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周王朝的鼎盛时期“成、康之治” 上一篇写的是周公。周公辅佐成王、东征平叛、营建东都、制定礼乐。尤其是制定礼乐,使他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他也由此被孔子归入圣人的行列。 周公辅佐成王,待成王长大成人,便“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开始行使天子的职权。不过,《史记》记述成王时期的业绩,譬如营建东都,东伐淮夷等,都是周公亲自完成的,前面一篇已经备述,姑且从略。 公元前1020年,即位22年的周成王驾崩,太子钊继位,是为周康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周康王在位25年。成王和康王加起来是47年,这一个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成康之治”。《史记》对这一时期的表述是:“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历史学家根据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规律,总结了一个瓶子理论。开国之君,雄才大略,好比“瓶口”。其继任者往往才略不敌,甚至在政权交接时,常常会出现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好比“瓶颈”。再过一段时间,往往又会出现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使这个王朝的文治武功达到空前鼎盛的阶段,好比“瓶腹”。“瓶腹”而后,慢慢衰落,越来越小,接着就是完蛋,好比“瓶底”。这个理论倒是不错。周朝先不说,秦朝短命,也不说。譬如汉朝,高祖是“瓶口”,惠帝当然是“瓶颈”了,接着是“文景之治”然后到武帝,当之无愧的“瓶腹”,慢慢就到“瓶底”了。唐朝的李世民是“瓶口”,李治以下是“瓶颈”,到玄宗,是“瓶腹”,然后就“瓶底”了。宋朝是个例外,太祖是“瓶口”不错,但继任之君是和他一样英武的弟弟,没有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所以,就少了一个“瓶颈”,太宗以后,宋王朝也有一个号称“百年承平”的时期,当然是“瓶腹”了,然后到徽钦,就到“瓶底”了。明朝也一样,太祖是“口”,建文是“颈”,成祖是“腹”,崇祯是“底”。清朝哩?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口”,从国力上讲,没有“瓶颈”,但若看顺治和康熙之初处处受制于人,谓之“瓶颈”也无不可,“瓶腹”当然是“康乾盛世”了,到宣统,就玩完了。封建专制王朝,概莫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 周王朝总体来说,也在这个周期律里面的:开始兴建——慢慢发展——走向灭亡。“瓶口”是文、武、周公,它也没有“瓶颈”,“成康之治”应该算是“瓶腹”吧,能够有“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已经很不错了,我们现在杀到副国级的头上了,依旧贪腐成风,周王朝的“礼”、“德”的教育,应该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政治这玩意儿太复杂,不是我等浅人所可妄谈的。我们还是读诗吧。 《诗经》里面没有明显可见是歌颂成王、康王的。按照古人颂歌献圣君的规律,我们随便挑两首歌功颂德的诗篇,献给我们的好君主成王和康王吧。 《大雅》里面有一篇《卷阿》,据说是召康公赞美成王的,我们姑且这么认为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 《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有卷者阿,(曲曲折折的山阿) 飘风自南。(飘风从南边吹来) 岂弟君子,(平易近人的君子,【岂弟(kǎi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来游来歌,(到此来游又唱歌) 以矢其音。(大家都来跟着唱) 全诗共10章。 第一章,写成王率群臣出郊游乐,天子一高兴就唱起歌来,群臣们都跟着献诗,召康公就写了这首诗来赞美成王。 伴奂尔游矣,(你兴高采烈的游啊) 优游尔休矣。(游累了你就休息) 岂弟君子,(平易近人的君子) 俾尔弥尔性,(使你穷尽你的生命) 似先公酋矣。(好像先王那样为国谋划,【酋,通“猷”】) 第二章,赞美成王能克绍箕裘。 尔土宇昄章,(你的疆域和版图) 亦孔之厚矣。(是非常之辽阔啊) 岂弟君子,(平易近人的君子) 俾尔弥尔性,(使你穷尽你的生命) 百神尔主矣。(百神都由你来主祭) 第三章,赞美成王疆域广大,能主祭百神,言外之意是夸奖成王是一个好领袖。 尔受命长矣,(你受天命很长啊) 茀禄尔康矣。(又享福禄又寿康,【茀:通“福”】) 岂弟君子,(平易近人的君子) 俾尔弥尔性,(使你穷尽你的生命) 纯嘏尔常矣。(你的大福享不完。【纯嘏(gǔ):大福】) 第四章,赞美成王能享福禄寿康。 有冯有翼,(有众多贤才为你的羽翼) 有孝有德,(你又有孝行又有德) 以引以翼。(你要引导大家尽心辅佐你) 岂弟君子,(平易近人的君子) 四方为则。(你是四方百姓的楷模) 第五章,品德高尚,深得人心,是天下的楷模。 颙颙卬卬,(朝堂上一派庄严器宇轩昂) 如圭如璋,(你的美德好比洁白无瑕的圭璋) 令闻令望。(你的美好声誉远扬四方) 岂弟君子,(平易近人的君子) 四方为纲。(你是四方百姓的好榜样) 第六章,和第五章同义。 凤凰于飞,(凤凰在天上飞翔) 翙翙其羽,(它的翅膀发出翙翙的声响,【翙,huì】) 亦集爰止,(它一停下来,众鸟就围绕着它聚集在一起) 蔼蔼王多吉士,(就像你手下的众多的贤臣紧密团结在你的周围) 维君子使,(听凭你的指挥) 媚于天子。(他们都衷心拥戴你) 第七章,把成王比作凤凰,群臣,像百鸟朝凤。 凤凰于飞,(凤凰在天上飞翔) 翙翙其羽,(它的翅膀发出翙翙的声响) 亦傅于天。(众鸟也跟随它飞向青天) 蔼蔼王多吉人,(就像朝中的众多贤臣) 维君子命,(他们都毕恭毕敬听从你的命令) 媚于庶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八章,和第七章同义。 凤凰鸣矣,(凤凰在仰天鸣叫) 于彼高冈。(它立在高岗之上) 梧桐生矣,(高岗上面生着梧桐) 于彼朝阳。(枝叶沐浴着灿烂的朝阳) 菶菶萋萋,(梧桐的枝叶多么的茂盛) 雍雍喈喈。(凤凰的鸣声多么的悠扬) 第九章,把成王比作立于高岗之上梧桐树上的凤凰,把成王写的诗比作凤凰的鸣叫不同凡响。到这里才有了诗的意味。兴中含比,比中有兴,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君子之车,(君子你的车啊) 既庶且多。(又多又漂亮) 君子之马,(君子你的马啊) 既闲且驰。(又娴雅又跑的快) 矢诗不多,(群臣们献的诗啊,可是又多又好啊,【不,通丕】) 维以遂歌。(大家一起来唱歌) 第十章,回应开头,束住全诗,把君臣游乐,赋诗唱和的一场胜事给完整的记录下来。《诗经》里面像这样章法严谨有头有尾的诗,还真是不多。 另外,《大雅》里面的《下武》,有人说是赞美周康王的。你说是就是了,没有必要硬作考证。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 下武维周,(我们周家后辈能继承前辈的英武) 世有哲王。(世世代代都有英明的君王) 三后在天,(三位先王英灵在天,【三后,指太王(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后,君王】) 王配于京。(武王配嗣上天居于镐京) 全诗共六章。 第一章,赞美周家代有贤君,从伐纣前的三王,到伐纣后的武王,一个个都歌颂一遍。 王配于京,(武王配天居镐京) 世德作求。(德行足可配先祖,【求,通逑】) 永言配命,(能够长久的上应天命) 成王之孚。(成王也令人信服) 第二章,由武王歌颂到成王。 成王之孚,(成王也很讲诚信) 下土之式。(堪称人间的好榜样) 永言孝思,(他对前辈最讲孝道) 孝思维则。(他以前辈的孝道作为法则) 第三章,集中笔墨歌颂成王,说他能讲诚信,能守孝道。 媚兹一人,(爱戴天子这一人) 应侯顺德。(能够继承上辈的美德) 永言孝思,(能够学习前辈,以孝治天下) 昭哉嗣服。(我们的好嗣君啊,能把前辈的美德发扬光大) 第四章,由成王歌颂到嗣君,那就是刚刚继位的周康王了。 昭兹来许,(我们的嗣君啊,能够光耀祖先) 绳其祖武。(能够遵循先人的脚步) 于万斯年,(我们的江山千年万年) 受天之祜。(永远享受天赐洪福) 第五章,重点歌颂康王。能继承先辈的孝道,能遵循先辈的足迹,必能受天保佑,万寿无疆。 受天之祜,(永远享受天赐洪福) 四方来贺。(四方诸侯都来庆贺) 于万斯年,(我们的江山千年万年) 不遐有佐。(何愁没有贤才来辅佐) 第六章,写新君登基,诸侯都来朝贺。有这样的好嗣君,不愁没有贤才辅佐,周家江山必能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呵呵,能延续八百余年,已经够长的了)。 这首诗章法非常严谨。因为是新君登基,诗人写颂歌,就先从新君的老祖先歌颂起。依次歌颂了伐纣前的三个王,又依次歌颂了武王、成王,然后才歌颂新继位的康王,周家代有贤君,瓜瓞绵绵。这样写颂歌,才免得把马屁拍到马腿上去。 这首诗在结构上还有一个大特点,就是从头到脚,一直用顶针手法相衔接。你看:第一章的末句“王配于京”,成为第二章的首句;第二章的末句,同样成为第三章的首句。其余以此类推。这样的结构,在《诗经》中很少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