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中住着一座城——《雁门太守行》赏读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在我的心中住着一座城,一座危城,它是由唐代诗人李贺建造的城。

这座城,出现在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当我读到这首诗的那一刻,这座城就一点点地驻留在我的心间,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我的心中越嵌越深。《雁门太守行》,这首李贺用乐府古题创作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以它苍凉的意境,悲壮的格调,鲜明的写作特点,成为了李贺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

李贺,这位被后人称为“诗鬼”的中唐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奇异的存在。他所生活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经不复曾经的盛唐气象。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搅得唐王朝气息奄奄。于是,这位诗歌奇才,在他的那一首首可称为艺术品的诗歌中,慨叹自己的生不逢时,抒发自己内心中的苦闷,表露自己对理想和抱负的追求。而他的诗歌写作手法可谓是奇谲,在诗歌中,他运用的神话传说和鬼神故事,总给阅读者一种冷拔之感。

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李贺的存在,是中国诗歌的幸运,但李贺的个人命运却是不幸的。作为唐宗室后裔,李贺是引以为傲的,况且,他在少时就有常人所不能及的才华,科举成名本应是顺理成章之事。但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就以其父名中的“晋”与“进”同音,说其应避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仅仅这一点,就把李贺短暂的一生推入到了痛苦的深渊里。遭谗落第后,李贺在京城只做了三年的奉礼郎。后辞职回乡,途经潞州时,经张彻举荐,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中做了三年的幕僚。“文章合为时而著”,我揣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可能是李贺在郗士美军队中所作。而据史料记载,这首诗描写的内容可能和平定藩镇叛乱有关,时间是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当时的李贺仅有17岁。一切的历史都是演义,写作时间的真与假,在这首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的诗歌面前,都已经不再重要了。人们在赏读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诗歌背后的一切,因为,都被这五十六个字所营造的意境深深地吸引了。且看诗作:

雁门关外,峰峦迭起,据此险要地势的一座城池在大敌压境的时候却如风雨飘摇。究竟有多少敌军啊!像黑云一般,一层又一层地,在城下虎视眈眈。这应该是一次有预谋的入侵,他们势在必得。一座塞外孤城能有多少兵将?这座城危如累卵,城破之时,城内所有的人,都将是待宰羔羊。而面对大敌压境,将士们心态如何呢?“甲光向日金鳞开”,有阳光,是的,有阳光,李贺竟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用了“日”这一光明的字眼,有阳光就有希望,有阳光就有光明的未来。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禁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阳光照耀下,城上的将士们迎风站立,军旗猎猎,铠甲鲜明,精气神十足。而在有的版本里,却不是这样的。“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日”也有写作“月”的。据说,北宋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诗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有此评论,可见王安石真是不知长吉用词之奇诡了。两相比较,我认为,“日”字更佳。首先,如果是“月”,和后面的“金鳞开”就产生了矛盾,月白如练,照在铠甲上,一片素白尚可,怎是如金鳞一样呢!而“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和首句的“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一暗一明,通过譬喻的手法,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把敌军的虎视眈眈和我军凛然不惧写得形象具体。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斗的情形如何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那究竟是怎样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啊!千嶂环绕的古城,不断地禁受着敌军的入侵,城池下堆垒起来的,是一具具尸体,有敌军的,也有我军的。可号角声没有停息,战斗仍然在继续。鲜血染红了护城河,染红了塞上的土地。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夜晚,在夜色的映衬下,塞上土地深红似紫。李贺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营造了一个阴寒惨切的战地氛围。这场激烈的战斗究竟要打到何时,双方在雁门关胶着着,守城将士在奋勇战斗着,他们抱着必死的思想,决心为国效忠。

他们可曾想到,欣喜在等着他们。

在不远处,援军已经悄悄地到来。在行进中,他们半卷着红旗,以免被敌军发现。当行军到一处河边的时候,夜晚的寒气愈发阴重了,寒霜降临,落在行军鼓上,冻得牛皮鼓发不出一丁点声响。将士们一定是想到了战国时的荆轲,当年荆轲与燕太子丹在易水河畔送别的场景是多么的凄惨而又悲壮,正如此时的他们。此时,他们将要奔赴战场,支援友军,为国效力,他们甘愿,他们情愿。战鼓不响,号角可吹,战士们拿起了长枪,举起了大刀,拈弓搭箭,冲向敌营。李贺此二句的运用,可谓是神来之笔,既点出了双方交战地点,又写出了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后的中心主旨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先是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黄金台招徕天下英才的典故,点出将士们誓死战斗的原因,接着,又写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这样,也把整首诗的意境升华了。李贺以自己的诗才来驾驭这首诗,浓墨重彩,大肆渲染了战斗场面,所写内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人感到新奇的时候,又感到李贺这样写,真是妥帖恰当得很。

一座雁门关,在李贺的笔下变得是如此地不同,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从此,这座城,住进了爱好古诗的人的心中,永远,永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