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香校园六问

 张班级管理 2021-04-27
一所学校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 
李镇西老师说,就如同菜香是饭店应有的味道一样,书香本来就应该是校园里最不可或缺的味道。如果哪个饭店说自己是菜香饭店,那肯定要贻笑大方。同样,校园如果冠以书香,也似乎显得有些滑稽。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太多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书香,也不知道真正的书香如何烹制。新教育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十大行动之基,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对守望教育初心的救赎。
大量的事实表明,烹制校园书香是一桩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事情,既能带来学生的“成长”又能带来学生的“成绩”。世界经合组织特别强调,阅读素养是所有学生当下教育及今后工作、生活中能够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技能。阅读素养,是学生能够带得走的一生有用的东西。
这两年流行几句话: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得高考,得高考得人生。美国有人甚至提出“得阅读得世界”。也许这些话语带有鸡汤的味道,但是新高考的命题导向却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较高的阅读素养,在高考的考场上连试卷都读不下来。新高考的语文卷面的文字量已经达到九千多字,今后其他学科的卷面文字量也将要达到五千多字。
为学生长远着想也好,为学生当下应试也罢,让书香回归校园已经刻不容缓。我觉得每所学校都应该坚守这样的信念:阅读是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教育。
在“书香中国”的大背景里,不会有哪个学校、哪个校长公然反对书香校园建设,但在建设的诚意、策略、成效上有明显的高下之分。有的学校把着力点放在轰轰烈烈搞活动、热热闹闹走过场上,背离了阅读需要静下来、读进去的初衷;有的学校不重视教师阅读,只强调学生阅读,以一群不爱读书的老师,无法领读儿童;还有的学校,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没有科学的招数,书是捧起来了,但只是做提取信息式的“翻书”而已。
烹制校园书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觉得建设高品质的书香校园,尤其需要在“六问”上有清晰的答案。

图片

图片


一问:书香校园“读什么”?
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
——叔本华
据了解,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高达40万册,其中儿童读物约4万种。在众多的读物中找到值得一读的书,形成师生和家长精神生命发育的“营养菜谱”,是书香校园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当下学校馆藏图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数量达标了,但图书品质不高,师生喜欢读、最该读的书并不多。
书的选择,是读者的一种人生期许,一种渴望理解和达到的世间永恒。没有源头,注定不会走得远。因此,经典性是选书重要标准。衡量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主要看其是否传递爱,是否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善美。
今后,中小学生的阅读,应该是“1 N X”的格局。“1”就是学科教材(不只是语文教材),“N”就是和教材配套的整本书(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X”就是新教育推荐的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和“N”是保底性的,是精神生命发育的“主食”;“X”是拓展性的,是精神生命发育的“美味佳肴”。
对于教科书和课外书的关系,朱永新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教科书如同“母乳”。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必然愚昧无知;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发展潜力巨大;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爱读教科书,只爱读课外书,考试成绩不会理想,但在升学、就业受阻后,完全可能凭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
去年网上爆红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之所以能逃过疫情期工厂清退农民工的风潮,是因为他太爱读书的缘故。莫言没有读多少教科书,但童年时期看“闲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世界会为爱阅读的人留一条生路。
打开搜索引擎,关于书的榜单很多,且都在标榜自己的权威性。判断一张书单是不是值得信赖,关键看其是不是具有纯正的公益属性,有没有卖书嫌疑。和利益牵扯在一起的书单,难免不会把读者带进沟里去。因此,我们在筛选书目时,还是需要借一双慧眼,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学校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开书单,让爱读书的师生自己先买后读再报销,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新教育是一个高度重视阅读的民间公益性教育改革实验,自2005年起,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研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迄今为止,新教育已经研制发布了包括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校长、父母在内的十大系列书单,彻底解决了书香校园建设“读什么”的选择性困难问题。据了解,新教育团队完成十大书系的研制后,正在研发学科阅读书目和主题化、项目化研究书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评价新教育的书单时说:“虽有遗珠之憾,但绝无鱼目混珠  。”只要带着这个“菜单”按图索骥、适当增删,就可以让师生和好书相遇了。

图片

图片

二问:书香校园“在哪读”?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
理想的校园应当是一个处处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一所没有书香气息的校园,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新教育倡导“学校建在图书馆中,学习发生在图书馆中,学生成长在图书馆中 ”,就是希冀整个学校环境看起来都像图书馆。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图书馆该如何优化?图书馆之外的校园空间如何变得像图书馆?
当下的学校并不缺少图书馆(室),但缺少让师生与图书近距离接触的理念。有人对理想的图书馆提出了四个标准:一是包容性,无论性别、年龄、身份,都对其开放;二是开放性,无需任何证件、手续,都可以进入看书;三是文化性,提供联结共享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四是公共性,成为家长、教师、学生、社区居民公共生活的空间。当然这个标准主要针对社会图书馆说的,其实也可以作为学校图书馆的一个参照。
我们的学校图书馆学生能随时随地走得进吗?上百万、上千万建起来的图书馆基本上处于闭馆的状态,真的十分可惜。常州湖塘桥小学的奚亚英校长、深圳宝安学校的袁卫星校长都曾做过一件近乎疯狂的事情:把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全部搬到学生的身边去,让学生和书“零距离”接触。他们都算了一笔帐,与其每年用几个人看住这些书,还不如把几十万的人力成本拿来更新图书。如果书放在学生身边少掉了,那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出了问题。他们相信,书是有能量的,那么多的书放在学生的身边,哪怕只是天天看一眼,也能吻醒学生生命的善根。
随着在校园四处分配资源理论的兴起,实体图书馆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会被取消,校园四处应该有很多阅读的地方。班级图书角是学生极为喜欢的“微型图书馆”。好的图书角应该书目精心筛选,质量高;核心学科老师有推荐书目,类别齐全;生均数量不少10册,且不断更新;有规范的借阅公约与学生阅读记录;书柜有独特的名字;外观整洁,布局合理,管理上有创意。当然,在走廊上、楼梯口等区域,都可以因地制宜设置微型化、主题式的小书架,创设触手可及的阅读小空间。
在学校的阅读环境建设上,我们还要善于把经典名著中的那些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孩子生活的校园里,以此唤醒更多孩子的好奇之心,吸引他们走进经典,回味经典。比如,师生共读过《草房子》后,可以建一座草房子;读过《夏洛的网》,可以在走廊拐角处织一张网;读过《窗边的小豆豆》,可以在校园某个角落用报废的公共汽车造一座“巴学园”。那些与经典相关的阅读小场景出现在校园里,学校的文化品质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档次。

图片

(深圳宝安学校图书全部搬到了走廊上)

图片

(图书和学生零距离接触)

图片

(楼梯口开辟成主题阅读区角)

图片

(草房子成了学生的心心念念)

图片

(“转经筒”上的好书推荐)

图片

(一张夏洛的网会激活孩子的阅读兴趣)

图片

(再造“巴学园”)

三问:书香校园“如何读”?
读者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
—— 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
校园阅读与社会阅读、家庭阅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只是提倡“读了再说”,而是要通过课程建设,带给儿童走进整本书的策略,给儿童一架向上攀登的梯或一根支撑的拐杖。否则,儿童的阅读会长期停留于翻翻书、记住情节等信息提取式的基础性阅读。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功用——促进思维发展。布鲁纳认知理论模型认为,记忆、理解 、应用属于初级认知,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级认知。校园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读了什么”,而且还要引领学生“懂了什么”“想了什么”。举个例子,读《鸟的天堂》这篇文章,背诵文章,摘抄好词好句,是记忆;想想“鸟的天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是理解;仿照文中“鸟的描写”写一段关于某动物的话,是应用;讨论《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主角是鸟还是榕树,是分析;说说《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名篇,是评价;为《鸟的天堂》一文写一篇推荐信,是创造。
阅读是有策略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预测、图像化、找重点、联结、提问、推测、转化、监控。这些策略不是干巴巴地教给学生,而是要借助晨诵课程、整本书阅读阅读课程、读写绘课程、学科阅读课程、主题阅读课程,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新教育的晨诵课程是一门将阅读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的相对成熟的课程。这门课程坚持每天早晨花5-10分钟的时间,用朗诵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可以想象,从幼儿园到高中生活结束,孩子们在近3000个清晨,在音乐、美术营造的意境中,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歌,在日积月累中积累人文底蕴,可以达成怎样的生命丰盈,创造出何等幸福、明亮的精神状态。
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是近年来的热点,不少老师也相继研发出了好书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结合课等基本课型。无论何种课型,都应该着力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能力。在一所学校,让每个老师都去开发若干本书的整本书课程很不现实。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采取“每人做一道菜,拼成一桌餐”的方式,组织教师人人为一本代言,形成丰富的整本书课程体系。
学科阅读课程的开发最难,因为只要提起阅读课程的研发,有不少人误以为这是语文老师的事。固然,晨诵阅读课程、读写绘课程和主题阅读课程主要由语言学科的老师组织实施,但学科阅读课程就应当是各学科的老师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参与开发。学科课程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人生榜样,借助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 ,实现学科学习的深入有效,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彼此融合。研发学科阅读课程, 一要提供学科阅读的“专业地图”,也是找到学科应读的书;二要所有科任老师成为真正的“领读者”;三要课堂作为主阵地,同步阅读释放知识的魅力;四要创新课程样态,设立“小小百家讲坛”“主题沙龙”“课题研究”“选课走班”等多种形式。

图片

(小古文阅读课程)

图片

(童画整合课程)

图片

(孩子们制作的红楼梦书签)

四问:书香校园“何时读”?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很多人不读书的理由就是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其实只是缺乏阅读习惯的借口。如果把阅读视为和每天吃饭一样重要,就一定能够找到做这件事的时间。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放在以“紧急不紧急”和“重要不重要”构成的坐标中。紧急又重要的事情,一定有时间;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一定没时间。因此,有没有时间就看将阅读置于哪个象限中。
学生之所以觉得没时间阅读,是因为作业太多。有相当多的人仍然迷信只要题目做得多,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必要的刻意练习固然重要,但面对新高考反刷题、反套路的命题导向,大量无效的重复练习是到了该叫停的时候了。
新教育倡导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为其留足迷恋书的时间。每天清晨,花5-10分钟,读一首诗进校园、读一首诗进教室,开启一天黎明;每天中午,实行30分钟左右的午间静读,让所有孩子参与整本书共读,静享一段午读时光;每天晚上,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梳理、思考与反省一天的学习生活,完成心灵的自我对话。
此外,每周专设一节阅读课、每月一次读书分享活动、每学期用一周时间组织读书节等,阅读的时间就在整合中挤出来了。
不少教师也常说没时间读书,但似乎扒手机的时间还是有的。据统计,过去一年里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钟。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教师要学会屏蔽对自己毫无意义的信息,为专业阅读留一点时间,给心灵宁静留一点空间。
随着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方式的普及,书香校园建设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正在帮助师生实现更有效的阅读。如查找资料性质的阅读,将变得更加快捷、准确;网络听书、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创造全新的阅读体验。近几年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都有所下降,而数字阅读的时长则有所上升。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网络世界里进行系统化的阅读?

图片

(每天早晨读一首读进校园)

图片

(午间静读时光)

图片

(午间静读时光)

图片

(午间静读)

五问:书香校园“谁来读”?
童年的阅读为人的一生奠基,为人的精神打底色。
——朱永新
在校园这个场域,最该读书的有四种人:儿童、教师、校长和父母。书香校园建设中,教师、校长和父母充当的是儿童领读者的角色。14周岁前,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期,特别需要成人的陪伴。亲子共读、教师领读,能够为成人与孩子的沟通提供更有价值的话题,能够更好地构建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优质关系,也能够实现彼此的共同成长。儿童如何与文本交流,是需要由有经验、成熟的阅读者把他们理解的文本并从中获得兴趣的方式告诉儿童,让儿童获得深层次阅读的乐趣。
我认为,一所学校的书香气息取决于校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新教育认为,校长理应是书生,校长的阅度就是学校的高度,校长的书柜里装着学校的未来。判断一个校长能不能办好一所学校,只要看看他身后的书柜里装着什么,他最近正在看什么书。校长的专业阅读之门应该从人文与哲学、美学与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与管理四个维度打开。只有校长真正读起来了,他才不会迷失在功利化、世俗化的世界里,他才不会永远沉湎于学校的事务怪圈,在技术操作、规章制约、任务完成中丧失自我。
教师是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人生镜像。领读儿童,教师要先领读自己。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读书就是救自己。爱阅读的教师面容似乎更加耐看,读书能让教师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必要的优雅,不至于在教室里对着孩子破口大骂。有人说,你不翻书,生活就会对你翻脸。我以为教师的阅读贵在有方向——在万千书海中,找到自己的阅读地图;贵在有营养——在连滚带爬地读、绞尽脑汁地想、挖空心思地用中,把别人的书读成自己书;贵在有坚守——每天坚持读一点,积洼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特别提倡通过组建读书共同体,让拥有不同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生活经验的成员彼此连接,在共读产生共鸣,彼此成全,找到精神的同路人,做不“孤读”的阅读。读书如同去看风景一样,只有经历了不寻常的路,才会领略到无限风光。如果教师阅读在舒适呆得太久,很可能会作茧自缚,丧失竞争力。台湾著名出版人高希均说:“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家庭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一个场所,是人生最重要、最温馨的一个港湾。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中播下的。营造书香校园,迫切需要父母们卷入其中,和学校一起创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奇迹。真正负责任的父母,不只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挣钱上,而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腾出柜子给孩子装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我们需要告诉父母们,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在书房。无数事实表明,童书曾经改变过许多错过了阅读关键期的成年人,借助童书,父母的童年被唤醒,并与孩子的童年发生共鸣,找到家庭教育的密码。

图片

(领读儿童,先领读自己)

图片

(共读的风景)

图片

(阅读中的孩子眼神与别人不一样)

六问:书香校园“如何评”?
谈书籍的时刻,应当成为师生精神交流最灿烂的时刻。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是一件很随性、很个性的事,读得如何往往在当下秤称不得、斗量不得。但可以肯定的是,读进去的东西一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渐渐“化”为精神的骨骼和血液。
书香校园的评价系统应该尽量淡化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激励与改进功能,不要试图通过书面测试的手段,把师生分成三六九等。我特别反对让师生带着写读后感的任务去读书,那样就如同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点赞可以怡情。实行成果展示式评价,把师生“哄”上阅读之路,应该是书香校园评价的最基本的手段。展示式评价一般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组织“小书虫PK赛”“我的手抄报”“我的拉拉书”“阅读小明星评比”“阅读嘉年华”“阅读银行积分”“阅读金银铜卡发放”“阅读读打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在“看得见的成长”中,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愉悦。
在这里,我想特别推荐几种展评式的阅读活动:
“演”书。将阅读与戏剧相连接,把书籍演出来。在共读一本经典之后,以学期为单位排练生命叙事剧,让所有学生融入其中。戏剧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如情景剧、滑稽小品、经典对白、诗词吟诵、集体舞、歌伴舞等。还可以组织最喜欢的书中人物扮演巡游活动。
“画”书。让学生画名著插图、画古诗意境、画美文场景、画经典故事情节、画思维导图等;组织插图大赛、创意书签设计、小绘本创作、最喜欢的图书人物卡通大赛等,将美术教育活动和读书活动融合在一起,满足学生阅读之后的创作欲望。
“说”书。 组织“我为一本书代言”、聊书会、故事会、小小百家讲坛、名著争霸赛、主题朗诵会、闪亮小主播、诗词大会等,让师生、父母用声音的艺术把所读的书表达出来。
“写”书。成立师生文学社、读写班,设计阅读小报,为好书写推荐语,仿写续写名著名篇,编撰“我的成长书”,出版师生个人作品文集等,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
“做”书。开展“手指上的阅读”,将阅读与美工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读过的经典作品中的印象深刻的场景,用各种材材料复制出来 。如读完《小王子》后,指导学生用卡纸、皱纹纸、稻草、蛋壳、田螺、毛线、布条等,创造出各自心中的“小王子”的形象。
“观”书。这里的“观”主要指电影阅读。以经典电影为媒介,将“直观性”的观影与“抽象性”的阅读有机结合,研制融“读、赏、写、画、演”为一体的直抵儿童心灵的综合性课程,从而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关注生活,进而引领儿童的精神成长。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评价技术,建设数据化跟踪评价平台,围绕阅读资源、阅读文化、阅读课程、跟踪评价工具、阅读活动及长效化机制等,多角度、系统化进行数据记载、分析,实现学生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情况跟踪评价可视化等功能,提供阅读文字量、阅读倾向、阅读效果等方面“体检报告”,便于各阅读群体、个体及时调整阅读行为,为书香校园推进提供精准数据参考。
书香是校园最本来的味道,但是功利化的浮躁之气,让校园的书香变了味。让书香回归校园,是教育的良心和责任。从建设书香校园起步,我们会触摸到教育理想的温度,会创造更美好的教育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孩子们对阅读如痴如醉了,教育就有希望了)

图片

(手不释卷的孩子,未来可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