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迹】恩施三题-土得掉渣、仿得古朴、美到骨髓

 非名流WO 2021-04-29


恩施三题


一、土得掉渣

说起恩施,不得不提几年前在东部地区都市里风光一时的土得掉渣饼:出入写字楼里的白领、徜徉菜市场的阿姨大嫂、兜转街巷的商贩、行色匆匆的路人,都曾闻香排队买过那用一个简易的牛皮纸袋包着的掉渣饼;热气还在袋口冒着,热油还在纸袋上渗着,买到的人大口咀嚼,排队的人馋涎欲滴。

土得掉渣饼真名叫“土家掉渣饼”,最早就是从恩施传出去的:春秋战国时期恩施隶属楚国,境内土家族部落首领“土司”以土家烧饼为贡品献给楚王,受到楚王、王公大臣及宫内后妃们的赞赏和喜好,便成为了土家族的传统贡品。自然而然,在今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掉渣饼也是一种最常见的美食。

到恩施,满大街的空气里的确闻得见一种掉渣饼的香气。但是我们的恩施之行,主要任务不是来品尝掉渣饼的,而是来访贫问苦的。我们一行人走访的是熊家岩村属于恩施州恩施市白杨坪镇,在国道318线上,与市区不到30公里的路程,近两年还被评为“恩施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示范村”,正在从贫困村的行列中走出来。但是诸多致贫的因素仍让一部分群众生活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倪老师、王老师和我三人小组走访的谭姓人家。谭家的房子坐落在半山腰上,离熊家岩村村委会直线距离大约500米,看起来并不远。好心的扶贫包队干部找来一辆车送我们过去,车子爬坡爬到一半却开不上去,只能停在离谭家较近的熊家岩村小学,然后手脚并用攀藤附蔓才爬上小学后面的一条新开的路,这条路正好经过谭家房屋前,但它只是一条路基,并未铺石,更没有硬化——若遇到下雨天,定然是条泥潭路。
谭家的土屋在树丛之后,虽然屋顶盖的是瓦,屋墙除了窗户以下几层还看得到土坯砖的印迹,由此往上的墙壁似乎还是版筑为主的——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造的房子了。进到屋内,第一眼就看到三合土夯成的地面居然显出绿色的苔痕;家中陈设极其简陋,没有一般人家吃饭用的大桌子,一辆旧摩托可能是这个家里的大物件了,此时却被当做搁置衣物的家什;厢房没有门,病人(谭家兄弟俩的母亲)面无血色目光呆滞地躺在靠窗摆放的木床的被褥中;窗户上没有装玻璃,糊着不太透光的尼龙纸。谭家兄长夫妇俩正在给老人揉捏手脚,谭家弟弟在包队干部的招呼下出来迎接我们。我们三个将带来的油米面搁在房门边离地面有一尺多高的一块木板上,谭家弟弟一面道着谢,一面吩咐自家媳妇搬椅子倒茶水。


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谭家两对夫妻各有两个孩子,男人在外打工,女人在家务农,他们的母亲帮他们看管孩子。九口之家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三代同堂尚能自给自足。但是几年前谭家老母亲遭遇一次车祸,一家人倾其所有也没换来老人的康复,求医问药两三年的结果是老人于六年前成了植物人,从此一切都变了。妯娌俩轮班护理,田地里的活儿就荒了;为了照顾老人、孩子还有这个家,兄弟二人就不能外出谋活儿了,只能在家务农。熊家岩村山地为主,茶叶生产是主业。但是谭家没有茶园,只能在狭小的土地里种土豆、玉米和高粱作为经济来源;今年又在别人撂荒的地上栽种了烟叶,但是烟草业的发展态势又让兄弟俩看不到希望。老人要养病,孩子要读书,一家人要生活......这就是摆在兄弟俩面前最实际的困难。

陪访的干部毫不吝啬地夸赞谭家兄弟敬老爱幼的品格值得全村人学习,鼓励他们在村委会指导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我们三人小组也深为感动,临行,我们包了一个红包给他们,算是给这个贫困家庭的一点支持和鼓励。


二、仿得古朴

恩施是鄂西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等)聚居的地方,必然承载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恩施土司城和土家女儿城虽然是人造(仿造)景观,但其中蕴含的风土人情、文化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

恩施土司城虽然也带着一个“土”字,可一点也不土。每个进到土司城的人,反而有一个感觉:豪爆了!土司城就是土家族最高首领“土司”的的家园,是“土皇帝”的“皇城”,这样的社会地位,它能不“豪”吗?恩施土司城在恩施市西边,是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虽然只是仿古建筑群,但是它的设计者是由苏州园林设计院,承建者是地方民间艺人,它能不“豪”吗?就连门楼上“恩施土司城”的匾额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的,它能不“豪”吗?

可惜游历土司城那天,我一条腿的膝盖作祟,爬了一段城墙,才走到九进堂的门楼,就打不了弯,硬是不让我进到土司城的核心部分,体会它的建筑的精髓。我只能徜徉在土司城古城墙之上,观烽火台,眺钟楼,望鼓楼,发一点“天地悠悠”的感慨......实在累了,我就坐在九进堂的最高处,吹吹风,看看手机里的新闻,正好看到“乔家大院因过度商业化而取消旅游质量等级”的新闻,我想:恩施土司城藏在深山,商业气息还不浓厚,趁着尚未大开大建,继续保持一颗平常心,继续走古朴之风吧。


土家女儿城是恩施一处著名的人造景点,囊括了恩施州八县市土家民俗民风,是土家文化的微缩景观。2013年10月19日开城迎客以来,女儿城内的旅游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未进女儿城之前,地陪导游小胡哥先来了一段“开胃菜”,给我们介绍了土家族哭嫁风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哭嫁是一门技艺,所以土家女儿从小就学“哭嫁歌”;出嫁那天,新娘家里邀请新娘的九个未婚的闺蜜一起来陪着新娘哭嫁,这叫“十姊妹会”;哭得动听,哭得感人,新娘会被认为是聪明伶俐的好媳妇;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会哭的新娘得到的嫁妆多;按照新一辈的做法,哭得越感人,亲朋挚友包的红包就越多......可惜土家女儿出嫁“哭嫁歌”的盛况一般人看不到,即使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二的“女儿会”上,也不一定碰得上。

赶不上“哭嫁歌”,但是“摔碗酒”一定喝得到。传说某个时代,土家族有两个族长之间接了恩怨,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冰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以示友谊与和谐,饮过之后,将碗摔碎,以泯恩仇。后来“摔碗酒”演变成土家儿女出征打仗之前的壮行仪式。土家女儿城很多地方可以喝到“摔碗酒”,喝完酒可以摔碗,释放自我。我们用餐的地方(巴人堂民俗风情园),不仅有风情表演,也有游客自主的摔碗酒项目。可能觉得喝酒摔碗还不够,我们一行之中不少人还买了酒碗,准备带回家,再喝,再摔。


用了餐,摔了酒碗,是大夏天的正午。女儿城的游客稀少,小吃街的买卖清淡,就连女儿街上特色购物商店里的苗银也少有人问津。这时候,人气最旺的只有土家民俗博物馆了——跟外面的人造景观对比,博物馆内几十个民间艺人的技艺表演则是流传已久的真实的土家民俗。

漫无目的地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听到一通锣鼓响,看见一个稍显宽敞的厅里列坐了好些人,正兴味盎然地欣赏说唱鼓书表演。我以为是湖北人喜闻乐见的湖北大鼓,就凑在他们的人堆里听了好半天,却一句也没听懂!再到门口看到招牌,写的是“三棒鼓”表演,可我并未看见台上那一排表演者抛起过手中的鼓槌。穿过一间花布鞋(类似婴儿穿的虎头鞋)作坊,是好几家售卖自酿花果酒的门面,还有一个烫画家的画廊,卖的全是烙铁做的画。生意最好的不是香气宜人的恩施玉露茶叶,而是土家腊肉,其实在我看来鄂西土家族的腊肉应该和湘西的熏腊肉是一样的。

作为湖北人,我知道恩施是唱响《龙船调》的地方,所以一进女儿城,我就盼着能欣赏到《龙船调》的音乐剧表演。可是这一精彩的艺术形式的展演地不在土家女儿城,而在恩施大峡谷。



美到骨髓

我的同事小符老师用了不到俩钟头就把恩施大峡谷游遍了。然后感叹道:我真不知道恩施大峡谷这5A景区是怎么评上去的,一点也配呀!我心说:一个马拉松运动员,跑一趟“杭马”,你问他跑过西湖风景区的感觉,我保证他也说不出西湖的美来。

恩施大峡谷之游,得慢游,细品,才知道它美在何处。据说,恩施大峡谷的精华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两大核心景区。据说已开放的游步道七星寨有7.5千米,云龙地缝有1.6千米。考虑到此前我在土司城城墙上的窘境,我决定舍弃下行的云龙地缝,选择上行的七星寨,准备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放心地游哉悠哉,美美地“游手好闲”一回。

景色之美,在于“奇”。恩施大峡谷的美景,总在不经意处给人惊奇,但是奇美不是人人能看出来的。


坐上缆车,我是背向山顶的,一低头正好瞧见缆车下方的云龙地缝里第一道飞瀑折射而形成的的彩虹,看看地缝入口处那些慢慢蠕动的游人队伍,真替他们着急:他们到了瀑布跟前,还能赶得上彩虹吗?从缆车上下来,在楼门石浪观景台可以看到屏风一般的远山和更远的地平线,一层层的景致由近及远。走一段曲折起伏的下坡路就到回音谷,回音谷宛如深不见底的天井,在这里似乎看不到前路何处,但是扯开嗓子哇呀呀一声却能听到天外来的回音。“祥云火炬”只是绝壁上竖起的一截石柱,一般人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当一团白云(最好是夕阳下的彤云)正好飘过石柱顶端的时候,一只酷似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就出现了!“一炷香”更是群蜂之中的奇葩,百余米高的石柱形山峰底部最窄处直径仅有四米,这可是水流塑造山形的典范之作!大峡谷的“迎客松”应该是被误读了,它不是在景点的起始段,而是在游程过半处,正是转承启合的关键点上,与黄山迎客松的双臂伸展的迎客姿势不同,恩施大峡谷这棵松树分明是在鞠躬作揖,所以它应该叫做“拱手松”。

最奇之处是在过了“一炷香”之后下山途中的“大地山川”景点:三座独立的山峰各有一个美丽的称呼:玉笔峰、玉女峰、玉屏峰,它们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一个汉字“川”,穿过三座玉峰透视出去,则是一片祥和的大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这大概就是“大地山川”的得名原由吧。然而更奇的是,三座山峰最瘦削的那一个居然在上半部分开成两部分,像极了热恋中的一对腻在一起的人儿;而中间那一峰也独立冒尖,成了封神榜里托塔天王李靖手上的宝塔。移步换景,下到不同的高度,“大地山川”会给游人带来不同的动感:在出口处回望玉笔峰和玉女峰,又像一对情侣在深情对望!——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能够叫人展开想象,也是一种享受。


而在这八千多步的台阶上,能够闲庭信步则是另一种享受。我平素上下一趟四楼五楼都会觉得腿脚酸胀,喘粗气。游历恩施大峡谷,同行者大多以为我会放弃,但是我坚定地报名了!不敢说去征服自然,至少要战胜自己。我知道杭州四周有不少可以跋涉的山路,如果能够走完恩施大峡谷全程,回杭州登楼爬山就有底气了!

青少年朋友们从我身边飘然而过,他们的敏捷令我羡慕;有中年驴友虽然汗透衣衫,却依然勇往直前,也让我敬佩。在118级台阶的绝壁栈道上,探首外望是看不见底的深渊,我克服恐高心理,眼望着身前稳步前行的长者,踏实地迈出每一步,于七弯八拐之后走到了坚实的上山台阶。过古象岭,小憩于“会当凌绝顶”,山风拂面,沁人心脾,润人骨髓;白云在头顶轻轻飘过,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在我脑子里飘过,身心亦随之超然。我也曾爬过不少山,这一趟恩施大峡谷的经历是我感到最轻松的一次!

从“一炷香”往下,几乎没有太阳的暴晒,山谷间的凉风吹干了曾经汗湿的衣衫,各色山花烂漫地开在岩石间。男女老幼,扶持提携,征服各种困难之后的欢笑声,流动在山谷中。

而音乐剧《龙船调》终究是没有机会去欣赏的了。那就留点念想吧,总会有以后的,至少还有下一次吧!

“浪迹”链接阅读——

【浪迹】重庆,只想在人群之中多看你几眼

【浪迹】在那涪陵的地底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