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位于西欧的中南部,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瑞士与许多国家接壤,它的东面是奥地利、南接意大利,西边是西欧“陆上霸主”法国,北边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德意志。要知道,法国和德国在历史上就是出了名的死对头,法德两个国家的恩怨情仇可谓是占了欧洲战争史的半壁江山。如果身处这两个国家中间的话,其境地可想而知,一旦法国和德国爆发战争,难免会被殃及。 然而奇怪的是,瑞士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曾因为其他国家的战争而受到过影响。1815年,欧洲大陆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在会议上签订的《巴黎和约》确定了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从此之后,无论是哪一方发生战争,瑞士都不会介入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卷入了这场浩劫,唯独瑞士仍然保持着它的中立,不受影响。 虽然也曾有其他国家试图仿效瑞士表示中立,诸如比利时、荷兰、瑞典、奥地利等,但是这些国家最终都没法避免被吞并的命运。而瑞士之所以能在长久以来的战争中始终做到“独善其身”,与瑞士本身的军事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连德国元首都不敢轻易下令攻击瑞士。 那么,在二战时期,瑞士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它为何能捍卫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呢? 一、军队作战能力强其实,瑞士的正规军数量并不多,因此,瑞士在正规军之外还配备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民兵部队,他们大多数是20岁到60岁的瑞士男性公民。别看他们只是普通民兵,但是他们的作战能力并不输给任何一支正规军部队,因为这支部队里的士兵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身体素质选拔和军事训练的。 瑞士的小男孩在小学期间就要学会使用步枪,武器使用的训练课程直到他们二十岁才能结束。所有的青年都要在部队接受三个月的基本训练,瑞士的民兵每年有三个星期的时间都要回到部队去参加恢复训练,他们直到48岁才被允许转为后备军。 二战爆发的时候,本应48岁就能退役的辅助部队士兵,其退役年龄直接被延长到了60岁。从一项普通的日常训练,就可以看出来瑞士军队的训练极其严苛,它要求每一位士兵都要俯身越过一排步枪的刺刀,如果第一次不能成功通过的话,就要继续同样的动作,直到最后能够完成为止。 此外,每一个民兵都保存着自己的军装、私人武器和弹药,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他们就马上参加到战斗中去。可以说,这支民兵部队时刻都在准备着战斗。因此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瑞士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将近1/5的公民参军,有50万人作为志愿后勤人员。 虽然说,此时的瑞士军队总人数只有80万,当时德国或者是英法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数量都远在其上,但是这种全民皆兵,众志成城、一致对外的决心,会令任何一个想要侵略瑞士的国家都不得不慎重考虑。一向擅长闪电战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城略地,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对手的毫无准备和大意,但面对瑞士这样未雨绸缪、举国一致的国家,纳粹的闪电战就算再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二、军队士气高涨中国有句成语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就是军队士气之于战争的重要性。而瑞士的军队,除了重视军事上的训练,也十分重视鼓舞军队的士气。 一般情况下,军人只有在战争或者是感受到战争的情况下才会持续保持高昂的士气,而瑞士由于其长期的中立历史,军队一直处于枕戈待旦的状态,士兵们很少有机会真正地上战场,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军队的松散和士气的下降。 为此,瑞士军方领导者想方设法保持军队的士气,例如,时常在全军进行鼓舞性的讲话、持续地加强军事设施和军事训练内容等。据说,在瑞士的边境线上永远都有一支由勇士组成的敢死队,一旦爆发战争,他们就会炸毁碉堡系统,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拖延敌人的进攻。 对此,一位瑞士军官曾经这样来描述自己的部队:“有些士兵渴望与敌人厮杀,有些则认为战争不会发生,但是没有人畏惧。” 二战时期,德国的空军曾经不顾警告贸然传入瑞士领空,瑞士空军在多次拦截无效的情况下对其开火,接连击落了三架德国战斗机。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被惹怒,他又派遣战斗机护送德国轰炸机从瑞士领空穿过。但瑞士毫不退缩,与德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空战,虽然当时起飞迎敌的瑞士战斗机只有14架,但是面对38架德国战斗机的时候,他们毫不退缩,最终以损失一架战斗机的代价击落了四架德国战斗机,给纳粹德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这样的军队,想必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三思而后行”。 三、防御工事到位除此之外,瑞士政府为预防敌军来袭,还花费了重金建造防御工事。 瑞士修建了几千座装有大炮的碉堡和机枪哨所,周围是雷池和铁丝网。为了更好地迷惑敌人,瑞士在军民区里的堡垒设计得十分隐蔽,安放机枪的碉堡用于扼守通往重要建筑物的通道,碉堡与建筑物的距离也是经过了周密机算之后才确定的。 在街上,栅栏只挡住半条街道,这样既给步兵提供了掩护,又允许汽车和行人通过。就连阻挡坦克的陷阱,瑞士人也设计得十分巧妙:当战争的警报拉响之后,井盖下面的铁柱就会升起,毫无章法地横亘在路面上,这一路段马上就成了坦克路障。 瑞士著名的战略家亨利·吉桑在1939年时出任瑞士联邦武装部队的最高司令,为了使瑞士能够免受战争侵扰,它设计了著名的“地堡战略”。他命人建造了两千余个地下堡垒,包括民用堡垒和军事堡垒。据说,瑞士建造的这些民用堡垒可以让350万瑞士人在其中生活5到6年。 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军事堡垒藏匿于阿尔卑斯山区里,它们化于无形,让敌人难以分辨,有时候在草地上看到的一座牛栏,有可能就是瑞士用于防御的军事堡垒。有人形容,阿尔卑斯山被瑞士人挖成了一个中空的奶酪,有的军事堡垒里面有公路,坦克和军用车辆可以来去自如,军用战斗机甚至可以悬崖上的堡垒直接飞出去作战。 曾经有一位名叫丹尼斯·J·弗德的德国专业的军事观察家,在看到了瑞士的防御工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里的每个村庄都是优秀的防御堡垒!”如此严阵以待的军事防御,想必任何一位侵略者都会寸步难行。 二战中后期,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德国元首也曾经考虑过要入侵瑞士。他曾经向墨索里尼表示过自己对瑞士的厌恶:“瑞士人是世界上最卑鄙最该死的民族,是第三帝国天然的敌人。”但是碍于瑞士的军事实力和防御能力,如果德国贸然进攻的话很容易得不偿失,所以他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进攻瑞士的“冷杉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