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铭记历史不忘祖,寻根接力砥砺行(四)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1-04-27

本文作者:卢丰


往期回顾:

铭记历史不忘祖,寻根接力砥砺行(一)

铭记历史不忘祖,寻根接力砥砺行(二)

铭记历史不忘祖,寻根接力砥砺行(三)

上世纪90年代末,即1995年冬,我在山西偏关因办事逗留了近20多天。期间,有幸在我十一爹卢致荣(卢氏家族理事会副会长)的引荐和陪同下,登门拜访了偏关卢氏家族理事会编纂人员及几位长者,其中有卢银柱、卢致义,还有当时闪耀在偏关县内的两颗文教女星卢三花、卢如花。

卢银柱是上世纪90年代末偏关卢氏后起之秀才,曾在县志办公室专职撰写《偏关县志》,在山西省、地、县及《黄河古渡》《山西年鉴》等报刊发文多篇,1991年出版的《卢氏家谱》就是他一手主笔编修而成。卢银柱原系偏关县志办公室资深编辑,现为偏关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长城学会偏关分会副会长,至今编史修志,撰写文史30余年。著有《偏关县志》《偏关志增订本》《偏关县军事志》《水泉村志》《偏清支队战斗史》《中共偏关县组织史资料. 第二卷》,文史《偏关晋商史料·偏关卷》、《偏关民俗文化·庙会时节》《偏关县南下北进干部资料集》《万世德传》长篇人物传记等文史著作,在《万里长城》《长城博物馆》《山西长城》常有研究文史刊发。

卢致义为当时编纂家谱的家族理事会名誉会长,是70年代末退下来的该县教育局局长,解放前夕1941年投笔从戎,加入了偏清支队,曾任团作战参谋,参加过晋北绥、围困大同、攻打朔县、攻坚右玉、三打清水河、反击十七沟等战役。卢三花因教学成绩突出,80年代中期曾被评为山西省劳模,并出席过省地各级先代会。卢如花1983年获“国家优秀班主任”称号,1990年教师节出席了全国十省市优秀德育工作座谈会,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的亲切接见。

纵观600多年卢氏的家族文化历史,绳其祖武,代代相传。虽然没出过惊天动地干大事的风云人物,除远祖卢承业本人及后代中举人官至知县有点儿名望外,其余几代大部分都是遵纪守法的普通老百姓,反胃的不吃,犯法的不做。但无论哪朝哪代,卢氏始终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做人做事的基础身体力行;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生航标砥砺前进;把“以德为本以勤养家,以孝为先以助为乐”付诸具体践行之中。从家谱涵盖的整体内容来讲,“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若星辰,灿烂闪耀。根据家谱每个人的简介和统计数字,远的不举,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这40年间,偏关卢氏一族风行文教,广种桃李,多以教书育人、行医看病、兴办药店闻名本县,如果在当地县城办一所学校,就偏关卢氏教书公职人员绰绰有余。

2014年卢氏家族亲情聚作者在演讲

前排左二是为作者、左三姐夫吴计元、左四表兄侯文元、左五三哥卢换、左六表兄侯文彬、左七哥卢存、左八五哥卢贵、左九六哥卢荣。

2014年2月16日,由晚辈们侄男侄女卢彩霞等人发起了在呼市居住的内蒙古察右中旗卢氏亲情聚会,到会参加者共计73人。我在致辞中饮水思源,抚今怀古,追溯了卢氏家族源远流长、传统优良的600多年的悲壮历史,并勉励晚辈们不忘初心,努力践行。我讲道:“既然老祖宗的根和魂把我们紧紧地缠绕和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为我们共同的根和魂开拓前进。”我还特别强调指出:“我们举行呼市卢氏亲情聚会,就是要做到昭彰祖德,垂教后人,上不愧对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子孙孙,把我们各自的事业推向前进。”

今年清明节祭祖活动合影

今年清明时节,众兄弟商议,要回察右中旗的老家成才卜子,举行一次集体团祭扫墓添土活动,打破以往你来了他走了难聚一块儿零散的祭祖常规。清明节这天上午九时,包头、呼市及本旗众弟兄准时齐聚祖坟吉地,有组织有策划地为爷爷奶奶及各位父辈长者一一扫墓添土。按照旗乡两级政府的相关明文规定,我们没有烧纸,避免引起火灾,只敬献了花圈和祭品。祭祖完毕,在土城子乡新地房村我小兄弟卢晶家中统一安排就餐,席间众兄弟和晚辈们,畅聊卢氏族内大小诸事,共谋与时俱进发展方略,尔后合影留念。这次祭祖活动,不仅仅体现出“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的哲理,更重要是把清明这天当作自己的感恩节落到实处,把清明祭祖这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进一步彰显出来。

国修国史,旗编旗志,家修家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我撰此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不为名人立碑传,只为众生唱赞歌。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岁月,如果没有人民大众的劳动创造辛勤耕耘,绝然不会变得江山如此多娇美丽如画,祖国如此繁荣昌盛百年圆梦!同理,如果没有卢氏族人普普通通的子子孙孙代代繁衍相传,《卢氏家谱》绝然难以续写,前者之路也绝然无人来接力前行!

“要问祖宗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2018年初夏,正值桃花盛开、山河秀美之际,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专程前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凭吊古迹,寻根问祖,焚香叩拜,盘桓夏恋。并查阅资料,找到了卢氏的鼻祖——卢傒。故而无不使我发思古之幽情,感祖德之恩泽,思绪的长河情不自禁再次奔腾纵放,正是:

问我祖先何处根,清明灵鸟报寻恩。

解手由来多少泪,离乡从此万千辛。

大槐树系故园梦,老鹳窝牵游子魂。

汾河滔浪传江海,华夏民风撼世人。

经考证,洪洞大槐树多有功焉,600多年来第一次有明确史载,华夏情相融,故土实难忘,故事感天地。有两则基本相似的故事颇为动情感人,一则是1991年有68万老家洪洞人在清明始祭前夕,成千上万只老鸹突然降临,盘旋在大槐树上空,声声哀鸣,久久不去。这是从未有过的悲壮奇观,给山西洪洞大槐树平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从此,每临清明皆如此,从未间断。

而另一则也是说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槐树祭祖园每到清明节前后几天,鸟声鼎沸,热闹非凡,鸟落枝头,交颈偎依,仿佛是经年不见的故友,互倾离别之痛,互诉思乡之情。这些鸟儿飞来欢快鸣唱,飞走凄凉悲鸣,形状似麻雀,洪洞人称之为“思乡鸟”、“吉祥鸟”。物与人同,景何以堪,对于这一奇观异景,山西洪洞、临汾电视台专门录制了纪录片,在山西电视台作了专题播映。

还有一则故事,传说民国年间,袁世凯调兵镇压山西革命,兵匪不分,纵之烧杀掳掠。唯独兵临洪洞大槐树旁的建筑时,见有额扁“誉延嘉树,荫庇群生”八个字,多有恭敬,避免了一场浩劫。也有人说,没遭破坏完全是因为袁军中多系冀鲁豫士兵,众说纷纭不得而知。

山西洪洞是中华民族的古文明发祥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尤其以大槐树为载体的根祖文化,作为桥梁和纽带,更加凝聚了血脉亲情和民族感情,充分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从上世纪90年代起,山西洪洞大槐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锦绣河山华夏之大地,掀起了一股久经不衰愈演愈烈的“寻根热”。

在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大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在异地他乡重新生根发芽。有一份资料显示,有2亿中国人自知自己的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现摘录一首七律诗以资佐证。

七律·赞洪洞古槐

沧桑岁月老皮皴,铁干铜枝茁壮身。

曾历雷霆风雨却,常存铁骨血缘亲。

东迁鲁豫儿孙茂,北上京城世代新。

呵护殷勤华夏种,神州处处衍槐滨。

有数字还表明,1996年,访问山西洪洞大槐树人数为6万人,2017年达到200万人,20多年间翻了30倍,每年保持10%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将要超过200万人。洪洞大槐树古迹祭堂在20年前不到100平米,而今扩建的祭堂拥有6000平米,占地面积370亩,近10年来投资5.5亿元,打造成了5A级的金字招牌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寻根、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心中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丰碑。

从1991年迄今,已成功举办了28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2009年广济寺这座千年古刹重新落成“圣光再现”。经600多年的融合、积淀、传承,大槐树集移民、宗亲、孝德、家风、姓氏文化等多种元素,被誉为“天下故乡,华人老家”。2018年6月7日,大槐树祭祖习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孝立德续国梦,继往开来拓新篇,唱响洪洞文化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行已成为寻根铸魂的主旋律。

行文到这儿将要收笔了,真诚地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和分享。因涉史料不少,难免有纰漏和不实之处,如果你是大槐树的子孙,如果你是老鹳窝的传人,敬请你一定写下自己寻根问祖访问的真实感受,如果你是爱好史学者或研究史学资深人,也敬请一定在此赐教斧正,笔者感激不尽!下面就以此诗为结语吧。

七律·寻祖励志

先祖迁徙入凤园,落藉偏头六百年。

传承历史延家谱,接力人生续新篇。

披荆探索沧海路,励志勤耕梓桑田。

树高百丈根连土,涛涌千里恋起源。

参考:《卢氏家谱》及网上资料。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54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土城子乡新义村,曾在铁沙盖、布连河学区任教,热爱写作,现居呼市。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楚楚

校对: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