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读诗】其一: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非名流WO 2021-04-29

:重阳将近。一俟秋高气爽,又是登高远眺的好日子了。可是我的脚力不济,爬山登楼都很费劲,那也无妨。我可以找一些登高诗词文赋来读,且读且思,或有所得。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探寻我国古代文人的登楼情结

登楼赋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现象。

翻开古典诗词,不难发现历代文人钟爱登楼赋诗;追随这些古代文人笔触,我们还会发现在他们所做的这些诗词文赋背后,有某种情绪以亭台楼阁等建筑为依托,萦绕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生生不息。

在儒家入世思想为主体的共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历代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情结。当这种情结寓于登楼诗词中,我在这里姑且谓之“登楼情结”。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说明人的眼界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突破自我,超然物外,透观世界。

荀子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站得高不单是望得远,还能够被更远处的人看见。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可见登高望远,浮想联翩,古来有之,只是由于登高者的身份、阅历、际遇不同,览物之情也就显得多姿多彩。登山临海,固然可以高瞻远瞩,毕竟难免风吹日晒雨淋之苦。

汉唐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筑高度与日俱增,文人墨客们登楼远眺,既可以思绪万千,又无淋漓之苦。无怪乎从此以后的唐诗宋词里,登楼佳句俯首即拾。

中国历代文人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同抱负,自孔子始便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奔波不已,后世文人沿袭这一传统,他们背井离乡远走高飞,去游学、做官、升迁或者被贬谪流放……历经沧桑,从此,故乡成为他们永远的牵挂,庙堂之高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他们游移、伤感、哀怨、愤激……最终皆由他们的诗词记录,后人借此来见证有他们参与的那段历史。

翻检手边所能涉猎的古文诗词,登楼诗文里,亭台楼阁只是一个媒介,而登楼所见所感所思才是内容,由眼前所见景、物、人、事引发出作者灵魂深处的思绪,则是我想要追寻的“情结”。

粗粗梳理古代文人的登楼情结,我斗胆地认为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漂泊游子的乡愁、两处相思的哀愁、功业难成的无奈、贬谪迁居的嗟叹、亡国背井的痛楚

当然古人登录赋诗题词,所传达的登楼情结远非这五种,而且各种登楼情结在古代文人笔下也并非孤立呈现的,往往是互为彼此,共存于诗词文赋之中的。比如唐代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诗: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这首《咸阳城东楼》是他的代表作

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作者任监察御史时。作者生活的晚唐,政治日趋腐败,国力逐渐败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眼看国之将亡,难免感慨万端。登上咸阳城楼,首先入眼的“蒹葭杨柳”,犹如故乡“汀州”旧景,因而触发了诗人怀乡的“万里愁”;接着远眺“秦苑”“汉宫”遗址,又见“鸟下绿芜”“蝉鸣黄叶”的芜败景象,不免生出渭水东流的感慨。

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已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其理由在于该句不仅描写了眼前景,而且抒发了心中情:四围群山,雨意愈浓,大雨将至,脚下城楼,狂风大作,此是自然景色;作者心中却有另一层意思,当时的国家,历遭安史之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步入风雨飘摇的晚唐,社会动荡的前兆让诗人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所以,《咸阳城东楼》一诗,既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乡愁,也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国愁 

探究古代文人笔下的“登楼”的诗文,我们分明可以看到——

古人登楼,可望远,可怀人,可抒情,可言志;

登楼成其为一段生活阅历,一绺精神享受,更是一股创作源泉;

因为有了古人的登楼赋诗,才有了一份份弥足珍贵、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留给今天的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