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晓辉丨北京的贞节牌坊(之一)

 新用户6981V1ce 2021-04-26

牌坊由来

所谓牌坊,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源于古代状似大门的高大建筑,常被用于公示、表彰、纪念或地物标识。牌坊这种建筑物最早的雏形,据说与四千多年前舜时期的衡门有关,即两根立柱加一横梁,但其后期的发展,则与城市化过程中坊制出现有着密切关系。坊制就是将城市内的居住区划分成若干小块区域,区域四周建起围墙,并在公共出入口设立大门,类似今天的封闭管理小区。坊与坊之间的隔离带就是公共街巷道路。这种城市格局在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成熟,而到了元代则更为其附加了军事防御功能。城市实行坊制时,坊门成为了人们每天进出的必经之路,而官府也利用坊门这一点,将政府公告、刑事官司、表彰与禁止及其他广而告之的事项等张贴在坊门之上,坊门于是除了是坊区出入口之外,另增加了公共信息发布地点功能。白居易曾云:“宅院小墙庳,坊门贴榜迟”,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坊门就已经成为了公告信息的发布场所了。随着坊制没落,坊墙逐渐拆除,坊门却留了下来,而坊门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封建帝王开始利用坊门这一功能,增强它的宣传教化作用。给牌坊赋予了诸如:表彰武将文臣、纪念大事军功、公告科考成绩、街巷导引路标、寺观名称标识、旌表女性节烈、弘扬道德风气、倡导移风易俗等多种实用功能。于是诸如:功勋牌坊、科第牌坊、德政牌坊、路标牌坊、寺观牌坊、陵寝牌坊等等,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以表彰女性先进楷模,树立女德榜样、宣示引导潮流、净化社会风气为主旨的贞节牌坊,也与其他牌坊一样,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旌表女性贞淑节烈、孝义德风的纪念碑式特殊建筑物。

北京这块神奇土地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经竖立起许多座贞节牌坊,但在自然风化与人为损毁双重打击下,多数已消失。据考察,迄今为止,北京贞节牌坊硕果仅存只有两座,且均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境内。即晓幼营牌坊和顾册牌坊,下面就介绍有关这两座牌坊的情况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晓幼营牌坊——节孝坊

翟宜人节孝坊,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北部山前的晓幼营村。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距今已130多年。晓幼营村散布于山前缓坡地带,呈北高南低,节孝坊建在村中路西边胡同口,东侧相距村里一座16层高楼西侧楼基大约40米,其北距位于山坡上的京原铁路约有400多米。牌坊由灰砖垒砌而成,座西朝东,高4.5米,宽4.6米,坊墙厚度0.7米,基部厚度为0.75米。牌坊中间的拱券门,门口下部有半米为条石所砌,上部为青砖垒砌,拱券门最高点距地面约2.5米,灰墙中间凸起灰筒瓦覆顶的门楼式牌坊,门楼相对简易,中间楼高于两侧骑墙楼约0.5米。节孝坊面向东拱券之上方镶嵌有一青白石质额匾,长约1.4米,宽0.7米,额匾刻有四个长宽各为0.22米大字:“旌表节孝”。围绕“旌表节孝”大字周边都有小字题款,由于粉刷灰浆物遮盖,特别是还有一棵枝条浓密老藤缠绕在牌坊上部,能识别出的小字很有限,可见到其南侧竖刻小字为:“诰封翟宜人之节孝坊”,其北侧字迹基本无法辨识。但据查找相关资料,可知匾上北侧所刻小字为:“诰封奉直大夫王殿彥立记。奉直大夫是清朝的散官名,从五品,属于文官的任职资格,即非职务,亦非官衔,类似于现在副局级干部资格认证。清代奉直大夫为十八阶之第十阶。在清朝官阶序列可以高于实际官位,也就是说,王殿彦虽然散官虚职是从五品奉直大夫,但其实际官职也许正职是其他品级官阶,但享受从五品待遇。

额匾上部正中据说曾有“奉旨”两个小字,但现在已难看清,匾下部刻有立坊时本地参与赞助乡镇地名,字迹还算清晰,写有“京都、卢沟桥、良邑、房邑、灰厂镇、西庄店、南四位、沙锅村、大富庄、长乐寺、西石府、后甫营、羊圈头、北上万村仝拜”字样。坊上所刻这些村镇等地名今天多数都存在,分布在今天的房山及丰台两个行政区域内。牌坊主楼与北侧骑墙楼完好,而南侧之骑墙间楼已塌毁。经向村民了解,塌毁原因,是约50年前,牌坊以西翟氏老宅,曾经被用于农业供销合作社,生产队拖拉机为供销社运输大件物品时,不慎将南骑墙楼撞毁,之后数十年未曾修复。

整座牌坊上遍涂较厚的灰色灰浆,拱券门两侧镶嵌长1.3米青白石质楹联。上联大字为:节懔冰霜千秋垂鉴,下联为:贞同金石三辅流芳。上下联两边都刻有竖行小字,也是因为灰浆遮盖,已难辨认。

若是要读懂牌坊上的对联,必须要先科普一下联上名词。上联“节懔冰霜千秋垂鉴”。“懔”的原义是指警惕与害怕,用于此联,其大意为:牌坊主人为保持如冰雪般纯洁无瑕节操,而时刻保持警惕,最终成就了名垂千秋的妇德名节,值得社会上妇女以此为镜鉴,对照检查自己言行。下联“贞同金石三辅流芳”“贞”的原始初义是“正”“定”之意,指端方正直。但后来被引伸为,忠贞、坚贞等。而在旧中国“贞节”观念,是有针对性的应用在妇女的道德操守行为规范方面的。“贞”的含义主要是指女性贞节、贞操。在本联中,则其大意为:翟氏的守贞洁意志坚定如磐石,珍贵如金玉,她的节孝美名在京都地区广为流传。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三辅”。三辅一词出自西汉,原意是指管理以首都为中心的三个重要京畿区域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位地方行政长官。因西汉首都三地是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故“三辅”之前亦曾称作“三秦”。汉代之后,虽然各朝代首都位置时有变化迁徙,但对京城普遍沿袭了“三辅”这一代称。翟氏所居良乡县,位于清朝首都西南郊,属于清朝“三辅”之地,所以此联中出现了的“三辅”,是代指北京周边地区。

从牌坊匾上“旌表节孝”可知,此坊为贞节牌坊之中的一种,名为节孝坊。是为一位诰命翟宜人所建造。

何为宜人?宜人是朝廷对官员家女眷给予的封号,这种宜人封号,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当时用以封赠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之妻。按当时女眷所获封号由高至低,共分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室人、安人、孺人七个品阶。而“室人”作为一种女性专用封号,极易与另外一种朝廷封号“太室人”混淆,为避免误会,于是,又改封“室人”为“宜人”。由此“宜人”之封号正式进入中国官爵品阶名录。由此可看出,宜人为第五品阶封号,地位高于安人而低于恭人。元代时,宜人品阶下调,降为了七品,而到了明清时期,宜人封号地位重新回到了五品级别。能够得到宜人封号的女眷分为两类,一是五品官员之妻,二是五品官员之母亲及祖母。晓幼营牌坊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此可知牌坊主人翟氏,是大清朝廷五品官员家属。有资料显示,翟氏的丈夫名为王殿彥,为山西盐运使。

翟氏获得宜人封号为诰封,那么,诰封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诰封本意就是诰命封赏。在我国古代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别,诰封高于敕封。一般来讲,五品以上授诰命,称为诰封,而六品以下授敕命,称为敕封。也就是说朝廷中高级以上官员女家眷才有机会获得诰封,而下级官员女家眷则享受不到诰封荣耀,只能得到敕封。晓幼营翟氏所得封号为诰封,显然在女性爵位封赠上,属于高档待遇。

牌坊为“旌表节孝”坊,那么,“旌表”是什么意思呢?旌表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制定和实行的道德表彰行为。国家通过旌表主导社会教化,制造和引导社会形成学习先进人物的氛围,创造讲道德的社会风气,从而有利于国家更好的达到从底层强化控制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旌和表,早期并不是连用词语,而是代表两种不同的含义。原始社会部落战争时,旗帜分为九种,而“旌”则是专门指九旗中的“龟蛇之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左传》中出现了“且旌君伐”“且旌善人”,“旌”在此时,开始被赋予了表彰之涵义。而“表”最初是指皮子有毛的那一面。我们都知道一个常用词“表率”,但其出处,相当多的人就不知缘何了。实际上,它源于《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意思是:不能穿着皮毛露在外面的衣服出入公门。所以,在古时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正人君子,是不穿裘皮衣服招摇在办公及公共场所的。这也就是为人表率的最初原义。之后,引伸出《礼记·表记》中所言“仁者,天下之表也”。这之后,“旌表”二字开始被连用,并具有了表彰制度的雏形。“旌表”做为一种官方制度,先秦即已萌芽,最早实施旌表者,乃是周武王姬发。《荀子·大略》中记载了这段历史:“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间,式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自此正式以国家名义,尊崇旌表贤人志士。中国历史上最早受到旌表制度惠顾表彰的一批人物是后汉申屠蟠,晋代郑裹等人。

中国历史上,对女性的正式旌表则是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君旌表两位守节妇女,分别赠封号为“贞姜”“贞姬”。而秦始皇为“清”筑“怀清台,开天下贞节牌坊之先(严格来讲,此时期的牌坊更类似于阙)。对女性进行大范围制度性“旌表”,则始自汉代,“旌表孝悌,敬礼贤能”、“以孝治天下”在汉代正式成为了重要国策,汉代皇帝的旌表诏令中“贞女、义妇、孝子、顺孙”均正式列入旌表范围。而由国家出面强力实施旌表立坊,则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旌表自汉朝始,虽历经改朝换代,但此一制度,历史上从未间断,并一直延续到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时候,才开始走下坡路,长达二千多年。民国时期,这种为贞节女性立坊之事,虽偶而有之,但已是强弩之末。

而本牌坊主人公翟氏宜人,就是清朝末年国家树立的女性节孝先进模范之一。为其所立贞节牌坊之所以称为“节孝坊”,是缘自于其最为突出的业绩在于“节”与“孝”两个方面。

按中国人习俗,“节孝坊”应该是晚辈为长辈所立,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将两个字顺序颠倒一下变为“孝节坊”,意思就会完全不同,孝节坊则属于是长辈为晚辈所立,一字之顺序,辈份全颠倒。那么,翟氏宜人的先进道德事绩是什么呢?是那个晚辈为这位翟氏宜人立的牌坊呢?

翟氏受到的旌表为“节与孝”。从两个字的顺序表明,旌表翟氏第一位的功绩是守节,第二位的是尽孝。何为守节?守节是指,气节、志气。气节就是为了女德(即女性遵从各种道德规范)而牺牲个人享乐、付出体力毅力心力,努力去追求实现崇高理想与志向的行动。当然这个气节,在专指中国妇女时,其中包括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是贞节。贞节在有些词语注释里“亦称贞洁”,但实际上二者在应用范围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贞洁包括在贞节之中。贞节女性,史上亦称为“贞妇”。汉代所谓“贞妇”还是广义的概念,指“贞节有义”者,节义的解释为“节谓志操,义谓推让”。但宋朝以后,贞妇的概念变得十分狭隘,贞妇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种具体情况。一是,未出嫁前保持童贞。童贞分为身体与精神两种贞洁。身体童贞检验标准是确保女性处女膜完好),精神童贞指:眼不看涉及到性爱情节的书籍图画,嘴不说、耳不听涉及两性关系方面的话语,为成为未来一名贤妻良母、遵守三从四德本分女性做好前期准备。二是,出嫁后纯贞、纯洁。早期原指保持无论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与丈夫之外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身体纯粹属于自己的丈夫一人,对其无条件绝对忠贞不二。这里有个极为不合理的贞操要求,哪就是偏面强调贞操,而不考虑发生关系的意外情况(如违背女性意愿被施暴,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下发生关系,亦属于失去贞操、贞洁,同样被视之为不可原谅的败德、失贞、不洁行为)。而后期对纯贞的标准更加严格,对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都要“男女授受不亲”,禁止接触丈夫之外的其他男性,提出了各种苛刻避嫌要求。三是,丈夫去世后,女性不得改嫁再婚,仍然必须为已故丈夫坚守贞洁。所谓“妇人之义,一往而不改,以全贞信之节”。这种文绉绉贞节语言,在普通百姓的理解中十分直白,那就是:一马不配双鞍,好女不更二夫。从今天的视角来讲,这种对女性的过份道德要求,是极端不合理、不尽人情,是反人类和自私的。但在中国长期男尊女卑不平等两性历史上,这种道德观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大有市场,不仅为广大男性所钟爱,也同样被众多被洗脑的女性所接受。而一部分可怜的受害者女性,也在自觉与不自觉状态下,成为了男性迫害其他追求自由女性的帮凶。

翟氏之夫名王殿彥,从匾上“奉直大夫”可知其散官虚职为从五品,但其真正的官职是什么呢?早期曾有调查者采访翟氏后人,王氏后人声称,王殿彥曾任山西盐运使,官阶为五品。笔者经过对清朝官吏史的研究发现,盐铁是大清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盐官在大清朝是十分重要的官职。盐官属于外官系统,而负责盐运官员最高职务为盐运司运同,官阶为从四品,而大清正五品官阶中并无盐官,盐官中涉及到从五品的职位有两个,一个是盐运副使,一个是盐课提举司提举。从这方面分析,王殿彥官职当为盐运副使,理论上盐运副使官阶从五品,与其奉直大夫的资质正好相符,相当于今天副局级领导干部,但由于盐运于清朝廷的极其重要性,盐运副使的实际权力甚至大于四品知府,也就是说比省长权力不匡让。年纪不足二十岁的王殿彦,能够高居盐运副使,真可称为少年得志。

天有不测风云,谁知天妒其才,王殿彥20岁就死了(按中国人有虚岁习俗,实际应该是十九周岁),而翟氏当时年仅18岁(实际应该是17周岁),从年龄上就知道,他们小夫妻结婚时间很短。女方虽年龄尚小,却立下为维护丈夫的名誉甘心为亡夫守节保贞之大志向,妇德十分令人敬佩。翟氏坚定守节一辈子,直到82岁去世,共守节了64年,这已经大大超越了获得清政府表彰的守节上限(三档分别为:下限30年,中限40年,上限50年),属于超过政府规定的“守节”时限14年的德操突出贡献者。所以翟氏年轻立志,终生守节,为国家及社会道德弘扬、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极大。

第二守孝。翟氏作为贤德媳妇,一生替早亡丈夫向公婆尽孝数十年,并为他们养老送终。这是值得赞美的义举善行美德。受到旌表赞扬理所应当。由于翟氏婚后尚无子嗣丈夫就撒手人寰,出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尴尬。翟氏为王殿彥守贞与无后的冲突被家族妥善处理。首先是公公王成喜安排长孙王世兰,(翟氏的一个亲侄子)过继给翟氏为子(过继堂侄给无子嗣兄弟,这是中国民间的通俗做法)。而翟氏对继子视为己出,不仅精心抚养,悉心照料,并且对他给予的良好教育,将他培养成才。据有关材料记载的王氏后人说法,翟氏教子有方,王世兰聪敏好学,先中举人后做官,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直升到正七品县令之职。而巧合的是,王世兰所任职县令之地,竟然是在自己的家乡良乡县。这就又为王氏家族赢得了一项中国民间极为重视的荣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翟氏教子的成功,一时间又成为了家乡美谈。不仅为其赢得贤德义母的名声,更是为泉下亡夫挣足了脸面,为王氏家族获得了无上荣光。据村民邻里所言,现在晓幼营这座节孝牌坊,就是王世兰为其母上报先进事迹材料,获得朝廷恩准所建。良乡周边地方乡绅,也为本乡有此节孝明星翟氏而倍感自豪,与荣俱焉!于是,纷纷慷慨解囊,为建翟氏节孝坊赞助捐款,以襄助绵薄荣光均沾。

翟氏宜人的节孝故事很吸引人,情节很励志,但并非是无懈可击,她的守节尽孝教子事迹应该不用怀疑,唯一让人感到困惑不解之处,就是关于其继子王世兰被授予良乡县令之事,令人疑窦顿生。王世兰作为良乡子弟,县试考中秀才,到顺天府考中举人,都是完全可能的。而大清举人被授予县令是屡见不鲜的,这与前朝大明规定的县令必须是进士出身有很大不同。在清朝县令一般是出自举人及五贡(指: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在清中叶之后,捐资纳粟花钱异途买官之风盛行,但这与王世兰这种科举正途为官者,没有任何关系。值得怀疑的是,王世兰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出任县令,一般来讲,这是不可能的。清代有明确规定,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不仅如此,即使不同省,但离原籍省太近的省去为官也是必须要回避的。按大清相关律令,为做官划定了距原籍省,不得少于500里的做官隔离区范围。同时亦有规定,实授、虚授、试官期等一系列律条。按照大清律令的上述要求,王世兰是不可能在原籍良乡县为官的。为寻解此疑,笔者查阅良乡资料,怎奈未能找到答案。清朝光绪年间,良乡县最著名的县令是范履福,先后两次出任良乡县令,共计做了九年县令,政绩斐然,官誉颇佳。但他到任是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此之前的良乡县官府档案是一堆糊涂帐,缺漏严重、资料不全、问题成堆。因此无法真正了解到王世兰是否得到特殊优待,出任过及良乡父母官。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肯定与否定都是不负责任的。不妨这样设想,翟氏之子出任了其他省的县令,存在被其家族后代张冠李戴到良乡的可能性。为什么认定王世兰曾有做县官的履历呢?这主要是从旌表节孝匾上的落款上,镌刻县邑乡镇村名做出的推论。牌坊上有房邑、良邑、卢沟桥等14个城乡村镇地名。涉及到光绪年间房良宛三座县城及周边主要乡镇,这此地名今天基本上都存在于,今天的房山区中部东北部和丰台区西部,覆盖面积将近300平方千米。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节孝匾上落款最后“仝拜”两个字,其大意一般认为是共同祭拜之意。中国文字很奥妙,为什么匾上用这个“仝”字而没有写我们熟悉的相同之“同”字呢?“仝”本是“同”的古字,其字义就是相同或一样的意思。但在清朝实际使用此字时,却有个此“仝”异彼“同”的问题。用“仝”字时,则表示相同者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参与者众多;而用“同”字则一般表示相对范围、规模人数都比较少。良乡是直隶顺天府京门第一邑,扼守首都南大门,地理位置重要,天子脚下,什么人能够有这么大能量影响力,将如此大范围内的官民乡绅百姓动员起来,参与这个牌坊建设捐助活动?而牌坊落成典礼时,更是轰动一时,热闹非凡!试想,若王世兰没有足够的官方背景和现任品阶,相信眼高于顶的京邑地方官员和乡绅是不会来捧王家这个场的。王殿彥此时早已撒手人寰半个多世纪了,也只有现任王世兰有一定的现任官阶,才能如此呼风唤雨!从牌坊上所刻仝拜记录。可见,此座牌坊的故事,有据可依,绝非空穴来风。

“孝女、贞女、贞妇、节妇、义妇、贤妻、良母”这几项大清国倡导女性美德,只要有一项业绩突出,就能够有获得朝廷旌表的机会,而翟氏宜人,在这几个硬性指标上,得了个全能冠军,未出嫁前是贞女,出嫁之后是贤妻,孝敬公婆是孝媳、丈夫亡故后是志做节妇,恪守贞妇言行,抚养儿子成为良母,为王氏家族赢得了名望成就义妇。如此道德楷模,自然成为了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旌表对象。为其立坊也就成为了乡里盛事、一时美谈。

另外,就翟氏贞节牌坊的建筑特点有必要给予一点说明。翟氏节孝坊为砖砌门洞型,没有坊柱,这种建筑风格显然不是清朝国家标准牌坊的型制,而是存在于民间的一种常见类型。从翟氏节孝坊所立位置来看,牌坊的券门同时可作为通行村内道路门洞使用。这隐喻翟氏属于婚后守节之人。按民间风俗,如果属于未婚女为未婚夫守贞节,此门洞必须用砖砌死,只留下门洞外形,更不能做道路通行,以此象征并暗喻此牌坊主人公为贞女,处女膜完好,从未与异性发生过关系的纯粹处女。如果是门洞砌死的贞节(属于民间最为崇高标准的贞节之洁)荣誉度更高。从这一细微之处,彰显中国贞操文化的结晶——贞节牌坊,其内涵表意达到人们生活如此深入纤毫地步,其影响之深远、深入、深邃,由此可见一斑。而晓幼营牌坊,作为民俗牌坊不可多得的现实例证实证,其存世并加以保护,历史人文等意义更显得尤其重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
     

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