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囊》:讲述小人物的故事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近日,稍有空闲,我都要静静地看一部书,一部似小说的散文集。书里面所写的人是真实的,所叙述的事是真实的,都是作者蔡崇达生活中的遇见。这部散文集的名字叫《皮囊》。

我和这部散文集的遇见也很偶然。在一家文学杂志的微信公众号里随意地浏览,看到了对《皮囊》的推介文章。令我惊异的是,为《皮囊》写推荐文的,竟然都是当今中国一些名人:刘德华、莫言、白岩松、阎连科……这些名人,都给着我清流的好印象,他们推荐的作品应该是值得一看的。

但我对作者是不屑的,蔡崇达,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带着挑剔的心理,我看了附在推介文后面的一篇文章,恰恰,这篇文章就叫《皮囊》,是这部散文集的第一篇。哦!这是以书中的一篇文章命的书名啊!这也不奇怪,一些散文集和小说集经常采取此种方法来作为书名。而被选取为书名的文章,往往是这部书的代表作品,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水平,思维深度,也能映射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就像一个评判者,读着每一句话,推敲着每一个文字。可读着读着,我就被渗透在文字中的那独具特质的情感所深深地吸引。蔡崇达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娓娓地讲述着阿太,他的外婆的母亲的故事。

阿太曾经是一个神婆,对生死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超脱。对人所具有的这副皮囊也有着深刻于常人的理解。所以,在儿子小时候,为了让他学会游泳,阿太三番五次地把他扔到河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可她却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当自己的女儿在五十多岁的时候突然去世了,阿太竟然一声未哭,即使看着她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阿太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当自己的手指在切菜时被切断了,她也只是“哎呀”了一声,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看着别人的手足无措。在九十九岁去世前,阿太给作者的遗嘱是: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喜欢蔡崇达的语言风格,潺静如水,流入眼中,流入心中,让人在心绪的变化间,涌动着情感的波浪,澎湃在心海深处。

是啊!我们的灵魂本来很轻盈,当披上了这副皮囊后,就被束缚住了。开始过多地考虑权与势,名与利,目的,就是让这副皮囊更光鲜一些。人,因此在生活中增添了更多的痛与累,苦与忧。

阿太虽然不是一个文化人,但她透彻地领悟到:人,最主要的是思想,是灵魂,过多地在意肉体,这副皮囊反而成了拖累,让灵魂不会走得太远。

曾经阅读了一篇文章,说一个人在离世后,肉体的重量会减轻,而所缺失的,就是灵魂。

人有灵魂吗?我真的不知道。即使有,它也需要借助肉体这副皮囊,来获得一种真实的存在。人,就是灵魂和皮囊的结合。

人的皮囊可能会极其相似,但灵魂却各有各的不同。一个人,在世间行走,会遇见许多人,会发生许多事,各自演绎着不一样的人生。阿太对人生的领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所以,为了这副皮囊,人还是要劳苦地奔波。

在阅读中,深刻的情感共鸣,让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开始喜欢上了蔡崇达,喜欢上了《皮囊》这部书。

于是,到书店买来《皮囊》,认真地读了起来。

这是一部值得细读的书,因为,书里面所写的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你,有我。在阅读中,我们能够读出一个个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与命运的抗争。

蔡崇达是一位出生于泉州海边小镇的人,他靠着自己的努力,离开了小镇,成为了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主编。可不管怎样,他终究是一个小镇渔民的孩子,他所接触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一个写作者的写作,离不开他的生活,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和他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作品是作者人生的再现,所以,在《皮囊》里,所写的都是蔡崇达的亲人、朋友、同学和他生活中所见的人。

蔡崇达在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阅读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在阅读自己。

小人物的人生是苦涩的,在阅读这部书时,我的内心更多的是沉重。母亲、张美丽、文展、阿小、厚朴……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他们与命运抗争着——

小学肄业的母亲,穷其一生都在修建自己的房子。她自己画设计图,找人修建房子。房子建了两层,还不满足,又建了两层。即使是丈夫生病,儿子升学,她也没有放弃。最后,作者理解了,母亲这么坚持建房,为的,都是爱情。家里的这处房子,第一层是父亲修建的,一层层地垒高,在母亲的心中,是家庭在小镇上地位的上升。为父亲争面子,其实是对父亲的爱,对这个家的爱。所以,在文章的结尾,蔡崇达说,“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可以说,房子是母亲的图腾,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房子是唯一的存在。因为,房子里有丈夫,有儿女,有她的人生追求。人活着,依靠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肉体的行走,让人在生活中寻找一种存在感。房子,让母亲寻找到了生存的价值,也体会到了存在的意义。

小镇姑娘张美丽为了追求爱情,失身于人,成为了反面教材,小镇居民嘲笑的对象。后来,结婚,离开小镇;离婚,又回到小镇。回到小镇后,她把一切她所认为是美的、对的、喜欢的都做成生意,可她所做的这些,慢慢地对小镇的世俗民风产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使她站到了乡民的对立面。而张美丽所做的这些,都是无意的,于是,她不断地捐款,想以此弥补与乡民的隔膜。可即使这样,她也没有真正地得到乡民的原谅,乡民们都认为,小镇的纯朴民风是她带坏的,连她的母亲都不原谅她,认为她这是在造孽。最后,她自杀了,死在了宗族祠堂的门口。可是,令人悲伤的是,她的牌位最终也没有进入宗族祠堂!

在作者的眼中,张美丽是他少年时的女神,这个美丽的小镇姑娘,有着自己的理想,她所做的一切,对于现在人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在当时,却不是人们能容忍的。纯朴的张美丽,想融入到这个生她养她的小镇,于是,她不断地妥协,在痛苦中容忍人们对她的误解,可最终她也无法逃脱乡民的辱骂和谴责,于是,在世俗的泥淖中,张美丽一点点地陷落,最终被吞没。

我可怜这个女子,其实,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可却在人们像利剑一样的唾骂中死去。因为她的善良,她在意人们的言行;因为她的善良,她才心生愧疚之心。最终,她选择了自杀。而自杀,对她来说,是最好的解脱。

文展和作者蔡崇达一样,出生于海滨小镇,可能是过于聪慧了,上帝在把他降临到人间的时候,亲了他一口,留下了痕迹,变成了兔唇。聪慧的他,自小就有大志向,精确地计划着他人生的每一步,目的,就是离开这个小镇。对这个小镇的逼仄,他是鄙视的,他曾经对蔡崇达说:“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恨这个小镇的,他认为,小镇拖累了他,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阅读着文中的文展,我有点讨厌他,同时,对他也有着一种理解。是的,每一个出生于乡村的孩子可能都会理解文展的做法。每一个乡村孩子在成长的早期,都曾产生过对他所生活的乡村的厌恶,因为,和城市相比,乡村的一切都会让乡村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由此,对这个生养之地,难免产生厌恶之情,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要逃离,从乡村突围出去,走向城市。

而大多数离开乡村的孩子与文展不同的是,当在外面闯荡多年后,都会对他所逃离的乡村产生依恋之情。

终于,在文展的努力下,他考上了重点中专。像以往一样,文展还是制定着一个个的人生规划。可是,最终,这一切的计划都是空想,当蔡崇达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又回到了这个他无比厌恶的家乡小镇,在镇上的广播站当了一名电工,他终于没有逃离,他的一切努力都变成了徒劳。可他还是厌恶这个小镇,看不起镇上的乡民。而对走出了小镇,在北京创业成功的蔡崇达,他是厌恶的,他甚至对蔡崇达说:“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在蔡崇达面前,他的一切自傲都变得渺小了,只有通过对蔡崇达的厌恶来保留自己的自尊。

对于文展,我更多的是同情。像文展这样的小镇青年,在生活中我也曾遇见很多。他们聪慧,有学问,富有理想,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从而,在别人的崇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轨迹并不是他们所预先设定的那样,最终,具有远大梦想的文展被现实给打败了。

在这部散文集中,蔡崇达还写了两个同名的儿时玩伴阿小,渔村阿小像文展一样,想逃离这个海边小镇,可最终仍然是没有离开这个小镇,成为了一个渔民。香港阿小在海边小镇是让人羡慕的对象,可到了香港后,却处处被排挤,不容于这个陌生的环境。于是,他曾经生活过的海边小镇成了他的美好回忆。

张厚朴是作者蔡崇达的大学同学,他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因为折腾,人生中有过辉煌,但最终被生活击败,落到了尘埃里。当一切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杀!

静静地品读着书中的十四篇文章,我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皮囊》一书所写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因为真实,他们并不是完美的,都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缺点。可是,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性的缺陷,他们才震撼着阅读者的心。在读中,我思考着,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呢?浅浅地思考后,我找到了答案:人,是应该有理想的,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我们应不懈地努力。但,当努力最终是徒劳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暗自嗟叹。安于现状,珍惜眼前的一切,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努力的方向,不抛弃,不放弃,努力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

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小人物,小人物的奋斗是倍加艰辛的,但我们只要不空想,不妄想,终会有实现的可能。

小人物的故事充满了血与泪,所以,这部书,读来,让人的心很沉重,但它是有魔力的,展开书卷的那一刻起,就让人欲罢不能!

都来读一读《皮囊》吧,在书中,你会找到自己,找到一切你所熟悉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