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1-04-2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着文化的渗透。

举世皆知,中国人讲究“人情味”,“铁石心肠”在咱们国家是吃不开的。可是,偏偏会有这么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教唆人们去批判这些可怜人。这是落井下石,还是理智行事?

时间来到春秋时期,郑庄公有一个弟弟很是胆大妄为,在权欲的诱惑下,弟弟共叔段将目光放在了龙椅上。

结果是悲催的,共叔段夺取王位失败被迫外逃流浪,人们也觉得他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史学家看来,共叔段就属于典型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再说这句俗语的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说到此处,笔者不禁想起最近一段特别流行的话,在所有描绘现实的故事里,没有哪个反派是天生的恶人。就比如说在战乱年代的劫匪,没有谁是心甘情愿落草为寇的,都是为了活着,可能选择的方式太过于自私。可在那样的环境里,谁还能有多余的选择?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

可怜分“真可怜”和“假可怜”。前者是自己经过尽可能的努力但境况仍然不佳或灾难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可怜”相当于“不幸”和“可敬”,求助与施助双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后者则是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放低姿态或伪装,用来获取某种好处的手段或博取别人的同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都是复杂多面的,生活亦然,有的时候,你可以主宰生活,有的时候,生活主宰你。无论何种情况,境由心造,心境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或长或短,生活,每个人都在继续,或悲或欢;人生,每个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日子,就是柴米油盐的平淡;忙碌,就是早出晚归的奔波;心情,就是悲欢离合的苦乐,残缺,就是阴晴圆缺的遗憾。人生,要面对自己、面对自然万象。豁达人生,宽阔心怀,原谅错误,坦然生活,修得胸中雅量,蓄得一生幸福,俯身去做事,下心去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