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因为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阅读四大名著外,影视、评书等对四大名著的改编也非常受大众欢迎。但是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四大名著中,《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的评书也很流行,比较之下,关于红楼梦的评书就显得有点不接地气。很少听说有谁特别喜欢红楼梦的评书,说书的艺术家们也很少去说红楼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们要看评书的起源,评书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明朝的柳敬亭,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进行游说各路诸侯,纵横捭阖,口才非常了得,我们现在用的好多成语就是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这也是最早的评书的雏形,所以口语性和容易接受是它的特点。 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都是成书于明朝末年,而相应的故事早就在民间流传很久,一些说书的先生也有涉及到其中的故事。而红楼梦我们知道是成书于清朝,完全是文人创作的艺术形式,在此之前坊间没有流传的故事。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穷困潦倒,也没有能力出版发行,靠的是人们的传抄,这样开始知道的人就不多,说书的先生未必能接触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红楼梦的魅力时,还一度被列为禁书。说书的先生也就是靠说书糊口而已,没必要为这个惹上麻烦,所以从早期开始,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评书就比其他三部要少。 再者,我们说评书是用来听的,里面有说书人个人的解读。这就决定了评书要求故事性非常强。哪怕是人物很多,情节曲折,结构也是单纯的。也就是让人一听就非常明白,不至于糊涂,而且因为是连续播出,每次还能给大家一个悬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前后的连贯性非常强。 在单纯的结构中,评书还能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比如水浒中,武松可以自成一个小故事,林冲可以,宋江可以。西游记中可以把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单独来做为故事也很精彩。三国演义也是如此。 唯独红楼梦,宏大完整,涉及到的人物众多,活动空间也就是贾府那一个小天地。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只有一群异样女子,她们的爱恨情仇,她们的日常,很细腻。如果撇开红楼梦强大的背景,单独说林黛玉能说清楚吗,恐怕不能。 总起来说,还是红楼梦的文学性太强了,故事性曲折性不足。 就拿红楼梦开始部分的判词和曲子来说吧,属于读红楼梦根本绕不开的,因为这些判词和曲子中暗含了以后十二钗的命运,但是如果仅仅通过评书来说这个判词,有几人能听懂,如果不说,故事性就会弱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改编成评书,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评书进行改编,就会删去一些阳春白雪式的文字,留下通俗易懂的口语,但是红楼梦中阳春白雪的东西太多。比如大量的诗词歌赋,它是人物性格一个很好的呈现,诗词歌赋中蕴含人物命运的谶语也推动故事的发展。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比如林黛玉的《葬花吟》、《桃花行》,众姑娘的《柳絮词》,这些都是需要细细品读,才得其妙。 红楼梦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生活中的细节。 一些小人物,可能只出场一两回,说过几句话,但是在整本书中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仅仅出现过一次的焦大。这是个老仆人,和书的主线关系不大。但是就是这个老仆人跟随当初的宁荣国公,出生入死,见证了贾府从当初的辉煌逐渐没落,看不惯贾珍贾蓉一味高乐,有了那著名的一骂,虽然仅有寥寥几句,揭示了大家族破灭的一个原因, 这个艺术形象,通过说书不足以体现。 这样小人物的小细节很多,比如唱戏的龄官,拒绝贾宝玉点戏的要求,却在雨中画“蔷”表达对心上人贾蔷的思念。这一小小的细节给了贾宝玉很大的触动,让他明白“各人有各人的眼泪”,她可以说是贾宝玉理解爱情的老师,看了她的举动,贾宝玉的专注力才从姐姐没么身上固定到林黛玉。这样的小细节很多,不再一一举例子。 如果改编评书删掉,会不完整,如果保留会太繁琐,听不出头绪。别说听一遍了,红楼梦就是读上五遍,还得参考各位名家的批注,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也算不错了,毕竟红楼梦写得太隐晦了。 其实熟悉红楼梦的都知道,如果从中学阶段开始读,一直读下去,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随着年龄的改变对红楼梦的感觉是会发生变化的 。有人一开始喜欢薛宝钗,随着年龄的发展则会越来越喜欢林黛玉,当然这和个人的经历阅历有关。因为红楼梦塑造的人物不是那种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在刀光剑影中显示英雄本色,它仅仅是靠吃吃喝喝玩玩闹闹的日常来揭示人物。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每个人看起来也都有优点。 所以红楼梦需要静静的品,就好像钓鱼一样,需要静心才能有收获。而评书的起伏跌宕、热闹波动和红楼梦还是有距离的。说白了就是雅和俗的问题,评书更适合俗一点的,当然这里的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易懂,红楼梦还是文学性强一些,归到雅一点的行列比较合适。 有人采访过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红楼梦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古典小说的巅峰,您为什么不说红楼梦”,刘兰芳这样回答“红楼梦没有根”。 刘老师所说的没有根,也就是说红楼梦不接地气的意思。这里的根就是指普通老百姓这一受众群体,听书的基本是喜欢民间故事类的通俗文学,没有强大的受众,当然说的就少了。虽然后来刘兰芳老师也改编并播出了红楼梦,但是效果还是不如其他小说。 不过,毕竟喜欢红楼梦的人还是很多,虽然评书没有流行起来,不接地气,但是一些学者,作家解读的红楼梦,因为加上了解释,很受大家欢迎,比如刘心武、蒋勋、王蒙、白先勇等作家解读红楼梦就很有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