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芒种芒种,忙着耕种

 非名流WO 2021-04-29

芒种芒种,忙着耕种

        芒种前后,油菜小麦相继成熟。田里的油菜收了,可以插秧;地里的小麦割了,可以栽棉花。与此同时,还要扦插红苕,补种花生和芝麻。

        关于芒种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读小学的那几年,在端午节之前总会有一个星期的农忙假。不用上学,回到生产队里跟着大人们收油菜、割麦子、栽棉花、插红苕。

收油菜

        放农忙假的时候,其实油菜已经收了,油菜田也已经翻了土、灌了水,插上了绿油油的秧苗。这时候,收油菜的农活儿主要集中在晒场(稻场)上了。

        宋朝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里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虽是秋收打稻的场景,其实芒种时节收油菜打油菜籽亦如此。

        芒种前后,天气多变,什么时候天晴,什么时候落雨,老天爷还真没个准。油菜禾从田里收回来之后,不宜堆放太久,得赶紧拆开摊晒,让油菜荚爆裂,将油菜籽风干。天不给力的时候,人工连枷就派上用场了。晒场上的油菜禾铺成圆形,一排婶婶嫂嫂们挥动臂膀,抡起连枷,从东拍打到西,又从西拍打到东,几个来回之后,荚离禾,籽离荚;再由两个壮劳力扬起木锨(也叫掀扒),借着风势,将油菜籽从碎叶荚壳中完全分离。干净的油菜籽再转移到更干净的地方继续晒,晒到嘣嘣干,就送去油榨榨油,五月端阳节的油炸美食就指着它们热锅了。

        晒场上收油菜的活儿是技术加力气的活儿,小学生插不上手。只有当生产队将油菜禾作为柴草分给农户们的时候,我们才驮枪舞棍地去把分给自家的那一份扛回来。

割麦子

        虽然学生伢儿割麦子、割稻子并不在行,但是大人们并不反对这支队伍的加入。我记得老家人有句俗话:“蛤蟆无颈,细伢无腰。”那意思是说,小孩子家干那些弯腰的活儿不像大人们那么累。所以农忙假里割麦子的活儿我还真没少干。

        割麦子是个急赶急的活儿。前面刚刚放倒的一铺一铺的麦子,后面已经有人来收、来捆了;捆好的麦子提到地外边、坡沿上,犁地的汉子就赶着牛下地来翻土了。牛犁地的时候,它也有怕处:高出它的蹄壳的麦茬子戳到它的腿脚上,它也会疼痛,就赖着不肯拖犁前行。赶牛的汉子隔着老远对前边割麦子的人们吆喝:“你些割麦的,能不能割浅一点,能不能挨着地面割?留个麦桩子做么事?还能蓄个秧脚,还是么的?!”

        麦子不是水稻,当然不能蓄秧脚。但是,留很深(高)很深(高)的麦茬子,是有人特为的。因为犁过之后的麦地,再经过铁耙仔细的一遍梳理,那些高深的麦茬子和地里的土分离,被整地人堆到外边去了——看吧,等到收工的时候,那些早已准备了竹箢篼或者大筐的割麦人,就过来把这些带着根须的麦茬子(麦蔸子)装回家去了。晒干后,那可是最容易烧旺的柴火。

        我家隔壁的阿旺比我大不了多少,可他生来就是个哈柴的好手,到了农忙假,割麦子顺带着捡麦蔸子更是他的拿手本事。

栽棉花

        农忙假期间最忙的活儿就是栽棉花。棉花地的前身就是麦子地,所以栽棉花几乎是和割麦子同时进行的:地里的麦子刚刚在晨曦中割掉,上午可能就栽上了一垄一垄的棉花苗。

        我在《谷雨前后》一文中,回忆过我母亲做妇女队长时带着女社员们整苗床、育棉苗的旧事,对她们用营养器儿做营养钵儿的经过记忆深刻。营养钵儿真神奇,只有拳头大小的那么一坨土,竟然将一颗棉籽培养成一株肥硕的棉苗!栽棉花就是要将苗床里的棉花庙连同营养钵儿一起,移栽到新翻的面地(前身是麦地)里。

        跟秋季种麦子时在平整的土地上撒播不同,初夏栽棉花真是细致多了。犁地耙土一番侍弄以后,就由生产队里懂得算数的人,通过目测找到一块地的中线,在这条线上拉起一根绳子,沿着这跟绳子用刮锄挖出约莫半尺深的“沟”,再在这条“沟”两侧约莫两尺远的地方继续平行地挖同等规模的“沟”,一次向两边扩展。这“沟”就是用来栽棉花的:走路生风的少年人把长着棉花苗的营养钵儿挑过来,每隔尺把远放一株;手脚麻利的嫂子们立即扶正每一个营养钵儿,再把沟沿上的土拂过来,一个个地把它们全盖好。

        我不想割麦子的时候,就去挑营养钵儿。一担竹箢篼里装不了多少个营养钵儿,忽悠悠地挑起来,真有脚下生风的感觉。

插红苕

        经过了四年三灾的中国农民知道了瓜菜半年粮的重要。五谷杂粮中,红苕最容易栽种,又便于管理,所以芒种时节,再忙也要种上一点红苕。

        红苕又叫番薯,跟土豆又叫洋芋一样,居然是“进口货”!是几百年前从地球的另一个地方漂洋过海传到爪哇岛,再传入中国来的。今日的红苕早已接上了中国的地气,很亲民,丝毫没有一点儿洋气。所以不识半个洋文字母的农民都喜欢它。

        红苕的块根就是它的果实,也是它的种子,我们老家把留着做种的大红苕叫做苕娘。一开春,把苕娘埋到土质松软的地里,随着温度的升高,又吸足了土地的养分,苕娘就发芽、开枝散叶,无所顾忌地蔓延开来。到了芒种节,挑拣苕娘身上萌发出来的那些粗壮的藤蔓,可以离开苕娘,再去别的地方衍生下一代了!剪下这些苕藤,以两片叶子为一段,再剪成若干段,选择在潮湿的早晨或者雨后的黄昏,扦插红苕藤最容易成活。

        红苕适应性强,沙地,泥地,甚至麻骨土的地里也能生长。刚扦插的时候,多浇些水,让它很快生根,长枝叶,此后的管理就可以放手了。扦插苕藤唯一的要求就是土肉要厚一点。老家人插红苕藤,不单是要吃它土里长出来的大苕,等它又一轮疯长开始的时候,它的嫩叶子、叶柄(苕藤管儿)也是很好的绿色蔬菜,常常出现在夏天的菜桌上。

        芝麻、花生是很好的香油原料。芝麻适宜移栽,花生最好用点播。不管怎样,芒种前后,芝麻地、花生地里若有早夭的,可及时补种补栽,秋天照样会有好收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