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隋唐科举制诞生后,中国科举史上一共出了777为文武状元。而这些文武状元,各自都有各自的故事。当然,这群人中有故事的有很多,不过最为耀眼而年龄最小的就是状元莫宣卿。 莫宣卿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莫宣卿高中状元时年仅17岁,他也是岭南的第一个状元。 众所周知,古代的岭南,也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区,素来被看作“蛮夷之地”,跟现在的发达不一样。当时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所以,自从科举制建立的那天起一直到唐宣宗在位时期,两百多年,岭南都没有出过一个状元,直到莫宣卿的出现,才打破了岭南无状元的尴尬局面。 根据莫氏族谱的记载,莫宣卿是遗腹子,他的亲生父亲莫让仁很早就过世了,后来莫宣卿的生母梁氏因家境困难而改嫁给莫及芝,莫宣卿便跟随母亲与继父一起生活。 继父莫及芝不仅富有,还是个忠厚长者,对莫宣卿也比较好,他视莫宣卿如亲生子,让他跟两个异母哥哥去读书。少年莫宣卿表现出异常的天赋,闻言即悟。手不释卷,过目成诵,七岁就能吟诗。 据说,莫宣卿小时候曾被一群孩童欺负,莫宣卿心中气愤,当时就在地上的泥沙里写了一首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 诗出,众乡亲惊叹不已,传颂乡里,称为神童。莫宣卿童年的经历,形成他倔强和孤傲的性烙,推动他发愤读书,自强不息。 12岁的时候,就参加州试中了秀才,久而久之他就有了神童之名。当时有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见识见识这位神童到底有多“神”,于是就去了莫家。 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礼貌地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 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 莫宣卿回答是。 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 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为何奚落我呢?于是反击了一个下联: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刃”“木”。 结果此言一出,知县由此知道这个小孩确实聪明。 但事情没有结束,因为莫宣卿忽然被知县教训了一顿,心理不是滋味,于是反出对知县大人说,他这里有一上联,想请教知县大人对下联。知县大人说好。 莫宣卿说出下联:此木为柴山山出。 知县大人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只得甘拜下风,从此逢人便说,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而莫宣卿的这个上联,从此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对出下联。 后来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十七岁的莫宣卿被宣宗钦点为状元,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 据阮元《广东通志·选举表》所列历代进士名单,宣卿之前广东有进士十九人,无状元。其中佼佼者张九龄中进士第二;又据《广西通志·选举表》广西第一个状元是唐僖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临桂人赵观文,在莫宣卿之后44年才高中,故宣卿亦两广第一个状元。 在被视为南蛮的落后地方,一个少年一举压倒全国众多的才子,自然轰动一时了。而莫宣卿这么年轻就有这番成就,不难看出他将来只会更加厉害,位极人臣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莫宣卿的结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好。 莫宣卿随后请旨还乡,本欲迎母亲进京同住,但母亲不习惯北方生活,宣卿只好自己留京任职。他在京的任职情况,记载一片空白。在京城多日后,莫宣卿利用母亲的借口,说自己不愿意与母亲分离,希望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就上书请求朝廷将他安排在南方任职。 唐懿宗体恤莫宣卿的一片孝心,就改任莫宣卿为浙江台州别驾,随后莫宣卿就带着家人们去台州赴任,但是在半路上他却患病去世了。 实际上,莫宣卿是受不了当时的朝廷政治,莫宣卿的年代,处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不安,权斗激烈。所以在京任职十三年以后,莫宣卿深知自己不能适应京师的权力倾轧,不会有所作为,不如到地方去做点实事。于是找了一个借口回老家去了。 所以说,会考试的人玩政治不一定厉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