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打芭蕉》广东音乐欣赏

 黄建新图书馆 2021-04-29

图片

演奏:高胡: 陈一粟  扬琴:罗嘉欣 

 洞箫:刘佳 椰胡:梁妙翠 秦琴:施竣豪

《雨打芭蕉》 是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乐谱最早载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后由潘永璋改编,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曲首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最后为气氛热烈的快板段落,风格朴实清新,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极富南国情趣,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图片

学习《雨打芭蕉》的一些心得

陈一粟

在我读研期间曾跟随余其伟老师学习了不少广东音乐的传统曲目,《雨打芭蕉》就是其中一首颇为清新典雅的作品,我十分喜欢。记得在20135月我们五架头小组赴山东参加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前,余老师也通过这首曲对我们小组的演奏进行了精心打磨和润色,令我们受益匪浅。用五架头形式来演绎此曲既保留了作品传统的韵味和技法,同时也对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音色平衡的问题上,余老师提出每个小组成员应该清楚理解自己的角色及定位,比如扬琴的指挥及骨架作用、高胡如何去引导音乐情绪变化、洞箫和椰胡在曲中的穿插以及秦琴如何演奏得错落有致等等,都需要深思熟虑的设计,不可过于轻浮随意。乐曲中有一些模仿雨点打落在芭蕉叶的旋律,此处的顿音演奏也极为讲究,既要有顿音的短促感,也要保留一些富于弹性的东西,恰好表达出南国雨季时空气中弥漫的湿漉感。余老师以盖房子所需的钢筋水泥为例,钢筋如同骨架,而水泥则像表面的肌肤一样,将广东音乐中这种独特玩味的审美意境形象地比喻出来,令我们开悟。此外加花的处理也应注意分寸,不能脱离主要框架。粤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因此我们也要吸收其他乐种甚至西洋音乐的长处,真正做到南北结合、中西结合,这样的音乐才足够有生命力。

余老师还常跟我们回忆他年轻时,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常去到西湖路流水井广东音乐曲艺团去观摩,说到这首《雨打芭蕉》由魏家明老师奏得明丽骄健,粤味浓郁,此后便常去曲艺团那里或上到五楼魏老师家,请教魏老师,学奏《绿水长流》《织出彩虹万里长》《喜开镰》《孔雀开屏》等曲。

曾经余老师向魏老师学习,如今我们青年一代又向余老师学习,如此一代代薪火相传,或许这就是艺术传承的一种常见的规律吧。

图片

本文作者:陈一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