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源代码:感觉的原罪

 宗子说 2021-04-28

缸中大脑

【你感觉到的就是正确的吗?】

◆◆
真真切切的幻觉
◆◆

(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亲身体验真的那么靠谱吗?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自己的吗?它会不会是一个骗子,常常给我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幻觉呢?我们特别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么这个直觉是不是也是一个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深藏在我们内心经常在骗你的小奸臣,你特别相信它,但是它并没有告诉你实情呢?【这也是双环认知,通过提问质疑自己亲身体验,来进入另一个维度】

医学上的概念“牵涉性疼痛”描述了身体内部因为某个部位发生异常,这个信息在传递到大脑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大脑感知疼痛的位置不在真正出现异常的位置。从这个概念中质疑我们身体感官的感受是否真的可靠。但是我们却相信我们的亲身感受,导致失去了我们的质疑能力。因为我们默认我们身体感受是认知世界的最后一道工具,“眼见为实”,那就从开始就失去了双环认知,失去了真正的认知。应该从一开始就持有“基于事实,大胆假设,逻辑推演,提出真知灼见”。

【其实这也是认知维度的差异导致的,如一般人或者一般的医生,可能只会从表面的病症入手,解决问题,头痛治头一般的线性认知模式,但开门的钥匙一般不在锁旁边。而资深的医生可能认识的不同,可以从不同维度分析而尽量接近事实本身。

“牵涉性疼痛”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依据这样被误导的幻觉式的信息做决策,并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些信息,我们就会完全被这种幻觉所绑架。但从这个“牵涉性疼痛”是不是有一定程度上也证明的中医有一定的合理性呢?之前我口中总是感觉很甜,有香蕉味道,网上搜索一下说的脾有问题,《黄帝内经》甘入脾,刚好那几天公司体检,结果是脾增大。但后来过一段时间,口中调味消失后再做B超检查脾,结果是正常,没有增大。【我不知道当时体检用的仪器时候准确,后来复查的时候医生也说过一般体检用的仪器都不是很好】但如果从这个“牵涉性疼痛”这个概念入手,是不是说明,我国中医是统计了这些牵涉性疼痛的案例,还是有一点参考依据呢?

◆◆
区分表征与实在
◆◆

“幻肢疼痛”这个概念描述人仍然能够感受到被截肢的肢体的存在,还会感受到冷热或轻微不适。明明不存在的东西人类还能感受到,这进一步质疑我们的感觉是否能够感受真实。

用《黑客帝国》里莫非斯船长的话说就是:“什么是真实?你如何定义真实?如果你谈的是你所感知的,你嗅到的、你尝到的、你看见的,那么真实仅仅是你的大脑处理而产生的各种电子信号。”既然是电子信号,那么就会出现很多的差错:只要是信号,就一定有噪音,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噪音是高于信号的。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信噪比有时候是很低的,当它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幻觉。【在一个极其安静的环境中,我们耳朵会听到嗡嗡的声音,这也是身体的幻觉,因为没有声音,耳朵就会制造出一声声音而检查耳朵是否功能正常】

大脑对身体的所有感觉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它只能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不知道实际发生的状况。哲学上,把这两个东西分别称作“表征”和“实在”。手臂是实在,手臂的疼痛感是表征。我们只能感受到表征,不能感受到实在。不管是在这个手臂存在的时候,还是不存在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都是表征。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感受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实际上,我们和实实在在的世界之间还隔着一种东西,我们生来这个隔着的东西就存在,所以我们就以为它不存在了。

大脑只能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不能知道实际发生的状况。我们只能感受到表征,不能感受到实在,所以感觉可能会偏我们。实际上,我们和实实在在的世界之间一个隔着一层东西,只不过这层东西我们生来就有,就像空气,我们就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的感知系统发生变化时,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化。

【表征只是大脑处理的结果,不能反映处理前的实在,就像我们发明的检测仪器,通过仪器的检测然后处理成我们能理解的信息,而中间处理的过程可以是黑匣子,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仪器处理数据的原理,因为仪器是我们发明的,但我们没办法理解大脑处理的原理,因为至今我们对大脑的研究还是很不全面。而且人类身体这个检查仪器还会随着我们身体的长大、大脑知识体系的完备和人生阅历的丰富,对相同的实在有着不同的感受。“物是人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什么“焕然大悟”只不过是我们升级了我们的操作系统,原来处理不了的数据,现在都能处理了。不是原来的世界变小了,而是自己的世界变大了。但这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也快速变化,如果自身的认知还一直不变,就像用三四年前的手机来运行现在的app,手机一定会卡死了,所以我们被迫买新手机了。

【联想到不同人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但其根源就是满足心理的需求,殊途同归,理解这个道理,就明白,我是从学习中得到心理的安慰,而别人可能通过刷视频刷新闻来得到心理的安慰,不在乎形式,没有高贵之分,根源都是大脑的享受而已。而学习带来的进步只不过是副产品。

◆◆
感觉产生系统
◆◆

我们一说到感觉就会想到感官,但是感官的后面还有一套系统——我们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产品,比如一辆汽车,它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得不得了的生产系统。但问题是,我们常常只看到产品,而看不到一个生产线、一个供应链。所谓的感觉,就是感觉系统生产制造的一个过程。【之前说的“实在”和“表征”之间相隔的就是这个生产系统,生产系统也有好坏之分,落后和先进之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有优劣之分,但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感觉的生产系统,就默认这个系统产生的感觉就是良品,就是正确的。】

对于大脑来说,由于我们看不见神经系统,也不知道传递过程,因此,当得到错误信息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想象和原谅系统的误差。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其实是一个巨大又透明的感觉生产系统。【我们可以感觉很多,如五感,但我们又不了解这个感觉产生的过程,这个生产过程我们一般忽略掉,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就像水对于鱼,我们能看到水感受到谁,如果在鱼的角度,水是不是也是透明的呢?

所以下次再遇到问题的时候,觉得“见了鬼了”的时候,不妨试着思考:是不是自己自带的系统出了问题?【双环认知的开始】

◆◆
虚幻的快乐还是真实的乏味
◆◆

通过袁世凯与《顺天时报》这个例子可以进一步理解我们的感觉和产生这个感觉的过程,袁世凯通过《顺天时报》阅读到被伪造的民意而称帝,他的感觉的结果没有错,只不过他这个感觉是人为制造的假象给他真实的感受。就像科学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推理没有问题,但是实验的素材是不对的,导致实验结果跟真实是偏差的。

“我们的感觉其实是一个产品,一个成品。换句话说,感觉是一个生产出来的东西,它有赖于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幻觉、错觉,我们还不知道。在这条生产线的尽头,没有一个产品检测线,没法判断什么是次品、什么是正品。”

【如何才能检查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好是坏呢?生产者肯定不知道,正如开门的钥匙不再锁旁边,那么就需要第三方机构,如公司的品质管理部门,通过测量产品的数据来跟标准对比来评判好坏。这里有个前提就:我们是共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可能是好可能是坏,所以我们才会每个产品批次都要测量一下其质量好坏,而人的感觉,也要有一样的共识,我们的感觉也有好坏之分,好的感觉能真实反映实在,坏的感觉却不能。所以无论我们感觉痛苦还是快乐,我们都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个感觉层面,而是深入了解这个感觉的产生过程。

无论“盲视技术”还是“缸中大脑”,都说明人的一切感觉都是大脑电信号的处理结果。回到之前的猜想,不同人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但其根源就是满足心理的需求,也就是大脑的感觉,理解这个道理,就明白,我是从学习中得到心理的安慰,而别人可能通过刷视频刷新闻来得到心理的安慰,不在乎形式,没有高贵之分,根源都是大脑的享受而已,只不过是置换了一套生产系统而已,原材料变了而已,但产品都是一样。而学习带来的进步只不过是副产品。只是副产物吗?如果有一个躺下去就能得到快乐的“快乐箱”,还是选择现实但很艰难乏味的生活呢?快乐的层次不同。

◆◆
既然认知意味着痛苦,
为什么不能选择舒适?
◆◆

之前说的快乐箱,就像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原始的舒适状态,但这种所谓“舒适”,是不被打扰、无需努力、不与环境冲突、不付出任何努力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是用一个类似于子宫的坛子把自己装起来,不和这个世界打交道。【我们现在说的佛系吗?】当你与世无争,不付出努力,或者是努力地“不努力”的时候,你就会陷入到持续的将就和苟且当中:

  1. 你的生存优势会明显降低;

  2. 快乐是有高低之分的。

【就像之前听一些课程,都是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听听音频,听的时候或者有所感悟,觉得很好,很有道理,但之后很多忘记了,能真正理解的很少,因为只是停留在接收信息这个舒适区里面,缺乏痛苦的思考过程,得到的东西就很少】

如果你选择“通过痛苦而获得快乐”【痛快】这样一种获取快乐的途径的话,至少有两个好处:

  1.  你的生存优势在增加,像老虎伍兹、菲尔普斯,都是通过反人性的训练获得了优势;

  2. 这样的快乐品质要远高于苟且滞留在舒适区的那些人所体会到的所谓“快乐”。(如长跑之后的舒适,或者攀登高峰登顶的自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