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迷了很久的丰子恺。 主要看他的散文,每一篇皆平平无奇的生活琐事,我过着平淡乏味的日子,第一次感受白开水里的无限风味。 (一)吃 好口欲者不计其数,但这里面不包括丰子恺,他是天生食素者——吃(猪)肉即吐。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后天养成的,吃到了自然就吐了。 儿时他母亲怕他营养不均,在豆腐里悄悄加一点肉食,无意吞下总会大吐小泻一场。不吃肉很麻烦,丰子恺后来便自称素食者,及至归佛,更加食素了。 所以,丰子恺不算饕餮者,他不写眼花缭乱的烧炙法,也不写口腹之欲的细致五感。 但他仍旧写吃,他的吃和生活场景相关。我印象最深的是吃蟹。 “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每日晚酌,一只蟹,一碗热锅豆腐干。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把水铜烟,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 田园画。非常简单,但美妙,照样令人食指大动。 “剥出来的肉不立刻吃,积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菜。半蟹斗的蟹肉,可以过两晚饭还有余。” 我那时看了这段描述,饿的要命,恨不得立刻端起两大晚饭来吃。 但等白米饭摆在我面前,哪怕它再热腾腾的米粒莹洁,我便瞪着无光的两眼想不出“半蟹斗蟹肉”,怎么过这两碗饭。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住得多,那时在运河边,夏天太阳方落,大家一块板、一张席,抑或两张长凳凑一张床,纷纷搬到河边乘凉。 有位外地来的女裁缝,我最爱看她吃饭。巨大的粗瓷碗,巨满一碗饭,上面只放了一筷尖韭菜。 我震惊的打赌:这么点菜吃不了这么多饭。她笑着一口口吃给我看,也没见大口大口狼吞虎咽什么的,其香甜无比,转眼见粗碗见了底,韭菜还在呢。 那时还没读过“夜雨剪春韭,新炊荐黄梁”,只觉香极了,天底下没有比这更好吃的菜了——除非妈妈炒韭菜附加一句话,“今天把饭吃完啊”,顿然觉得菜和饭都不香了。 (二)渐 丰子恺散文里最喜欢也最熟悉的一篇是《渐》。 文章自然是写得好。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人生变化是“渐渐”进行着的,由纯真的孩子“渐渐”变成慷慨的青年,“渐渐”变成冷梧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人。年年月月天天时时分分秒秒,一个人都在发生改变,但因幅度极微,在这个过程中恍惚觉得恒久不变,实际上却受尽了“渐”的欺骗。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不过,之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至深,其根源则来自于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苦学经验》。 《我的苦学经验》自述了到日本学习的十个月。经费有限,只凑得两千块钱,可以在东京维持十个月的用度,金尽返国。 “这段时间称为留学嫌太短,称为旅行嫌太长”,但他在这十个月里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丰子恺擅长画画,精通音乐,他到日本主要也是为了学习艺术,因此,在这十个月内,前五个月上午学画,下午学日语。 后五个月不再学日语,转而去学提琴,晚上则学英文。 而在各种课程里常常请假,参观展览会、听音乐会、访图书馆、看Opera(歌剧)、以及游玩名胜、钻旧书店、跑夜摊。 尽管这样的肆意支配时间,十个月后丰子恺回国时,却已精通了日语、英语、绘画、音乐,开了眼界,长了心志。 他是怎么好(JIN)好(QING)学(WAN)习(SHUA)的呢? 初到东京,丰子恺会一点点日语会话,相对英语水平比日语更好些。于是他报名初级英语班,意在听日本老师如何用日语来教a,b,c,Aboy,orAdog,快速提升生活日语,不出一月便掌握了对话和阅读。 再拿一本厚砖头英美原著,背完单词看原文,快速掌握较高水平。等他可以流畅阅读各类英文小说时,同级别高级英语班才学到几分之一。 丰子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颇感得意。 “从此我对于学问相信用机械的方法而下苦功。知识这样东西,要其能够于应用,分量原是有限的。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则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 “照我当时的救学的勇气预算起来,要得各种学问都不难:东西洋知名的几册文学大作品,我可以克日读完;德文法文等,我都可以依赖各种自修书在最短时期间学得读书的能力;提琴教则本Homahmn(霍曼)五册,我能每日练习四小时而在一年之内学毕;除了绘画不能硬要进步以外,其余的学问,在我都可以用机械的用功方法来探求其门径。” 外语不止是生词而已,还有语法,以及,总不能修闭口禅。丰子恺介绍了更多心得,文法怎么学,会话怎么来。 关于后者,他的经验非常有趣。 他拿一本英语书,开始念诵里面的课文,每读一遍即画一个笔划。 第一天第一课读十遍;第二天读第二课十遍,第一课温习五遍;第三天读第三课十遍,第二第一课各五遍;第四天读第四课十遍,第三第二课各五遍,第一课两遍。第一课的笔划遂凑成一个“讀”(繁体)字。“讀”字二十二笔,即一篇课文总共读二十二遍,用四天来熟读、温习一篇课文。 如法读下去,前面的各课会自然从唇间背诵出来,由于读的是外语,没有语境,所以发音和语调不正确,但既已背熟,只要有机会听到外国人说话,很容易就进入正确语境,进而掌握正确会话语言。 我初中里读到这篇文章,顿有醍醐灌顶之感,觉得寻到了学霸快车道,当即兴奋得拿起作者的一本散文集来实践。 那本散文集的第一篇,便是《渐》,我读得最起劲,“讀”字何止划一个。读到后来真是几乎可以脱口全部背出。可惜我热爱半途而废(……)那本书的前面几篇划满了“讀”字,然后一篇比一篇的“讀”字笔划少,终于废然。 然而丰子恺的这套苦学方法由此给我留下铭心刻骨的印象,直至如今,奉为至理。我从此常常傲然以为天下没有学不会的学问。比如他还说背下一本英文字典亦不过依此下功夫而已。我举双手赞成。不过他说最终也没实行,不知是否谦虚,反正我是真没实行。 我没有因此而成为学霸,但,问题因并不出在丰子恺的方法上面,而是他所强调的“苦学”,除了传授诀窍而外,更多在于坚持,在于笃行不倦,慢慢积累,以待厚积薄发之日,这里面关键的“眼”,正在于一个“渐”字。一天天背、一天天读,短期内似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实际上变化早从第一天“渐渐的”开始了。如不能深悟这“渐”,也就无法坚持到底了。 我枉读了那么多遍《渐》,却是并没有真正明白其含义。 (三)真 丰子恺是佛教居士,文章到做人,素来温和透彻,不带半分火气。他有大爱,爱生活,爱艺术,爱所有的事物与人,更爱小孩。 他向往人世间之“真”,喜爱孩子们未被俗世污染的眼睛,钟爱而恋恋。他给孩子们写了很多篇文章,也给孩子们画了很多画。他的每一个孩子,都曾是他笔下的主角。 他用孩子们的调性来画画,并不多加解释。 比如,他画过的画: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姐姐做媒人。 用的全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未加修饰。一派天真,童趣自现。 孩子们不可避免地长大,丰子恺心情最矛盾,他为失去“真”而叹息,为“成长”而欣慰。宝姐姐开始知道礼让,疼爱弟妹。他以温柔得心颤的笔触写: “你已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古人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现在反行了古人的话,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也觉得悲喜交集。” “所喜者,近年来你的态度行为的变化,都是你将由孩子变成成人的表示,我的辛苦和你母亲的劬劳似乎有了成绩,私心欣慰。所悲者,你的黄金时代快要度尽,现实渐渐暴露,你将停止你的美丽的梦,而开始生活的奋斗了,我们仿佛丧失了一个从小依傍在身边的孩子,而另得了一个新交的知友。'乐莫乐兮新相知’,然而旧日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 如此欢喜,如此惆怅。 我自己还是小不点的时候,就很喜欢小孩,喜欢的理由和他大约并不一致。 我喜欢小孩子温温软软的身体,一戳一个凹陷的娇嫩欲滴,怎么把玩都极端舒适。小孩子最漂亮,乌黑的眼睛,历历分明的眼睫毛——成人的眼睫如同他们纷繁复杂的心事和性情,从来不会象小孩子那样清晰。——唇线分明,组合成一张有魔力的百看不生厌的可爱脸蛋。 容易哭,也容易笑,想要了张开手,得不到嗷嗷叫,但只要一点点诱惑,马上忘记天大的委屈。 回头再看丰子恺给孩子们所写的文字,心软得要化掉了。我发现这种喜欢毕竟殊途同归,因为小孩子的世界本就如此纯白,喜欢他们,喜欢童真的时代,理由永远只会有一个。 (四)归 但丰子恺的风格,总是那样平淡,我看他文章久了,虽然真趣照旧,却譬如同一种菜肴吃得太久,再好吃也倦了。 终于有一次看《五个手指》,一个手指一个手指拟人化的写来,文章特别的长,特别的平。 而我呢,大概也有些“长大”了,脱离“黄金时代”了,竟然不再感到意趣,心想太琐碎,也太小题大作。 还有一篇《嗑瓜子》,从拈起一粒瓜子,直到如何吞吐,最后把瓜子皮放到桌上,整个过程活灵活现写了一遍。 若单看这一篇,也许挺有意趣——我直到现在还记得他在文中说,中国人最擅长嗑瓜子,一盘瓜子在前,不管爱不爱吃,说不定心里觉着腻味,爪子却很容易一次又一次伸向瓜子盘,不吃完不算完。印象之深,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内打开一包瓜子自然而然便想到这篇文章,直到很少再吃瓜子——那意味着瓜子作为中国人最爱零食的时代终于不复风光。 ——但在当时,我看了他那么多同类文章,感到倦意,于是渐渐看得少起来,光阴易过人生如水,渐渐不提丰子恺。 但丰子恺还在我最爱的作家之列,有时候阅读会受些影响。比如读《源氏物语》,红遍半边天,但我不论对译本或原著都甚为失望,远不如《红楼梦》啊。 又有一次看到《我是猫》,想起丰子恺极度推荐(还有周作人、夏丐尊等),兴冲冲来读。 ……老先生们,大概真的都看彻人生了,我反正是不大能领悟得了这文章里的“趣”——丰子恺的平淡,哪怕把五个手指头一个一个数遍了,终究不会闲到把鼻毛一根一根竖在稿纸上也写出来。 很多年没再读过丰子恺,直到近期,读了些蔡澜的文章,多次提及丰子恺,不由得勾动旧情肠。 翻开书来,居士特有的淡泊静远以及幽默,文章种种动人处扑面而来,如逢故知,如见好友,心觉甚喜。 丰子恺善画。有人在报上撰文,触目惊心:丰子恺不要脸! 原来说他画画仅几笔,无需画出五官表情,完全可以共情。 ——欢迎加入丰子恺夸夸群。 最后,感谢网络,感谢科技进步。 以前不可能想看什么有什么,囤不起这样多书,囤下了,家都搬几次了,翻箱倒箧哪里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