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立成《龙门的卵石》

 富春少年 2021-04-28

龙门的卵石

袁立成

 

 从富春江边出发,一刻多钟的车程,便来到了东吴大帝孙权故里——龙门古镇。龙门古镇是江南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古镇,建筑多以明清建筑为主,东吴大帝孙权后裔近六七千余世居在此。漫步古镇,游走于各个祠堂厅宇,穿梭于窄巷古宅,无数的卵石让我惊异不已,大小不一,多以圆形、椭圆为主,几乎无处不在。

    在一处祠堂里,同行的朋友是龙门本地人,介绍说这是他出生的地方,从小在此玩耍、生活,他让我们看看此祠堂与别处有何不同。仔细看去,渐觉却有不同。祠堂内外分三径,厅堂在内,中为天井,外为道地,三处从外到内逐步提高,呈三级阶梯状,而连接三处的中心步道铺青石板,石板下的基层均由拳头大小卵石垒筑,从侧面看,卵石垒排十分规整,特别是天井内侧四周更加精密地排布,听朋友说,雨季无论多大雨水,宅中从未积水,雨水都会无声无息地流走,至于怎么流走,流到哪里,至今都无法得知。虽然大家都能猜测到一二,宅子呈三级阶梯状,水往低处流的道理,而且宅子就在龙门溪边,但至今没有人发现过龙门溪岸边有明显的管道、暗沟排水的迹象,这一奇趣现象不禁让人为古人的智慧暗暗称奇。

沿着龙门溪一路向北,卵石处处皆是,满目都是,鞋底踩着路面凸起的卵石,能感觉到石头顶到脚底一股微微的力量。古镇的许多房子都是卵石建造,墙的底层用一尺径大的卵石垒筑,石与石之间几乎无缝,都是古人依据每块石头的天然长势拼接,也见不到连接的灰浆,墙的上层以小卵石垒砌而成,密密麻麻地,撑起了一间间盖着黑色瓦片的小房子。而后代所建房子,也有卵石所筑造,却无这番精细,石与石之间也多见“刀口灰”。龙门溪的水非常清澈,溪边两侧非常规整地铺着大卵石,此处的卵石与别处有些不同,虽大小也有一尺,但顶面非常平整,便于百姓在溪边洗涤,而每隔大约一两百米,都有一处堰坝,一路有十几处,人们用大卵石并排放置,筑坝截流,在坝的上方便形成了一个“堰潭”,潭水深1米多,溪边人家举步便可到潭里洗衣、洗菜,到了夏天更是孩子们嬉水的好去处,大卵石则成了他们的“跳台”……

越往龙门溪上游走去,溪里的卵石也越来越大,到了龙门山脚下,已大如八仙桌,甚至更大,造房铺路的小卵石几乎绝迹。龙门山下,相传是孙氏最早的聚集地,祖先从东梓关翻越龙门山来到了山脚居住,但多年人丁不兴,后有族人发现山下更宜居,才有了今日的龙门古镇。而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也流传着许多与卵石有关的传说,曾经有一段时期,龙门山下寺庙众多,香火盛行,僧人和香客竟远多于当地百姓,有“僧人八千,孙人三千”的说法,百姓生活贫苦,僧人倒是衣食无忧。后来孙氏子孙中有人发现龙门溪边有一排山,形似卧龙,最外侧对着山下的山头酷似一个龙头,而“龙头”上有一块巨石,被称为“龙头石”,每当夜晚,龙头石都会张开“嘴”,呈吞噬状。后来,孙氏中有一高人,手持一根旱烟杆,在夜晚龙头张开之时,猛敲巨石。巨石竟不再动弹,而之后,孙氏人丁兴旺大发展,而龙门山寺庙却渐渐衰落……

东汉名士严子陵曾赞: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这里卵石静静地见证着古镇的千年变迁……

 点击标题查看详情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创意写作班报名中,9月15日开课

   提升班:8:00-9:40/13:30-15:10

   基础班:9:50-11:30/15:20-17:00

  抢报 || 文学院2018秋季创意写作班

  30个名额,作家巴克秋季创意写作班报名中

THE  END

排版|一颗太阳蛋

文案|郁达夫少年文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