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延安行思

 冬歌文苑 2021-04-29

延安行思

革命圣地延安,一个神奇、神秘、神圣的地方,一个一提起来就让人心跳加速、热血沸腾、精神振奋、肃然起敬的地方。

我景仰延安,不单单因为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不单单因为“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

我景仰延安,因为她在黄土高坡那旷野的大地上孕育出了一片充满了神奇力量的红色土地。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江南诗意,也没有悲壮辽阔的大漠孤烟,更没有浩瀚无边的海天一色。我一直在想,这片神奇的土地究竟是有多大的魅力,能让人魂牵梦萦?!

这里有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东方魔力”,那是信仰之光,那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动人的情怀。每诵读一次贺敬之的《回延安》,就增添一份对革命圣地的向往。

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向着心中的那一方圣土进发。

不去宝塔山等于没有到延安。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是延安城的标志性建筑。

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宝塔山上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很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我手摸宝塔青砖,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宝塔见证了峥嵘岁月,至今巍然屹立,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在。当年,宝塔山下数不清的空洞里,曾透出灿若星河的灯光,那不仅仅是灯光,那是永远不灭的民族精神!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如今宝塔山就在脚下,延河水就眼前,我情不自禁的张开双臂拥抱延安,内心高声呼喊:延安,我来了!

据说,在党中央落脚延安13年的时间里,敌人曾对延安发动过17次的狂轰滥炸,而每次的轰炸,敌人正是以宝塔为指引实施的。考虑到毛主席、党中央和延安军民的安全,红军准备了炸药,准备炸掉宝塔。就在爆破实施前的十几分钟,毛主席派人制止了这次行动。

制止的原因,是主席考虑到当地老百姓对宝塔的感情:延安百姓认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宝塔已存在了上千年,它可以辟邪镇妖,为他们带来和平与吉祥。

宝塔就这样幸存了下来,并一次次躲过敌人的轰炸,时至今日,宝塔依然矗立在山顶,护佑着它脚下静静流淌的延河水、旧貌变新颜的延安城和这里的200多万百姓。

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是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参观延安必到之处。

纪念馆前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广场正中巍然耸立毛泽东青铜像,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名为“高瞻远瞩”。

走进馆内一组大型群雕、浮雕栩栩如生,展现先辈的斗争岁月,光彩照人,漫步在纪念馆内,这里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让人感觉重回那段峥嵘岁月。

“延安革命史”分十个单元展出,分别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到陕北;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八载干戈仗延安;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窑洞大学育英才;自力更生奏凯歌;延安整风铸党魂;为和平民主而斗争;转战陕北、夺取胜利。

在这里时时驻足观看与思索,十三年光辉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转化为营养滋养着灵魂与信仰。

一进王家坪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二百多人开会。绕过军委礼堂向东是毛泽东同志会客室旧址。北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

参观完王家坪,又步行到杨家岭。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杨家岭过去是一个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的到来而名扬海内外。

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的光辉著作,杨家岭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 

这里有当时中央五大书记的昂首阔步的铜像;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简陋的故居,有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发表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台等。在这里,毛泽东还写下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接见国际友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枣园也是必须要拜访的地方。枣园又名延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往西三公里处是中央军委三局旧址、展览馆及中央军委三局烈士陵园。

参观游览完这三处革命旧址,我无限感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 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笔下称赞的清凉山,又被称为“新闻山”。我向它投去深情一瞥——渴慕走近它,走近那段不平凡岁月里的新闻宣传战士:他们以笔作枪,加速了旧世界的崩溃。 

鲁艺、王家坪……那些原本只在书本上以目接触的字眼,如今都以真实的物质存在示我,虽只是惊鸿一瞥,却成了永久不能磨灭的映像——它们于我不再只是概念的存在了。

斯人已去,但他们的精神还在,他们踩过的土地依然那么厚重,承载着他们的奋斗和辉煌、汗水和牺牲,也承载着今人的景仰和追思。

重温历史、感悟征程,缅怀先烈,品味精神,有谁不承认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寻常的经历,延安的每一处遗址都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延安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部书一首诗!

夜色四合,当架在空地中央的篝火开始熊熊燃烧的时候,当高亢激越的信天游飘下山坳的时候,当人们随着节奏欢快的鼓点尽情扭起秧歌的时候,那心底里久藏的单纯而热烈的情愫被唤醒,一发而不可收。

勿忘延安,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勿忘延安,这是一份缠绵绵的情感;勿忘延安,这是一声急切切的呼唤;勿忘延安,这是一个响铮铮的答案。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延安,请接纳一个朝圣者的致意,也请接受我与您的下一个约定——我希望有机会再次走近您,从容地、细细地品读您的风华正茂。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赵建平,笔名:莒子,别号:公子剑,网名:闲云野鹤。齐鲁出生成长,荆楚求学深造,燕赵从军闯荡。携笔从戎十四载,转业河北审计厅。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著有散文集《我和我的祖国》。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