。太多成年人几十岁了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何况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

所以,我就不再想孩子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念头,转而专心地听他对我讲当下他的感受和发现。

也就是因为没有我的干扰和施压,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虽然有起有落,但始终保持着一个平衡。

嗯,今天的梳理文字有些长,但是结果还是让我满意的。

以后还是继续这样吧。

2021.4.26   11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