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漾太极 2021-04-28

一、作者简介

陈洞,字子明。生于1878年,病逝于1951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自小随父亲复元(字旭初)、叔父贯元习练家传炮捶,又从族叔陈鑫(字品三)读书习文,可谓文武兼得。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乃邀同志组织中州粹武会。”(见<李(霁青)序>)“民十九年(即1930年)沪上江君子诚聘子明至沪上行教。”(见<刘(丕显)序>)曾陪同唐豪三下陈家沟考察采访。“抗日战争爆发,公又经人推荐到陕西西北师范学校(即今之陕西师范大学)担任武术教授,并担任部队武术教官,为抗日将士训练擒拿格斗、拼杀术。”(见<陈子明传>他演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收蓄兼并,劲走螺旋。“这种太极拳有别于当时流行的杨派、吴派、郝派、孙派各式太极拳。”(见<陈子明传>)先后出版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太极拳精义》《太极拳拳械》等著作。

二、《陈氏世传太极拳术》简介

1932年12月31日,《陈氏世传太极拳术》由上海武术学会印刷发行。

该书封面照片

“著作者  温县陈子明”,“审定者  中央国术馆  河南省国术馆”,“校阅者  沁阳刘丕显  定兴朱国福”。扉页有张之江(西北军著名将领,曾代理国民军总司令,时任中央国术馆馆长)题词“太极正宗”。序言分别为张之江、曾虞民、黄元秀(辛亥革命元老)、李霁青、刘丕显(梅花拳传人)、朱国福(武术家)、岑德彰(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姜容樵以及著者《自序》,还有陈氏太极拳家列传,其后便是正文内容,后附唐豪文《太极拳源流考》。

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出版之前,未见以姓氏修饰“太极拳”者,该书当属首例就著者本意而言,此处并非指太极拳的一个流派叫做“陈氏太极拳”。且看著者在《自序》中的解释:

“书名'陈氏’且标'世传’者,非欲自炫,亦犹程冲斗之<少林棍法禅宗>必明所自出,子明之得此,实食惠于先人而已。”“盖示不忘先人之意。”(语出<例言>

尽管陈子明没有明确表达太极拳流派之意,但是《姜序》中依然将当时流行的太极拳划分成三派,即:河南陈派、郝为真郝派、杨禄禅杨派。而唐范生(名豪,字范生)在《太极拳源流考》一文中则将太极拳分为七派,即陈王廷所创“陈沟所称老架”、陈王廷十四世孙陈有本所创“新架”、杨禄禅所创“杨派”、十五世孙陈清萍所创“赵堡派”、武禹襄所创“武派”、孙禄堂所创“孙派”以及“宋书铭一派太极”。姜、唐,也包括陈子明划分流派的方式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他们无疑开启了对当时传承的太极拳进行流派划分的先例。

该书拳理部分集中于三节“太极拳要义”,这些论述多源自于陈品三,正如《太极拳要义一》中所写:

“吾师陈品三先生……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洋洋十余万言,立论精详,世罕其俦。……今先生之书流落他出,未见梓行问世,余取旧箧所藏载诸拙著,以彰先生立言之一斑,并使后学者有所遵循焉。”

此处需要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是,文中所述的拳理拳法与杨禄禅、武禹襄传系等太极拳大不相同。虽然陈沟拳也讲究“开合”、“虚实”、“运化”、“刚柔”等,可陈氏赋予其新的内涵,比如“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身。”“刚中寓柔,”“快慢相间”。讲究“缠丝劲”,“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等等,这些理法在此前的太极拳著述中不见记载。

《十三势术名及其演练法》一节,首先在练法上有别于此前的所有太极拳师传派系,下附该书中的插图,供读者品鉴。

其次在拳势名称上陈子明也颇费了一番心机,所谓“太极拳式名”既有杨派太极拳的特点,又兼容了陈家沟拳术的某些式名,别具一格。现将陈家沟《头套锤拳架》式名附录于下,供读者参考、比对:

“懒插(或擦)衣  金刚大捣碓  单鞭  一收  金刚大捣碓  斜上一步  六封四闭  邪行腰步  搂膝  十字单鞭  一收  前堂  邪行拗步  搂膝  十字单鞭  一收  又前堂  邪步  搂膝  十字单鞭  一收  前跳一步  金刚大捣碓  伏虎  护心锤  转脸  肘底看拳倒卷红  六封四闭  邪行拗步  搂膝闪同碑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左右插脚  中单鞭回头瞪一根  跳一步  点一锤  转脸二起插脚  上一步  门庄回头左踢一脚  空后蹬根左右拍膝  袖里一点红  回头豹虎推山  拖身锤  抽身后跳一步  双跌脚  玉女攒梭  闪同碑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十字脚  指裆捶  单捶拦打  右里七星  回头看花  小擒拿  单鞭  左外七星  白鹅掠翅  双手摆脚  当头炮  终”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是第一本反映陈家沟拳术风貌的著作,虽然编著者为“陈子明”,实际上多为“陈品三”对陈家祖传技艺的首次总结。书中否定了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认为太极拳由陈家沟陈氏先祖陈王廷所创。其中,唐豪是这一说法的最早探索者和助推者,在该书《太极拳源流考》一文中他极力鼓吹此说。其立论依据大致有三:

自陈王廷始,陈家沟陈姓家族有拳术世代相传。此其一;在陈氏家谱上诸多人士标有“拳师”、“拳手”等名号。此其二;有一首长短句流传,其中有一句写陈王廷“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此其三。

基于以上三点,唐豪便断定陈王廷在闷得寂寥时“造”(本意为到;往某地去引为拜访之意。假借为作,即制造制作)出了太极拳。笔者认为:如果将太极拳交给一位半人半仙、邋邋遢遢的张三丰失于荒唐的话,那么唐豪把陈王廷塑造成太极拳创始人就显得草率而简单。 

陈子明所介绍的陈家“太极拳”艺理练法的各异性,在当时武林就已经人所共睹、人所共知,书中诸篇序言即可为证。《张序》写道:“大河以北尤盛称杨氏,而不知杨氏之拳实渊源于中州温县陈氏,特变换其姿势耳。”《刘序》则这样记述道:“知时行之太极拳已失陈沟面目。”《朱序》的口吻有所不同,“今春遇陈君于沪,见其太极拳术有异于时尚,询其出处,方知陈沟世传。”《姜序》写得更加具体,“见陈君教人之法亦分四段步骤、四层功夫,与形意拳四层道理中之练谷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则又相吻合。”(志英按:既然与'形意拳’吻合,为何不称其为形意拳,而叫做'太极拳’呢?)等等这些,均从不同视角道出“陈沟拳”明显有别于杨禄禅、武禹襄所传太极拳。当然,杨禄禅所传之拳和陈沟拳术有渊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杨家所传已与前学发上了质的变化,这同样无可置疑。问题的症结恰恰就在于此,两种练法、理法不同的拳术为什么都能叫做“太极拳”呢?这一点是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之处,诚望高明之士垂教。

1944年4月1日,陈子明著《太极拳精义》一书由西北文化出版社印刷发行。

该书不再使用“陈氏”、“世传”字眼,直接写为“太极拳精义”,令人玩味。书中内容与前著相比无多大新意,可为《陈氏世传太极拳术》的“精简版”或“浓缩版”,亦或称为“改编版”。书中介绍的拳势、练法、要义、源流等同于前著,只是在内容上做出删减或调整。比如书中不再使用他人序言,只保留《自序》。删去众多前辈的传记,仅存《陈王廷传》。同时,还隐去了其师——陈品三的名讳。也不再使用唐豪《太极拳源流考》一文,直接断定“陈王廷传出太极拳”,而且陈氏所传太极拳不止一套,而是“七套:第一套叫做拳势总歌,其余六套叫做头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及红炮捶。……”(见<太极拳的源流和派别>)这些举措无形中起到了提高著者知名度或者地位的作用。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中的《黄序》曾预言:陈子明的书“他日纸贵洛阳定可预卜。”可惜,这一美好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抢购、不断翻印此书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因为该书再版时已经是七十六年之后的2008年,连同《太极拳精义》一书才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次刊印发行。读者如果有兴趣,可在网上轻松购得陈子明这两本书合二为一的“再版本”。

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4、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5、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6、马永胜《新太极拳》评析兼论《新太极剑》|新锐太极史论

7、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8、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评析兼论《太极拳体用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9一本托名于杨澄甫的《太极拳要义》|新锐太极史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