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天主教神父:马车驴背、坎坷艰辛的传播信仰之路。 一组难得的教会历史老照片 这是一组晚清民国时期的天主教会老照片,可以带着我们一起回忆当时的神父们,骑马乘车在各地传教的情景,非常难得。 坐在马车上到各个村镇的传教士,这已经是非常奢华的交通工具了。 民国时期的教会,很多都在分散到乡村,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当时神父们,到一个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村寨, 到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建立教堂是何等艰辛。 在贵州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骑行的神父们 那个时候从欧美国家来的那些传教士们,到中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乘船,乘车,乘马要走上几年时间,才能真正到达开拓自己教区的地方,与家人的告别,基本上就和永别了差不多! 匹諾修士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这是东北到乡下的教会使用的马车。 民国时期那些天主教会中的神父修士,很多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他们远离家乡,抛弃所有,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他们的信仰是何等虔诚。 神父和他的向导助手太累了,在羊肠小道上稍事休息 他们往往需要在狼虫虎豹出没、土匪山贼横行的偏僻山路、沟壑索桥上一走就是几天几夜,曾经有神父遇害后好几个月总堂才知道。 民国时期的华北平原,遭受水灾的教区神父的驴车 在这兵荒马乱的中国大地上,望着远处的隐隐约约的村镇,寻思那百年前山路上的那些神父孤独的身影,为什么他们来到这里,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1936年11月,东北卫道会的神父又要出門了,这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时节。 在贵州崇山峻岭的山路上骑行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们 天主教贵州教会事务原属巴黎外方传教会管理。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罗马教廷宣布设立贵州宗座代牧区,同年3月27日,贵州教区成立,由四川代牧区范若瑟主教兼管。 次年,派白斯德望神父到贵州。1894年(道光二十九年)白斯德望升任贵州教区主教,贵州教区成为独立教区。 直隶南部神父的马车, 民国天主教圣心会传教团教会神父在中国传教 背景可见精制的中式楼台建筑。标明地点为siao kiao pan一带,有可能在内蒙古绥远和河北一带 老明信片 圣母圣心会中国传教记忆——山高路远,荒原孤骑。 外国记着拍摄的行进在中国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教会马车。 1937年,駱駝上的范藹夫修士,这一次可能是要出远门了,因为骑上骆驼要去的地方可以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清代末期民国初年甘肃平凉府教会神父翻山越岭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天主教平凉教区是天主教在中国甘肃省东部建立的一个教区。 清末民初的时候,欧洲那些本来可以养尊处优的神父,不畏艰难竟然能来到这里,真是奇迹!他们带来了天主的福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传给那些还近似于原始状态的少数民族。 下雪天骑驴到乡下为患者治病的宣神父 邢台眼科医院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名扬全国,五十年代初就成为国内四大眼科医院之一,宣蔚仁神父功不可没,他是中国眼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38年两位修士骑马在大營子。那时候骑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八台子教堂的传教士的车队行进在塞外边城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大约在1914年,德国传教士再次跨过欧亚大陆,重修了这座叫人惊叹的建筑哥特式天主教堂。当时规模宏大的八台子教堂,成为左云、右玉、凉城等地教徒的中心。 1936年,巴高德修士,親力親為,監督新校舍的興建。昔日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了灰头土脸的骡马大车的车把式。 清末民国直隶河北东南牧区(含河间府、大名府、广平府,冀州、深州、其他三十五县)教会,刘钦明主教乘坐中国马车出行到大名时的老明信片一张 这些神父从云南德钦地区出发,越过澜沧江和碧罗雪山,到怒江大峡谷传教,他们走过的路线,即使现在都让人望而生畏。 这些来自外域的神父穿着中式布衣,吃着他们从来没有吃过的难以下咽的食物,说着我们都听不懂的少数民族话语,服务在匪患丛生的原始部落,直至死后安葬在这片土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