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年前,杭州拾荒网红意外身亡,遗物比浙大身份还令人震惊

 牛人的尾巴 2021-04-26

2018年1月23日,杭州图书馆开展一个特别的展览,将一位老人半身像的铜像展示在图书馆里。

该铜像在图书馆里面并不显得多亮眼,但是那天参观展览的群众却络绎不绝。

有的群众对这个铜像致敬,而有的群众对身边的孩子说,希望将来你将来成为这样一个人。而一个看似普通的铜像,他的原型却是来源于一名网红拾荒者,而这个网红拾荒者的遗物比浙大身份还令人震惊。

听到这,你会好奇这个网红拾荒者是何方神圣吧。那且听我慢慢道来。让时间转回到2014年。

一、他曾经是位老师,晚年却走上拾荒者的生活。

2014年,有一位老人走进了杭州图书馆。他拿着一根竹竿,口袋,衣服常有污迹,而外貌也像似拾荒者。

他来到图书馆第一件事不是浏览书架上的书,而是去了洗手间,把袖子挽起,仔细地把手洗干净,随后安静地浏览书籍,离开时将书籍放回原来的位置,不留一丝痕迹。

当时有记者拍到他的照片,然后透过他的照片寻找他的资料。

一查不要紧,一查才发现。这个老人,曾经是一位老师。这名老人名叫韦思浩,1954年,韦思浩以优异成绩考进于当时的浙江师院中文系,毕业后随即成为一名教师,并且还参与了《汉语大词典》编写组工作。

1999年的夏天,韦思浩带着不舍的心情,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由于教学成绩出色,他退休时已经是一名中学一级教师。

他退休时,退休金都有五千多。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五千多的退休金还是比一些在社会上的年轻人赚取的工资还要多。

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放弃了安稳的退休生活,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拾荒者生活”。

二、他因意外身亡,普通的他却留下巨大的财富

2015年11月18日晚上,那天下着雨,韦思浩像往常一样,撑着雨伞,穿着破旧的衣服出去拾荒,在回家时,一名出租车司机被路障遮挡了视线,导致刹车不及,意外将韦思浩撞成重伤,韦思浩当场昏迷。

重伤的老人在重症监护室里度过了漫长的一个月,尽管医生已经全力抢救。但最终在12月13日,77岁的韦思浩因抢救无效逝世。

老人去世后,韦思浩的三个女儿怀着悲伤的心情,在昏暗的灯光下,她们仔细整理父亲的遗物。或许她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作为女儿早该应尽的义务。

可在整理的过程中,她们打开老人珍藏的盒子,打开的那一刻,她们的眼泪不争气流了下来。

在父亲珍藏的盒子里,没有存折,没有现金,有的只是一些泛黄的票据和证书。

这些票据和证书足足有几十份,详细记录了韦思浩过去几十年捐资助学的费用。

她们简单统计了一下,从1999年到2015年老人去世期间,韦思浩累计捐款至少50多万。除了另外票据和证书,盒子里面还有一些孩子写给老人的信件。其中有一封信件,是署名“兰燕燕”的女孩写的信。

信中写道,因为魏爷爷的资助,使她可以顺利上学,所以她特意写信去道谢。而女孩信中提到的“魏爷爷”,正是韦思浩本人。

看着那些孩子写给父亲的信件以及票据和证书,此刻,她们终于明白父亲当初为何放弃体面的日子不过,非跑去大街捡垃圾。

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后,韦思浩原本可以像其他老人一样,过着养花、出门旅游的方式去度过自己退休生活。但他果断放弃安稳的退休生活,就连女儿送的手机,他也省着用话费,只为了存起来,放在退休金里面和拾荒所得来的金钱去捐资助学生。

并且捐助时没用真实姓名,而是用“魏丁兆”这个化名。整理完父亲的遗物后,她们环视着老人生前居住的房屋,不禁潸然泪下。

韦思浩生前居住的房屋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房屋是多年前统一分配的80平方米毛坯房,没有装修,还保持着毛坯房的“原汁原味”。

房间里的家具也只有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和老式的悬挂灯泡,一张木板床,一张竹椅和一个装满书的书柜。这些便是韦思浩生活的全部。

而她们,也懂得父亲的苦心。后来,浙江大学实施“珍贵史料传承典藏计划”,韦家三个女儿将父亲的遗物捐献出去,共计178件。

三、有的人死了,可却永远活在他们心里

韦思浩生前行事低调,这21年来,资助万千学子读书的事件一直不被人所知。

直到他因报道以及意外离去消息传开,韦思浩这三个字才被越来越多人所所熟知。而被资助的学子也在这时才知道资助他们的老爷爷的真名。

一个老人,为了让更多的儿童得到良好教育,对素未谋面的学子捐资助学诚挚的关怀,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正因如此,2015年12月,“众筹老人雕像”爱心行动开始了,而众筹运动开展前后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和杭州民间工艺师陈顺兴抱着对老先生的敬意,分别制作雕像,以怀念老先生的风骨。

三年后,“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韦思浩老人事迹展”开幕式在杭州图书馆上开展,而韦思浩老人雕像正式向公众展出。雕像中的韦思浩紧皱着眉头,似在深思书本中的奥妙。而前来观看铜像的群众和受资助的学子们,却留下热泪。

中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写给鲁迅的纪念文章《有的人》中,有一句诗词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韦思浩老先生正如诗词般,他的精神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活着是为了万千学子能读上书,让更多学子更好地活着,为社会和祖国奉献。

总结:

而他死后,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正如他身上携带的污垢,永远腐蚀不了他高尚的灵魂。越是了解韦思浩人品德行,就越是能理解他对书本迫切的渴求。

读书于他是一种能给予力量支持的精神食粮。肉体会随时间消逝,精神却能永久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