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向民书屋 2021-04-30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黄淮麦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其面积为1466万公顷,总产为63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小麦的55%和64%。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发展优质小麦生产迫在眉睫,病虫害始终是小麦生产过程中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小麦各个生长时期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对小麦增产提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小麦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全蚀病、孢囊线虫、土传花叶病毒病和麦蜘蛛。

1.1麦蚜

危害症状: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蜜虫,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通过口针刺入小麦组织内吸取小麦汁液进行危害,从而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运输、传导。在小麦苗期以若虫、成虫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部位,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

发生时期:小麦蚜虫从小麦拔节孕穗期开始发生,到小麦抽穗扬花前,始终处于缓慢增长期;在小麦扬花后,发生量急剧上升。麦蚜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10--20代,条件适宜时20分钟一代。

1.2赤霉病

危害症状: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发生时期: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在各种小麦系列品种较易感病。

1.3吸浆虫

危害症状:该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小麦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小麦抽穗期成虫产卵在麦穗的颖壳内,随着小麦灌浆幼虫吸食籽粒内的浆液,造成麦粒空秕, 一般被害麦地减产30-40%,严重者减产70-80%,甚至造成绝收。

发生时期: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越冬,至翌年春季3月中旬小麦拔节时从土层深处破茧上升至土壤表层,至4月中下旬小麦孕穗时幼虫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开始抽穗,成虫开始羽化出土,飞到麦穗上产卵,经4~5 d孵化为幼虫,吸食麦粒浆液为害。

1.4纹枯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会在幼苗的表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会出现典型的褐色梭形,导致病变部位腐烂,导致植株死亡;拔节后在茎基部鞘形成中间灰麦、边滩云纹形状的病变;晚期病变侵入茎壁,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黑色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眼斑,进而造成茎壁损失坏死,导致小麦枯萎死亡。
发生时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1.5白粉病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危害症状:小麦白粉病会危害小麦各个器官部位上,但是危害最大的是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会在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霉点会逐渐扩大至圆形或者椭圆形,并在表面形成一层白粉,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
发生时期: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

1.6叶枯病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发生时期: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多数叶枯病病菌在小麦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灌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的危害时期,常遁滔对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全生育期抗性进行分析,认为小麦抗叶枯病病性有阶段性变化特点,前期抗性强于开花后期。

1.7条锈病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危害症状:夏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而且较小并呈现桔黄色,圆形或椭圆形,排列不规则,小的、明亮的黄色夏孢子堆叶狭长椭圆形,排列在一条平行于叶;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后叶和叶鞘,呈黑色,宽椭圆形到长圆形。
发生时期:一般在5月上旬可见到病叶,叶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20~25℃经6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发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

1.8全蚀病

危害症状: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形成“白穗”。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发生时期:全蚀病是一种土壤寄居菌,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适温在15℃~24℃。

1.9孢囊线虫

危害症状: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为害,致使根系腐烂。

发生时期:小麦胞囊线虫的卵在5-15℃条件下均可孵化,随着温度增高,孵化速度加快,但孵化率降低,幼虫存活期缩短。当年11月和次年3-4月是2个侵染高峰期。

1.10土传花叶病毒病

危害症状: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主要为害叶片。病麦一般冬前不表现症状,要到3月初返青期才出现症状。叶片受害后未展开的心叶上出现褪绿的短线条状斑,随着病情发展,条斑彼此联合成不规则的淡黄色短线条状斑,后联结成黄绿相间的大型斑块或条纹,整个叶片呈现出花叶症状。病株株形松散、矮缩、穗短而小,有缩脖现象,成熟期明显推迟,籽粒秕瘦。

发生时期:秋季小麦播种后土温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此病发生的关键时期,土温高于20℃和干旱时,侵染很少发生。翌年气温回升后开始发病,发病适温低于15℃,15℃以上症状逐渐隐潜,18℃以上基本停止发展。

1.11麦蜘蛛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危害症状:麦蜘蛛于春秋两季在小麦叶片、穗及茎秆上吸食麦株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穗少粒轻,重则整株干枯死亡。
发生时期: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凉的麦地。麦圆蜘蛛亦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秋季卵多产于麦苗和杂草近根部的土块上,或产于干叶基部及杂草须根上;春季其卵多产于麦丛分蘖茎近地面或干叶基部;麦圆蜘蛛适宜温度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

2.综合防治策略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依据麦田生态调控和区域控制的原则,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为目标,以重大病虫害为对象,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农业栽培耕作措施、抗性品种与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可持续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采取治理菌源区初始菌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小麦播种前

主要防治对象:地下害虫、孢囊线虫,预防根腐病、赤霉病等。

在整地阶段,尽量将秸秆粉碎细度增加并且深翻、靶匀,增加地下害虫的死亡率,减少镰孢菌等根茎病原菌的侵染几率、防止大秸秆导致未来种子根悬空而加重根腐病、孢囊线虫的危害。做好播种田间规划,预留出大型植保机械的作业道。

3.2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麦蚜等。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在土传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地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措施。对苗期不抗病的品种实施种子药剂处理。要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慎重选择相适应农药产品。药剂可分别选用三唑类、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新烟碱类农药、毒死蜱、辛硫磷等。孢囊线虫可采用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全蚀病发生区,采取硅噻菌胺或苯醚甲环唑进行种子处理。

3.3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根腐病、孢囊线虫等。

做好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动态监控,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对早发病田进行控制。孢囊线虫、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出苗后尽快采取镇压措施。

3.4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纹枯病、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重点开展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黄淮麦区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麦田,做到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等。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三唑类等杀菌剂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天喷药一次,连喷3次。红蜘蛛平均33 cm行长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虫螨克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10%时,可结合锄地用辛硫磷加细土(1∶200)配成毒土,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3.5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红蜘蛛、条锈病。

根据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状况和防治指标,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要大力推行“一喷三防”技术。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新烟碱类、菊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抽穗初期每10块黄板或白板(120 mm×100 mm)有1头以上吸浆虫成虫,或在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每10网复次有10~25头成虫,或者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用高效氯氰菊酯或毒死蜱进行喷雾防治,起到穗期保护的作用,并可兼治麦蚜、粘虫等害虫。红蜘蛛平均33 cm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红蜘蛛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喷雾防治。

当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1%时,可选用三唑类等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若病情重,持续时间长,间隔15 d后可再施用1次。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 d以上或10 d内有5 d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全面开展赤霉病的防控工作,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施药后3~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同时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注意掌握化学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大力推广应用选择性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如灭幼脲、抗蚜威、菊酯类等;也可根据天敌发生消长规律,适当调整施药时期,尽量避免在天敌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用药。此外改进施药技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局部和隐蔽性施药法,也能适当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

3.6灌浆期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条锈病等。

在每百穗蚜量超过800头、白粉病、叶锈病和叶枯病病叶率超过10%,可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喷雾防治。常采用菊酯类或新烟碱类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病虫害不仅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还能提高小麦品质,对促进我国小麦生产、提升麦农收益等都有深远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