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我一生难忘的四件事》诵读:傲雪红梅

 静韵雅轩 2021-04-28


第576期

我一生难忘的四件事

作者:曹 成 群

诵读:傲雪红梅

鏖战五载,参加修建引岗渠

1971年7月上旬,获鹿县城关公社党委任命我为七街大队引岗施工连指导员,让我到正在开凿的引岗渠红光洞,给担任连长的老红军吴占洲做搭档。吴占洲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负伤11次,荣立大功三次,特等功一次。1957年因病退伍,落户到他爱人的家乡获鹿县城关镇七街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我所要去的红光洞位于平山县境内岗南水库南端,这里的山岭地质构造特殊,隧洞中的岩石极易风化,导致塌方越来越严重,施工人员随时有挂彩和牺牲的危险。入冬后,施工环境更加恶劣,洞外冰天雪地,洞内滴滴答答,我们每天都脚踏泥泞大干不停。一天中最难熬当数放炮时刻,大家撤到冷风嗖嗖的山坡上,湿透的衣服瞬间冻得冰冷发硬,雨鞋内冰碴扎得人两脚发疼。大家就地取材抱来麦秸塞到鞋内给脚取暖,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

有一次,解除警报的哨音响彻山谷,可是,我从声音上判断洞中应该还有一个哑炮。那时节,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刚要抬脚进洞察看,突然连长吴占洲猛地一把推开我,还没等我醒过神来,就见他边跑边喊:“闪开!排哑炮是我的事!”一转眼就冲进洞内。这时猛地听到“轰”的一声,滚滚浓烟飘出洞口。大家都急红了眼,跑进烟雾弥漫的洞中,在一声高似一声的呼唤中,只见吴占洲头戴安全帽,低姿匍匐在一个石坑内。劫后重逢,大家喜极而泣。我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顾不上擦去夺眶而出的泪水,立马投入到新的战斗。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吴占洲在这次险情中观察到,每茬炮打60公分的炮眼,炮响过后只能掘进30公分。从那天起,他带领大家反复实验创造出“斜度打炮眼、依次点炮法”,从而使每茬炮掘进达到90公分,大大提高了开凿隧洞的进度。

然而进度越快塌方越频繁,作为指导员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日日夜夜的观察和演练,我提出每班设置安全员、观察员、巡逻员和设定预警信号的建议,立即得到吴占洲的赞同和采纳,我俩一起还把战争年代“战场诸葛亮会”运用到这里。召集班排长群策群力研究出了“小塌方躲避,大塌方撤离,安全生产第一,保质量抢工期”的方法,在实践中非常有效。我俩一文一武配合默契,一手抓施工,一手抓安全,上下同心躲过了一次次的险情,众志成城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一举夺得了施工先进单位的流动红旗。我们的做法得到施工营和团的肯定,先后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

我有幸参加了这场与红旗渠先后问世的翻身工程,全县人民艰苦鏖战五载,“水从柏坡岭下来”,流经平山、获鹿、元氏三县长达200里后,扑入到元氏县“八一”水库之中的引岗渠终于建成。在这场战天斗地中,我从吴占洲身上学到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受益终生。

突破重阻,为谷家峪村修公路

1987年4月,我就职获鹿县白鹿泉乡党委书记,立即走访了全乡最贫困、唯一没有通村公路的谷家峪村。“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是谷家峪村的真实写照,贫穷让村民人人心里发慌。交谈中,村干部谷计辰和谷玉辰那渴望修路、敢于向贫穷宣战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要致富先修路”成为共识。谷家峪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最主要的咽喉要道还位于邻村的水浇示范田。这片水浇示范田是西胡申村仅有的引水上山、将旱地变成米粮川的宝贵田地。村干部心疼,承包户不同意都在情理之中。怎么办?我打起“亲情牌”,我和西胡申村党支部书记韩勤立昼夜促膝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韩勤立终于松了口。韩勤立不辱使命,费尽千言万语,做通了承包户思想工作,多年来制约修路的瓶颈终于突破了。“砸锅卖铁”修公路,从8月初全线开工,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付出,到11月初,谷家峪村至西胡申村的一条长2500米、宽12米的公路全线贯通。

30多年来,这条路与时俱进成了脱贫致富路、旅游观光路、幸福快乐路。谷家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闻名遐迩的 “美丽乡村”。

清正廉洁,领导为我上了一课

1994年初县委、县政府授权我全面负责撤县设市工作,我到北京去拜访主管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的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平易近人的阎副部长说:“办任何事情都得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撤县设市要按标准,按程序、按规矩来。你负责这项工作就从你做起,从现在做起,一是不要带包来我办公室;二是不要到我家里;三是不要请吃请喝。这三条做不到,我这关就过不去!”阎副部长一席话令我无比感动,当即打消了想春节期间去看望他的想法。春节后,我按逐级申报程序,到民政部跑办时,处长黄茹患重感冒正在休假,我打听黄茹家电话的时候,张文范司长严肃地说:“这是纪律,说白了不能告诉你”。我虽然很尴尬,但民政部从上到下风清气正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见识到了心目中好领导的形象。

身教胜于言教,在京工作期间,我和同事王少文、司机付建文住在廉价实惠的白云观招待所,吃路边小摊,没用公款喝一次酒,送一次礼。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获鹿县,设立鹿泉市。

面对灾情,既当领导又是装卸工

1989年10月,我调到鹿泉市民政局,先后任民政局副局长兼民族宗教局局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1996年8月4日,鹿泉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突如其来的575.5毫米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待雨势稍小后,民政局全体人员分为三个小组深入到乡镇、村,查灾、核灾、报灾,连夜汇总将初查灾情在12点前上报。紧接着,我市被列为特重灾市,下拨的救灾款和捐赠救灾物资陆续到位。民政局先后接收到省政府拨发1035万和市政府拨发100万元救灾款,省市民政部门转赠的救灾衣被20多万件,救灾粮600多万斤。在接收和发放的几个月中,我同全局干部职工一起,即当局长又当装卸工。全局人员没有一个叫苦喊累,大家任劳任怨,从未休过一个周末,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从未吃过一次应时饭。特别是8月31日这一天,接收救灾衣被22车,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连续奋战18小时。

往事如烟记忆新,心底无私天地宽。如今,每每看到当年荣获的一大箱荣誉证书,心中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鹿泉是我的故乡,是我心头璀璨的明珠,为它辛苦一生、奋斗一生,我倍感光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眼看鹿泉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美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心花怒放,神采飞扬。


感谢您对静韵雅轩平台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如果觉得不错,请您在文章底部右下方,点击“在看”并留言及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有您陪伴,用爱相传,传播正能量,让更多人分享。写作、朗诵、编辑制作不易,您的鼓励就是我们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静韵雅轩所用图文及音视频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看点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