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687篇 无功利心的享受,嘈杂世界的独处时刻。 曾几何时,在课堂和考场用各种成熟技巧,生产者命题作文的我,私下却还坚持写着自己中二时期风格的文,那些极尽全力堆砌华丽辞藻,考究使用各种词句的意识流。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积累名人名言,都是一种刚需。 比起任务,我其实很享受,那些被其他人创造出的优美文字,那些让我一见倾心的文字,真的都是有灵的。 那个时候,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哪怕我看过的,一直是他的只言片语。 但往往就是一句话,也能四两拨千斤,戳中自己。 言简意赅的力量,最震撼最迷人。
这是我记住他的第一句名言。 后来,我有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中断过阅读经典,沉溺于短平快的小说和网络文学。 重拾阅读习惯后,为了走出舒适区,快速建立一个广博全面的知识体系,选择社科类,跨行业的入门科普,更多。文艺,文学类刻意减少。 所以,当我翻开这本《自深深处》的时候,才发觉,原来,这是十几年来,我第一次阅读一整本关于王尔德的书籍。 01那些不经意间深入人心的闪光点1895年,41岁的王尔德已名震英国,风头正劲,因与友人波西的关系被波西之父诉诸公堂,在狱中,王尔德写了这封“来自深渊的书简”,独白式的文字透露着他与波西的感情,恨意中夹杂着爱与温柔。 书中还记录了这位唯美主义代言人对美、艺术、人生的观点。五年后,王尔德去世,所以,有了这本《自深深处》,成了他在世间的最后杰作。 我第一次看整篇王尔德的文字,依然是在优美的娓娓道来里,充满了哲思和力量。 他那不为世人理解,至今仍然引发大家猜测和遐想的“友情之上”的缘分,在他的笔下,真的很动人。 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观:
想到了曾经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人的一生里,遇到爱,遇到性,都不奇怪,最难得的是,遇到理解。 同样的,我也没有刻意去支持或声讨过,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 因为我觉得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有关,但最关键的,最难得的,是理解和真正的情深义重。 只是在王尔德那个年代,这些甚至是不可说,不可饶恕的罪行。 他将自己的情感,情绪都描写入微:想到你,嘴角上扬,世界都报以微笑——
也有过纠结痛苦:
会开始反思,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我比较惊叹于,王尔德原文英语的凝练优美,以及翻译成中文的回味无穷。 我以往读过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广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代表作,单从文采上看,都略显单调和朴实无华; 不见得是作者文笔一般,因为像但丁,莎士比亚等享誉文坛的优美诗歌,虽然文采斐然,但要达到较为还原和完整的理解和品悟,仍然不是易事。 毕竟隔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甚至是翻译水平的高低和语言转换中不可避免的信息损失和差异性,很难像欣赏母语中文写作一样,同时享受故事和文字的双重意境。 可是王尔德的中文翻译,哪怕是哲思语句,都是浅入深处,太容易引发共鸣,没有太多理解门槛。 这一点,真的是难能可贵的美好体验。 02什么时候读王尔德?其实这个问题就等同于,几个世纪之后的我们,读王尔德的意义。 阅读本就不该有功利心,本就是一件出于喜好的自由消遣和放松。 但我还是很想说,除却文字优美的表现形式,他的思想,更加迷人,所以文字有了灵魂。 我常觉得,如果他可以穿越到现代社会,也一定是心态稳定和意识超强的智者,而且也不会遭受那么多折磨和非议。 他的很多想法,可能就是我烦躁无解之际,随手翻开,灵光一现的“答案之书”。 他从没有脱离平凡的生活,或者孤芳自赏,高高在上,反而勤恳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启发别人,很多观点,都能读出同理心和共情力——更加能体谅每个人生存的不容易。 他要面对很多现实里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甚至生命不能承受的痛。 可是,他写下的文字,总是能用一种,淡泊,洒脱,宽广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鸿沟,去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稳,即使外界早已狂风骤雨,依然能守护好自己的心和本性。 他能正视自己很多时候的负面情绪:
他短暂的人生中,一直试图去探索和追寻: 生活的第一要务是尽可能人为地为人。至于第二要务是什么,还没有人发现呢。 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弥补偶尔衣着有点过火的错失,那就是永远地、绝对地书读过多。 但是即使睿智如他,反而充满了敬畏心:
他也是个幽默犀利的段子手,一个生活的哲学家:
这个世界上,95%的人,都是在生活,按部就班,平平淡淡,追求朴素寻常的幸福。 还有5%的人,他们更多地会去关心周遭,他们竭尽全力去掌握知识,传递观念和价值观,用自身的影响力,去一点一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留下些什么。 我心中,他就是这5%里的top级别。 如果推荐一本,轻松又有趣味的书,我真心推荐这本《自深深处》。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