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孩子是真爱还是溺爱?验证完这三点就明白了!

 昵称67498296 2021-04-26

来源:C爸妈(ID:cc-bama)

前几天后台有妈妈留言:

清明带4岁的孩子和老公一起回了老家祭祖,本来春节就没回去,心想着一定会过一个其乐融融的假期。

没想到,去了几天就闹心了几天。

可能是换了环境的缘故,孩子那几天表现得非常爱哭,脾气也很大。

跟其他孩子比起来,属他最“难缠”。为了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我一直耐心开解和疏导。

但婆婆却提醒道:

大人太惯孩子,孩子就容易得寸进尺。

公公也附和道:

你一点也不厉害,怎么可能管得住孩子?!

看着人家的孩子父母教训几句就能听话,我家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共情、去说教,最终可能还是无效。

我竟然也有些自我怀疑了,这些年养孩子,我到底是在尊重还是在溺爱?

图片

不得不承认,很多80、90后都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只要做错事就免不了一顿打。

所以当80、90后做了父母之后,大多是厌恶这种方式的,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棍棒教育治标不治本”、“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被尊重”……

但同样不可否认,在“尊重”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过头了,一不小心就成了溺爱,导致孩子无法无天,难以管教。

很多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困惑:

到底如何区分尊重和溺爱?

其实,单纯从一件小事上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是溺爱,比较难。

因为我们常会在不同环境下对相同的事有不同的做法,但我们可以从结果上来倒推我们的行为,通过判断是尊重还是溺爱。

日常生活里有非常明显的三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图片

当需求不被满足时

是什么表现?

当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几乎100%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哭。

比如在商场看见喜欢的玩具,但是家里有了类似的,因父母不买而大哭。

被合理尊重和溺爱的孩子,表现将会截然不同。

或许是女孩的缘故,又或许是相对“高需求”的缘故,CC从小也属于爱哭的主儿。

出门逛街,也没少为不买玩具而大哭。

如果确定不应该买的时候,我只需要接纳.

“妈妈明白的心情,但是很遗憾,我们确实不能买,如果你很难过,就哭一会儿,来,到妈妈怀里,我陪你到心情平复为止。”

但是,这个玩具,我还是不会买。

图片

时至今日,已经上小学的CC她还是会因为各种问题哭(今早还嚎的惊天动地不想去上学).

但哭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泄情绪,有时候是不满,有时候是生气,有时候是失望。

但情绪过去了,她就能听进去我说的话,比如这次为什么不买,为什么要选择另一种玩具。

她也会为了争取而说出自己想买的理由,但不会为此一直哭闹纠缠、没完没了。

这样的哭,主要是为了发泄(未被满足的)情绪,就是正常的合理的。

但有些孩子的哭就不是单纯的为了发泄情绪,还有要挟、控制父母的目的。

他们知道自己只要没完没了的哭,家长就会妥协,甚至哭的越过分,动静越大,就越能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只要父母不满足他们就一直哭,而且愈演愈烈。

图片

当然,他们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去动心思、去假哭,故意“设计父母”,他们不过是习惯了这种模式而已,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是怎么来的呢,正是父母早期的溺爱所导致的。

当孩子进行“要挟式哭闹”时,如果我们心里想的只是“孩子看上去很可怜、赶紧想办法让他停止哭”的话,就很容易妥协。

如果行为倒推,就是看孩子发脾气最终是发泄了情绪,还是实现了目的。

所以,如果我们对情绪无条件的接纳,那是尊重没问题。

但与此同时,对行为也进行了妥协,孩子最终还是把想得到的争取到手了,那就是溺爱。

不想溺爱,只需要记住,我们需要接纳的只有情绪,该管教的行为还是要坚持不动摇。

如果过度关注情绪,而忽视孩子本身的行为问题时,就很容易走上娇惯孩子的道路。

图片

在需要遵守的规则上

是怎么做的?

尊重养育出来的孩子是有规矩的。

虽然他的情绪常被接纳,但他的行为是不被纵容的。

孩子会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赤裸点讲,他知道这些事情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不管高兴不高兴都得做,没有商量的余地,更没有什么条件可交换。

因为一旦不做,就会接受相应的自然后果。

就比如CC,她最初也是不愿意刷牙的,每天磨蹭到最后,刷的时候还东拉西扯,一会儿说牙刷有问题,一会儿说牙膏有问题.

总之一点,想办法逃避。

图片

也曾给我讲条件,再让我看一集动画片我就刷,再给我讲一本书我就刷等等。

而我的解决方法就是:

有问题,好,我们解决问题,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你还能逃避不刷吗?

讲条件?

我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她:

看动画片和讲绘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我不会答应你的条件,刷牙是你该做的,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

一开始也是很不爽,也曾为刷一次牙耗半个小时,但最后的最后,是一样要刷,反正不刷就耗着,也干不了其他想干的。

久而久之,她知道也明白了这是必须要做的,哭、耍赖、讲条件都是没用的,自然就会去做。

小孩子不傻,她也不会一直把时间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事上。

图片

但溺爱的表现就恰恰相反了。

你可能觉得孩子嚎的太吵,忍不住妥协:算了早上不刷了,晚上好好刷。

你可能因为孩子哭的太惨,忍不住放水:好了好了,我蹭两下就刷完了。

你可能被孩子磨的太烦,忍不住让步:行,刷完给你看一集动画片。

孩子知道闹一闹能得到一定好处,或逃避一些责任,为什么不呢?

如果行为倒推,发一通脾气,宣泄够了,最后该做的还是按质按量的完成了,那就是尊重;

如果发一通脾气,把能逃避的都逃避了,那就是溺爱。

图片

当你提出要求时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跟孩子冲突的矛盾点,是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给孩子提相应的要求,以便他更好的发展。

但,跟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同,这些要求可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

当你提出了高要求,孩子不想去高标准完成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比如说孩子学琴,我们一定是带着一个标准去提要求的。

比如需要一遍通过、中间不能断、不能错。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不顺利的,孩子可能会畏难想要放弃、可能会无聊想要偷懒。

那么这个时候,尊重与溺爱也会把孩子带向两个终点。

图片

如果,父母要求高,接纳度也高。

我们理解孩子练不好沮丧发脾气的心理,愿意开导她、接纳她.

还会通过“把曲目分割降低难度,把练琴时间段分割降低枯燥”等等方式帮助他。

但这种接纳和理解并不是以降低要求为前提,最终还是会要求孩子完成相应要求,那便是合理的尊重。

那么溺爱是什么?

看见孩子哭,就脑补一出大戏:

我让他上兴趣班是不是错了,逼孩子一定会留下心理阴影吧,为个练琴伤害亲子关系不值当吧?

一直在简单的练与不练的纠结中挣扎,而不是想办法和孩子以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自个儿内心戏比孩子还多,最后,算了算了,练个差不多,老师那能交代过去得了。

最终演变成一种高接纳低要求,这就很容易演变成溺爱。

图片

尊重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用孩子能理解和明白的方式来引导、沟通、帮助,但尊重不是放纵,不是没有规矩和约束。

不确定自己是尊重还是溺爱的,就来对照下孩子的行为吧。

和点妈一起回想下,在哪些行为上,你跑偏到溺爱的轨道上啦?

-作者-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本文来源:CC爸妈(ID:cc-bama)小十点经授权发布本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