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源代码:知行合一

 宗子说 2021-04-28

◆◆
建立神经元的高带宽专线
◆◆

只发生过一次,等于没有发生。所谓的“认知”是神经元之间建立的一个固定连接。只有刻意练习重复次数多了,才会形成前面说的瞬间认知。这个连接不一定是物理上的,它是一种比喻,一旦你激活了这个神经元,另外一个神经元马上就活跃起来,好像它们是连在一起的。而且这里遵守一个规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次数越多,带宽就越大,固定性就越大。

【所以与其漫无目的的刷手机,不如专心训练自己的一项技能,或开始系统的学习。或者说学习了的知识,相当于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好友,这需要多次的接触,深入了解。知识也是需要多次的理解,运用,才能算是学习到知识,而是浅层的“了解”。】

◆◆
你心之外没有世界
◆◆

你对世界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世界的状态,它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你的状态。王阳明的整个哲学就叫“心学”。他认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这个世界相处,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

【因为我们就是感觉制造公司,我们的所有感觉都是因为外界这个原材料通过自身这个制造公司做成的产品,外界的一样的,能产生不同的感觉,只能说是你这个生产车间的不同而已。我们通过这个感觉产品来评价这个世界(原材料)是没用的,根源在于自身。你心是什么样子,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心学可能听起来是唯心主义,特别荒唐。要注意的是,你听着特别荒唐的事情,往往不是因为那句话荒唐、那件事荒唐,可能是因为你的认知和那件事没有兼容性,导致你觉得荒唐。【只有能到“恍然大悟”你才觉得荒唐。】

◆◆
同步:
云的状态决定端的状态
◆◆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用“同步”这个概念来解释真的非常直观。比如我的小米手机系统有一个云来同步本地手机的数据,一旦换了新手机,只要还是登录云的账号,云里的数据一下子同步到手机中——当新的端出现,或者说新的环境、事件出现的时候,云的状态会自动同步到新的端和新的世界里。

我们的心就像这个“云”,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就像所有的“终端”。只要云里面的数据没有变,终端显示的数据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我们的思维如果还是原来的思维,我们能理解的世界都是大同小异的。——相由心生,境由心生。

你不可能通过改变终端这种方式,让你的终端有所改变,而必须要改变终端背后的支持系统“云”,你的内容端才会自动发生改变。

在生活中,“同步”的现象很普遍,比如我们费了很大的劲儿做一件事情,本以为是一件新的事,但在别人看来,还是在做一件“旧事”。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永远在重复同一件事情,却一直盼望不一样的结果,这叫心智错乱”。

【所以前面说,你心之外没有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心的复制品。】

◆◆
知行合一的本质
◆◆

前面三讲来总结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应包含两个方面:

  • “行”本身是“知”的一个同步的结果。

  • “知”是反复“行”形成的一个固定连接。

听过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听到的道理,只是“知”,这个云需要同步到终端来“行”,否则都是别人的道理,不是自己的道理。“行”来加强或者说检验“知”,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反复训练,从中或许有新的体会,或者跟其他知识联系,形成新的“知”。或许就是一个双环的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