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末代状元~刘春霖

 太阳鱼2011 2021-04-28
老摄员
2018-07-05
阅读 787

图文编辑 老摄员

肃宁县历史上曾先后中出过三个状元。两个文状元,一个武状元。

刘春霖是清代最后一名文状元,也是我国自唐代开科举仕以来最后一名状元。生于1872年1月,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取状元,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1928年刘春霖离职不再从政,隐居北京,卒于1944年1月18日(一说卒于1942年),葬于保定。

中国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通常三年才选出一位状元,所以"状元"可谓是"第一人"。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殿试中,刘春霖夺魁,于是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状元,被称之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在鼋头渚题写的墨迹)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1872年生于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自幼家道贫寒,世代为农,父亲刘魁书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母亲在知府家中做女佣。

刘春霖14岁才到保定陪伴父母。此前刘春霖在乡下由祖父母抚养,八岁时入东是堤村刘老先生私塾读书。


传说祖母见黑豆里杂有高粱,只好一一分拣,刘春霖则直接将它们喂鸡,因鸡只吃高粱不吃黑豆,自然分拣完成,村人无不称其聪慧过人。


他天赋异禀,又刻苦努力,深受老师喜爱。但刘春霖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因为父亲刘魁书的身份是"皂",属于"下九流"。据清朝律法规定,皂"例不准为官,其子孙亦不准应试",需"下逮四世,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刘魁书的两个儿子刘春堂与刘春霖均好学,按当时规定,参加科举必须廪生担保才行。廪生担保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冒考和冒籍。冒考指考生身家不清白,贱民后代冒充良民后代。冒籍类似于现在的违规"高考移民",更改户籍到录取标准低、录取名额多的县区考试。


其父刘魁书请同乡廪生胡光签为刘春堂和刘春霖担保,胡光签在他人劝说下,考虑再三,拒绝担保的请求。刘家只好另找解廪生担保,好在刘家兄弟均考中秀才,得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清代名臣李卫所创,后成北方最高学府。)


刘春霖兄弟二人在直隶书院苦读十年,正准备鱼跃龙门。但不幸的是,父母患病相继去世,刘家兄弟一直无法参加科举,直到1902年才得以参加乡试,并双双考中举人。

1903年3月全国会试,本应在北京贡院举办,但1900年庚子之变,北京贡院被毁,只好移到河南开封贡院。这次考试内容有重大改革,"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仍前空衍剽窃",刘春堂考中进士,刘春霖却落榜。


按常规,科举每3年举办一次,刘春霖只能等1906年了。恰好赶上慈禧七十大寿,1904年特增一期"恩科",仍在河南开封贡院考。刘春霖以第17名的成绩获得进京参加殿试的资格,并在殿试中一举考取状元。

刘春霖被选为状元,坊间传说颇多。


一种说法是,最初定下的状元是朱汝珍,刘春霖是第二名,但朱汝珍因为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殿试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而慈禧喜欢疏淡清新的字体。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顿生厌恶之感。因为,朱汝珍是广东人,而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的"朱"与"诛"同音,中有"珍"字,而"珍妃"正是慈禧推入井中溺死的。"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

 

相反,慈禧在翻看到第二份试卷后,跃然眼前的是肃宁籍的刘春霖,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直隶(今河北省)人,"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顿时让慈禧心旷神怡,欣喜之下,大笔圈定,名列榜首。


另一种说法是,能进入殿试的无论是学识还是见解的水平都是一等一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卷面分占了很大比重。朱汝珍虽然也是书法家,但他的字笔画粗犷,而刘春霖的字则柔中带刚,尤工小楷,时人称他"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清代殿试"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之优劣",刘春霖占有很大优势。此外,刘春霖与慈禧曾有往来,刘的同乡郭寿轩在京经商,在他介绍下,刘在某王爷家任教,代他抄写奏章等。慈禧看到刘的字,十分喜欢,便让刘春霖替她抄佛经,并予以重赏。慈禧将刘拔为状元,或与此相关。

(刘春霖名片)

中了状元的刘春霖,满腔抱负,授翰林院修撰后奉命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但等他归国后,大清已病入膏肓,再无他施展才能的机会。


因为刘春霖状元的声望,民国建立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历任总统把他邀请到府内当秘书长。他在大总统府任职期间,目睹了当时内部斗争、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但自己被各派利用,无能为力,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民国17年(1928),这个自诩韩信的"执戟郎官",带着一腹的忧愤和无奈,选择了退隐,"终日以诗、书、棋为消遣",从此不问政事。


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尤以小楷著名,娟秀端庄,流布甚广。时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当年,翁同龢见到还没有登第的刘春霖的笔墨,曾惊叹不已,预言他将大魁天下。


(袁世凯)

刘春霖颇富民族气节,因坚辞日伪政府高官,民族气节为士林所称颂。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几次派人找刘春霖,请他去做官,出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刘均装病回绝,坚辞不就。自道:"我因一时之错,参加了张勋复辟,深感自疚。现在又要我在日本扶植下的宣统皇帝前任职,我是不去参加的,不能一错再错。"

郑孝胥不甘心,亲自来找刘春霖,他们在清末有过相同政治主张,但刘不客气地说:"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誉。"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好友金选三将刘春霖骗到天津,在英租界给他找了藏身处,但刘表示:“父老惨遭蹂躏,我当了逃兵,真是愧对先祖之教导。” 坚持回到北平。

北平沦陷后,王揖唐当了汉奸,几次请刘春霖出山,许以北平市市长之职,刘不为所动,骂王是"筋骨软的东西"。王揖唐一怒之下,让日本兵抄了刘春霖的家,刘春霖好藏书,积累善本超万卷,被全部没收,后在社会舆论压力下,予以发还。此事对刘的打击很大,从此,杜门谢客。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此挫折,病情加重,在睡眠中突然发病去世,时年71岁。

(晚年的刘春霖)

因为是状元,刘春霖虽经世变,一生尚算平稳;但也因为是状元,刘春霖被各派利用,壮志难酬。刘晚年热心公益,在教育、赈灾等方面贡献甚多。被赞为“中华脊梁”和“义士状元”。


刘春霖生前非常关心乡梓教育,当肃宁县建立"肃宁县师资讲习所"和"高级小学堂"时,刘春霖的入室弟子吴友梅(清朝末科秀才)校长,特请刘春霖为学堂正厅的明柱上写了抱柱对联(木制雕刻的黑底金字):"天开新学界,地嬗古遗风"。并请刘春霖为学堂撰拟了校歌歌词。歌词为:"地嬗古遗风,毛公设帐,董相传经。荆轲故里,武垣城。儒文侠武,燕赵遗风。莘莘学子,负笈来从,普被时雨并春风。春风暖,雨露浓,高门桃李及时荣。"

刘春霖对民国《肃宁县志》的编纂也极为重视,曾捐资修志,并进行具体指导和对县志初稿进行审阅(此部县志稿因战乱而丢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