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海南骑行27,东方到海花岛-墩头

 史客郎骑行 2021-04-29

第八天,2021年3月20日,东方到海花岛,115公里


北黎河在港门村和墩头村之间汇入北部湾,留下海民宿位于港门村。

墩头村位于北黎河的入海口北岸,原是一片四面环海的大土墩。清道光年间,有琼山、文昌、临高三县渔民在此土墩上补网晒网,搭寮居宿,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一个渔村,人们就取名“墩头村”。

《昌江县志》记载:“1921初,北黎与港门两村发生械斗,持续一个月,打死群众多人。”应该是移民与土著的争端。我出生的江苏海门乾隆年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双方的关系直到1980年代还不好。此地,我感觉今天还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气氛。

北黎河入海口的大桥

北黎河上游方向

北黎河入海口南,又有拦门沙形成,二百年前,墩头村可能就起源于这样的拦门沙

过北黎大桥,进入墩头村。

《东方县志》“文物古迹-古寺庙”一节记载了墩头村将军庙。

该庙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庙建筑为二进格局,正堂两边配有厢房,正门匾额为楷体刻“将军庙”三个大字。其庙颇具规模......显得一派金碧辉煌。大门口安放一对石狮,显得古典庄重,雍容华贵。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日本军官死了,将庙前石狮抬走放在墓前,并摧残庙寺。八十年代,扩建墩头镇政府时被拆除。

在一栋典型的八十年代的大楼上,我看到“将军庙”的门匾,那肯定是当年的镇政府。如此轮回,有点滑稽,我还是头回见到。透过大门的落地玻璃可以看到关公的塑像,或许那就代表了“将军”,但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哪位将军。

墩头镇被并入新街镇,房子显得陈旧

原镇政府大楼,现一楼中央又改回将军庙


将军庙的边上是东方市(县)第二小学,1926年由史丹先生创办,时称昌江县第二高小学校,当时墩头村属于昌江县,1950属于昌感县,1958年合并昌感县、白沙县和东方(小)县,成立东方县,墩头村也跟着归属东方县。

史丹(1902~1996年),原名史振恒,昌江县墩头镇墩头村人。史丹七岁入私塾启蒙,民国后转入小学念书。1918年,16岁的史丹赴穗求学,初入广州番禺师范。次年转入法国人在广州创办的圣心学校,专攻英语。1921年秋,考入上海南洋中学。1925年毕业后回穗,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宣传员,属于国民党左派。

1926年6月,史丹返乡,同刘开汉、符倬云奉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的命令,建立了昌江县国民党党部,符倬云任党部书记,史丹任宣传部长。同一年,史丹在昌江县党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墩头村创建了昌江县第二小学(简称“二小”),并亲任校长。

1927年,当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史丹再次离开家乡赴沪杭读书,考入国立浙江大学。毕业后,曾到广东大浦中学、遂溪中学、香港华南中学任教。在华南中学任教期间,前后四次组织昌感地区四批进步青年共22人,奔赴香港华南中学读书。

1932年,共产党员马白山经史丹介绍,到“二小”任教务主任。期间,马白山以学校为立足点,宣传革命思想。1934年后,共产党员马秋江、林树兰、李定南、符山、欧德修、赵光炬等人相继到该校任教,他们以学校为阵地,秘密开展工作。

1939年初日军侵占昌江、感恩后,学校党支部全体党员及进步师生弃笔从戎,参加到抗日队伍中。

解放初期,该校为昌感县第二小学。1957年分出新街、墩头2所小学。当时,该小学有9个班,学生376人,教工11人。1985年,为了永远记住该校光荣的革命历史,改名为东方县第二小学。是年,该校设立17个班,学生685人,教工31人。

据说,现在该校有30多个学生。


从“将军庙”门前,道路转向东,沿新民南路到琼西中学校门口。

1937年3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期,史丹被广东省党部派往感恩县,任国民党党部特派员兼教育科长。1938年3月,史丹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秋,史丹、陈克文、马白山及社会知名人士戴恩民、林超宇等人共同努力,创办了琼海中学琼西分校,后称琼西中学,可能是琼西地区第一所中学,校址设立在新街墟。学生来自昌江县、感恩县、崖县和儋县,共4个班250人,专职教员8人,另有兼职教员6人。

1939年春,日军侵琼,创办仅一个学期的琼西学校被迫停办,大多数师生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行列,奔赴前线,琼西中学也因此被称为琼岛的抗大。抗战期间,史丹带领他的几批学生转战琼岛各地,与日本侵略者做殊死的斗争,曾先后任琼海公学副校长、校长。

海南解放后,马白山曾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去世。史丹一直在教育界工作,曾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兼广东行政学院院长等职,1996年去世。


过琼西中学,算是新街镇的入口,终于有几家餐饮店,供应早餐。在此吃了米粉,继续前往三家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