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译葡萄酒(下)篇

 和子 2021-04-26

        (续上篇)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游九龙潭》,对葡萄酒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不单是因为葡萄酒含有较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武则天喜欢葡萄酒更多的是因为酒色深浓耐品女士们调理气血、养生保健的首选

        在这王者风范的熏陶下,唐朝的酒体结构已显现出以葡萄酒为尊贵的特征,在女皇引领的红妆时代下,那时的贵妇们酒力强劲、势不可挡的气势被载入史册,诗词歌赋中的葡萄酒色彩浓厚。

图片

武则天,《游九龙潭》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的游乐诗。“竹叶美酒、芙蓉玉杯”,皆华美之物,皇室的高贵和奢靡尽显在小小的杯酒中。)

图片

李世民端起酒杯,无限感慨,除了描写皇家装饰壮丽之外,感叹江山一统,共尽杯中。因为李世民的功绩,各国向唐朝进贡美酒数不胜数,李世民十分喜欢葡萄酒并亲自督造,赞其耐饥强志,因此有了绿色的葡萄酒和黄色的米酒的区别。

图片

李世民喝葡萄酒讲究氛围,也注重礼仪和细节,不管是邀月独饮、宴请群臣,还是与后宫皇妃、李氏家族团聚,都要斟上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的葡萄酒。李世民博大的胸襟,可见其养生理念的深度和内涵,为酒文化的推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世民的《置酒坐飞阁》很是开心抒怀: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

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

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图片

      李隆基时代是一个空前的盛世,疆土范围早已解放酒禁,百姓们都聚在一起踏歌醉舞。这不但表明葡萄酒在唐代广泛流行使用,也标志着葡萄物质文化的成熟和丰富。李隆基本人也对葡萄酒情有独钟,他试过无数补肾壮阳的药酒,最终感叹:“还是葡萄酒的清洌甘醇,喝了如赛神仙。”

图片

唐代“葡萄海兽图”铜镜

李隆基的《春中兴庆宫酺宴》很是大气:

不战要荒服,无刑礼乐新。

合酺覃土宇,欢宴接群臣。

伐鼓鱼龙杂,撞钟角牴陈。

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

      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

图片

      相传李隆基携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品美酒,逸兴勃发之下,宣李白为其撰新词《清平乐》三首助兴,乐师李龟年歌咏,梨园弟子伴奏。并命杨贵妃拿来七宝杯,斟满葡萄酒,敬于李白。沉香亭内外,牡丹齐放,花香阵阵,歌乐袅袅,有如身临天国仙界,这一饮酒场景羡煞多少古今英雄才子,这也标志着葡萄文化的成熟和丰富。

李白《清平乐·禁庭春昼》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白的词,通过杨贵妃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并以第一人称写作。)

图片


李世民喜欢葡萄酒“可以耐饥强志”

武则天喜欢葡萄酒“可以养血驻颜”

李隆基喜欢葡萄酒“可以益气调中”


      虽他们喜欢葡萄酒的原因各自不同,但大唐盛世帝王的养生酒是错不了。《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


慈禧青睐香槟酒:

图片

★故事★  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有位访外官员从法国带回一箱香槟酒,进贡给了慈禧。慈禧看后,格外喜欢,命人将酒瓶的瓶塞打开品尝,可是在场的宫女和太监都不知道怎么开,一位太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瓶塞打开,忽然只听“砰”地一声,一股强烈的气体将瓶塞冲到了头顶之上。慈禧见后一阵惊吓,本来准备发怒,突然从酒瓶中散发出一阵香气,后慈禧就抑制住了情绪,饮后觉得此酒别具风味,还将此酒命名为“爆塞酒”。

图片

慈禧画作《葡萄图》

      论在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和创造葡萄酒文化上取得飞跃进步的是在唐代。

      纵观历史,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土扩大,朝廷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各种宗教信仰,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