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迹】重庆,只想在人群之中多看你几眼

 非名流WO 2021-04-29

重庆,只想在人群之中多看你几眼


7月29日下午途径重庆,挤时间到西南最大的城市街面上打了一回酱油。

1.

由于航班延误,在重庆江北机场落地时已经快下午三点了。于是匆忙赶往市区。在大巴车上,地陪导游小姐姐不厌其烦地介绍重庆的房屋建筑特色来:“因为重庆平地少,所以房子建得很密集;因为山城四周山高,雾气重阳光少,所以房屋四面都开了大玻璃窗来采光;因为楼与楼之间间距近,玻璃透光性太好,所以邻里之间很容易没了隐私,所以......所以初来乍到的你们,住店以后第一件事记得拉窗帘哦......”在一堆堆的因果关系之后,大巴车把我们“吐”在了磁器口古镇。

和各地所有的特色小镇一样,磁器口古镇就是一个卖当地特产尤其是特色小吃为主的地方。T字形的两条小巷子,宽不过两米,被熙熙攘攘的人流塞得水泄不通。陈麻花、牛轧糖、千张皮、手工糍粑、椒盐花生、老火锅底料,各种店铺门对门、肩挨肩地开着,嘈杂的热闹一点也比不上杭州的河坊街。我大概不是纯粹的吃货,很快被人流挤出了横街。穿过“龙隐门”牌坊,眼前豁然敞亮,下面就是磁器口古镇的老码头。


老码头早已废置,有矮墙隔着。靠在老码头的护墙回望,“龙隐门”牌匾的背面也有三个字:“磁器口”。牌坊下的台阶,上下的游人络绎不绝。不知为何,脑子里浮现出冰心老人的《小桔灯》里的画面: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先生笔下的重庆郊外的山村小路自然不能跟眼前磁器口古镇的台阶同日而语,但是我宁愿相信冰心先生提着小桔灯走过这样的台阶!这样想着,忽然对眼前的古镇小街平添了几分亲切感,随即折回头,我要再走一遍这条T字形的街巷。于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听起来不再觉得嘈杂了,争相拉生意的店家伙计也不再让我退避三舍了。和满街游人一样,我放开心胸,免费品花生,吃麻花,喝香茶,忙得不亦乐乎。


“只因为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如风一般,头顶掠过一阵歌声。循声抬头望去,二楼的一个临街窗口,有歌手抱着吉他在深情款款地弹唱;他的侧影告诉我们,窗口里边有不少呼朋引伴的饮者——我这才发现,古镇竟然有着不少的酒吧!这些酒吧不与古镇的传统的产业争门面,兀自隐约地开在旧店铺的二楼,只在一楼某个很不起眼的入口处竖一面很不招摇的幌子,匆匆过客是看不到的,唯有兴味盎然者才晓得由此上去而得以入内。

和我一样驻足街边听二楼歌手弹唱的游人并不少。或者扬着脖子,或者侧着耳朵,或者眯起双眼,都是一副痴醉的模样。这也算得上是古镇街头一道别样的风景。

本以为踏上磁器口古镇的街市,可以接一接重庆的地气,谁曾想在它的老码头这么一仰脸,在那些二楼酒吧的窗下这么一抬头,我看重庆的视角就这么定格了!


2.

拜谒重庆“解放碑”,尤其需要仰视。

很早就听说,沿着朝天门码头往高处走,至高点上有重庆的地标性建筑——解放碑。其实它最初不叫“解放碑”,这座兴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的建筑,于次年落成,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族全力抗战,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改名为“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并由刘伯承题写碑名。

“解放碑”记录着重庆的历史与文化,支撑着重庆的过去和未来。上世纪90年代以前,“解放碑”还是重庆市最高的建筑;90年代以后,尤其是重庆市升级为直辖市以后,以“解放碑”为核心,这里云集了众多的零售业、娱乐业、餐饮业、酒店业和金融业机构,共同打造了一个“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即“解放碑CBD”),成为了重庆的城市经济心脏。从前的重庆最高建筑“解放碑”淹没于周围林立的高楼,但它作为重庆人的精神高地永不褪色。不曾瞻仰“解放碑”,游人就不能说到过重庆。


我们到“解放碑”时,已近黄昏,华灯初上,正是大都市夜生活开始的时候。一场阵雨让初到此地的我们分辨不清方位,顺着27.5米高的纪念碑身往上看,碑顶除了有时钟、风速仪,还有方向标志指向分明!“解放碑”立于一个面积并不大的广场上,却成了人流最扎堆的地方,因为这里不仅可以拍照打卡,还可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从邹容路、民权路、民族路步走出去,通到任何一座商务楼或者一条小吃街,享受购物、美食的乐趣。

我把自己裹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信步游来,竟到了八一路步行街,吃到了与磁器口古镇味道不一样的陈麻花;继续前行,又到好吃街品尝了加冰的手工糍粑;空气中的麻辣气息弥散开来,舌尖上的味蕾随之开放......我已经有点挪不动步子了。

但是我不害怕迷路,只要一抬头,仰望夜空就可以看到大都会东方广场、青年广场、国际商务中心、时代广场这些高大的建筑群,它们就围绕在“解放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


3.

“解放碑CBD”的魅力不止在“解放碑”。

出民族路,左转至五四路,再右转入江家巷,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就在眼前:斗拱红梁戳在天上,像极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可是它那些指向江面的梁柱头,整体来看又呈现出大轮船船头的轮廓,我还以为它是怀念过去岁月的江船的雕塑呢!大概是江家巷东边一家火锅店里飘出的香味诱发的灵感,居然有许多人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一座筷子楼!直到江家巷尽头折到临江路的时候,人们都看到了每一根“筷子”头上的那方横截面上都闪着一个亮晶晶的“國”字!筷子楼的名字叫“国泰艺术中心”!

走过这座用红色“筷子”建成的斗拱结构的大房子,临江路上还没走几步,居然就上了“沧白路”,“洪崖洞景区”的牌子赫然在目。初中时候读语文课本上的《挺进报》,语文老师曾经介绍过,说杨益言罗广斌的小说《红岩》的书名就脱胎于重庆的地名“洪崖”,因为重庆话里,“红岩”和“洪崖”同音。从那以后,我就有个错觉:重庆“洪崖洞”大概就是小说里的渣滓洞。

真到了重庆洪崖洞跟前,才知道自己的浅薄。


站在一个平台上看江景,近在眼前的两座大桥、桥上的车流,甚至车上人的姿势都清晰可见,也有人踮起脚想看稍远一点的朝天门码头上空的过江缆车。我问了一下近旁观景人:洪崖洞呢?我怎么没看见?那人友善地笑了:咱们就在洪崖洞的11楼的观景平台上!

我的天,我分明记得自己刚从沧白路对面街上过来的,什么时候上了洪崖洞的11楼啊?难怪在从磁器口古镇过来的路上导游小姐姐关照过一句话:在重庆闹市区行走,很可能在路上的同时,也进到人家的楼上了,可不要乱闯哦!联想起刀郎那首著名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里的一句歌词“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当年我还怀疑刀郎错了,乌鲁木齐的公交车怎么可能停在八楼呢?到了重庆洪崖洞,当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平台上太多的人拥挤在一起,不如到江边上透透气。从11楼的平台下到1楼的滨江路,需要乘电梯。等候电梯的人太多了,那就走楼梯吧。走一遍楼梯方知:洪崖洞真的有洞!楼梯与洞融为一体,一层层地下来,看见的是各色店铺,各类美食,摩肩接踵的人们挤挤挨挨,人潮如织,人声鼎沸,洞里洞外弥漫着一样的人间烟火。

下到一楼,站在嘉陵江滨江路回望洪崖洞这个依山而起的建筑群,层层叠叠,灯火辉煌,闪烁的虹霓与空中的雾霭交相辉映,如梦似幻。


4.

重庆之行太匆匆。
高坡上密集的高楼,只是在大巴车上远眺的;
在房顶上绕行的市区道路,坐在大巴车里是没有感觉的;
从居民楼里出入的轻轨站——李子坝站,也只是在它的下方抬头一瞥的;
长江索道上的缆车没有正眼瞧过;
近在咫尺的千厮门大桥也只能在洪崖洞1楼的嘉陵江边才能膜拜的......

实在去不了太多地方,赏不了太多景致。那就找一家老火锅店,体会一下最民生的重庆味道吧!......可是重庆火锅辣啊,即使我们小心翼翼地点了“微辣”“中辣”火锅,可是吃下肚就全都头涔涔汗潸潸了,龇牙咧嘴也缓解不了体腔内的火热。举起啤酒瓶,抬头仰脖,咕咚咕咚猛灌几口冰啤酒,似乎才能稍稍冷静一些。

冷静如我,看头顶雾气流岚飘过,是不是每个行色匆匆的旅人抬头仰脖之时都在想:重庆,我还会再来的!......?


“浪迹”链接阅读——

【浪迹】在那涪陵的地底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