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大学哲学系 | 当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研讨会

 由狭渐广 2021-04-28
  浙江大学素有开展大跨度的文理交叉研究的传统。
  2018年浙江大学对外发布将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2019年浙江大学举行“意识、脑与人工智能”圆桌论坛。这些计划和活动对推动东西方传统关于心智、认知、意识、智能的会聚研究展现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推动当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的对话和文理交叉研究,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特举办此次研讨会。


参考议题如下


1. 道家有关心理的论述与心智科学
2. 超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道家文化
3. 内丹的科学实证研究:既有研究的反思与未来的新范式、新方向、新方法
4. 道家对脑的阐述与现代科学的异同比较
5. 道家的意识研究:由荣格对《太乙金华宗旨》解释的潜、显意识说起
6.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道家文化的传承、研究
7. 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关于心理成长比较
8. 道家心学关于心身关系的论述和思想
                                       
浙江大学哲学系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回顾:

2020年6月29日,由浙江大学哲学系李恒威教授和孔令宏教授联合发起、由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心智科学与道家心学”研讨会以“云端+现场”的方式成功举办。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滨州学院、美国新泽西罗文大学等海内外高校13位学者基于钉钉平台做了线上主题报告,有来自30余所高校的112位教师和学生在线参与会议。会议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半场,分别由孔令宏教授与李恒威教授主持。

图片
李恒威教授致开幕辞,他热情欢迎来自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以“云端+现场”的方式切磋论道。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启动了人类对心智(mind)的科学研究,并且现阶段认知科学与东方心学之间对话、互动和融合的趋势日益强劲,这种异质文化、异质旨趣和异质概念体系的之间的交流互鉴对于完整地理解人心和人性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价值。他表示浙江大学素有开展大跨度的文理交叉研究的传统,此次研讨会旨在促进知识大融通下的心智跨传统和跨文化研究的会聚和融合创新。

上午场中,首先发言的是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天君教授,他在《具象思维与无象思维是道家修炼的思维形式》报告中介绍了具象思维和无象思维及其在道家修炼中的运用,指出道家是从思到内丹的过程,其中核心就是从表象到无象的过程,例如内丹的高级阶段,就是一个无象的状态。同时,他指出当代道家心学研究不能如同实验心理学一般仅使用一个客观化的范式进行研究,而更应当强调其主观化的研究,即从内在研究内在,他特别指出一个研究者需要同时掌握道家修炼体验和现代科学实验操作手段的知识才可融会贯通。

图片

四川大学哲学系张钦教授在《略论内丹学的西传及其对分析心理学的影响》报告中对内丹在西方的传播做了简要概述,尤其是对《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在西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荣格对这两部书的分析、翻译和评判。他重点讲述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内丹研究的意义,认为荣格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金华宗旨》中的超越现象并且把集体无意识以及内丹学中的许多体验纳入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为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研究带来飞跃。张教授阐述了荣格就内丹学研究所总结出的思想,肯定了荣格为我们对传统内丹学的整理和研究指出了一个有前途的方向,认为将内丹学科学化将是有价值的尝试。
图片
美国新泽西罗文大学韩爱果教授在《中华太极学的认知体系与理论》报告中对中华太极学的认知体系进行探讨。他提出道家所遵循的“自然无为”的宗旨,以“无所立,无所不立;有所立,即立即破;必要立,则立于人见难逾处”为视野,以“三界九晳”为框架,以“化生规,相待观,流行律”三大哲理为指导来构成这一独特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太极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人类认知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片

浙江大学医学院包爱民教授在《独一无二的大脑》的报告中指出脑的发育是由基因、神经元自组织化和多因素(例如性激素的编程,即程序化)效应决定的。人的心理活动迹象能够从脑部的变化,尤其是神经网络结构的改变得到相应解释。她简要介绍了基于出生前后的多因素所导致的脑的独一无二性,并提出了“我即我脑”的观点,认为理解脑的独特性为道德规则、宗教、生命的意义、自由意志、幻觉等话题带来了诸多启示,这将加强脑科学与东方心学对话的意义。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成岗教授在《菌心说学说和双脑论模型有望为理解心智科学与心学提供新思路》报告中指出,他从“身、心、脑·三位一体”(菌脑主吃、人脑主思、人体主动)的思路出发并结合道家对于“心-身关系”的理解从而提出“菌心说”学说,并通过技术反证了可以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而减少和消除人体饥饿感,继而为理解道家基于肠道养生的健康理念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认为“菌心说”学说和双脑论模型有可能对心智科学与心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为理解其物质基础提供新方向。
图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静副教授在《身体拥有感及其可塑性:基于内外感受研究的视角》中提到了身体拥有感(即我的身体属于我的感受)的相关问题,即各类错觉实验(如经典橡胶手错觉实验)和身体障碍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的“外感受”和“内感受”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支持了身体拥有感的可塑性假设。她表示未来的研究需要改善“内感受”的测量和刺激呈现方法,这可以帮助我们在探索影响“内感受”的高阶认知因素以及关注某些神经症患者的“内感受”等方面寻求突破。
图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宫哲兵教授在《GPS卫星定位器探索高维道世界》的报告中设想将GPS定位的实证分析与道家的内丹修炼相结合,构想了“平行宇宙”的假说,以及脑部是“高维宇宙的奥秘”的观点。
图片
下午场中,浙江大学哲学系孔令宏教授首先发言,他在《内丹对脑与意识的认识》报告中针对“内丹”与“脑和意识”的关系做了梳理,阐明了《黄庭经》对脑部九宫的描述和《内景经》对头部及其与身体其它部位联系的认识。他把现代医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进行了比较,提到了荣格受内丹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的启发,列举了潜意识与显意识相区分的例子,指出内丹的认识对现代学术研究的意义,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应适时与道家内丹研究相结合,因为二者在某些方面可以相通。
图片
广州大学郭斯萍教授在《超越文化:道家智慧认知提供新思路》的报告中从文化认知的“认同与信仰”、道家哲学的“个体化生存”和“道家智慧认知”这三个层次出发,指出文化和天性是有联系的,对“儒家是建构文化”、“道家是解构文化”、“智慧是超越文化”等观点做了区分和介绍。

山东师范大学刘新军副教授在《庄子心学的理论特征及其工夫论》的报告中指出庄子哲学作为道家哲学的一座高峰,其核心概念仍然是道,是对老子的“道”的继承和发展。庄子哲学里天人关系实质上是心物关系,这也是庄子心学得以成立的根据。庄子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工夫论,他对庄子发展的“修心”实践工夫做了介绍,指出庄子尤其强调“真”的观念,其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是我们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基本理念。
图片
滨州学院刘恒副教授在《道家身心关系及其现代意义》的报告中对道家的“心-身关系”及其现代意义做了介绍,认为道家哲学从一开始就避免了身心二分的概念范畴,为解决“心-身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他提出“心-身关系”的关键是意识,因此要注重对意识、身体与脑神经之间关系的研究,他认为道家对“心-身关系”理论的建构与英国哲学家麦金的“概念革命”有很大相似之处。他提出只有吸取现代脑科学的成果,并将之与道家思想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意识理论。
图片

   同济大学心理学系徐献军教授在《离体经验的心理学解释及其理论演进》中的报告指出,离体经验的研究对于深化自我及具身认知的认识,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前科学时代,离体经验常常被作为一种证明灵魂存在的神秘经验。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诱发离体经验之脑与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长期以来笼罩在离体经验上的神秘面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澄清。但现在学术界在有关神经科学是否已经完全揭开了离体经验产生的因果机制上,仍然存在争议。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能够成功解释的主要是诱发离体经验,而对自发离体经验的解释则有待新的科学框架与理论予以审视。未来的跨学科研究需要更多地去研究自发离体经验的因果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确认离体经验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还是一种实在的知觉。

图片
浙江大学哲学系李恒威教授在关于《纯粹意识状态与意识的本性》的报告中介绍了自己对“纯粹意识”的研究,指出“纯粹意识”状态是没有任何心理内容、又不失去觉知的一种状态。他介绍了现阶段学界对“纯粹意识”研究的概况,并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了“纯粹意识”状态,他本人的研究也有从“纯粹意识”状态出发来看待意识的现象学本质,他认为这一路径也有助于展开对意识的神经机制的研究。
图片
最后,浙江大学孔令宏教授对会议内容作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了意识科学与道家心学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一些前沿问题,研讨会在闭幕辞结束后顺利落下帷幕。

文:赵婷婷 韩敦敏 蔡诗灵

图:赵婷婷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