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小时候“管好”孩子,长大后孩子就“好管”了

 xrj5857 2021-04-30

萨姐出品

什么会让孩子“六亲不认”?排在第一位的莫过于——游戏!

这不,我的大表姐为了“游戏”这件事儿,最近跟上初中的儿子杠上了:

一个不让玩,一个偏要玩,母子俩大吵一架,然后互相不理不睬。表姐以为孩子多多少少会收敛一些,却发现孩子玩得更变本加厉。

“我半夜两点上厕所,他房间的灯亮着,竟然还在打游戏!气得我下半夜没睡着,睁眼到天亮……”表姐在电话里边诉苦边抱怨。

孩子进入青春期不好管,也管不得,这是很多家长的苦衷。李玫瑾教授却指出:父母小时候“放开宠”,长大了“着急管”,才是问题所在。孩子只有小时候管好了,长大后才“好管”。

关于“玩游戏”,李玫瑾教授举了自家外甥的例子。

孩子小的时候,也常爱玩ipad,有一次看得时间久了,就被她没收了。当下,孩子就跟姥姥急眼了,“啪”一巴掌打在姥姥身上。

李玫瑾教授没有打骂孩子,而是郑重告诉他:今天,你必须向我道歉。

外甥踌躇了许久,最后向姥姥低头说“对不起”,而关于看ipad也由此立下规矩:可以看,但必须遵守时间约定。如今,孩子长大了,在电子产品上学会了自我克制。

教育是一件“秋后算账”的事,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具有滞后反应,那些青春期的问题,却其实大多发生在童年期。

那么,遇上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怎么管,才能亲子之间不伤了和气?

李玫瑾:小时候“管好”孩子,长大后孩子就“好管”了

01

先修自己,再修关系

看到孩子身上出问题,父母们就急着去纠正,这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结果却是,越纠正,越控制,亲子矛盾频频爆发。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父母先修自己,才能修好亲子关系。

央视纪录片《镜子》,曾经记录了一个叫“泽清”的问题男孩。

14岁的他,本该读初中二年级,他却早早辍学在家,成天沉迷网络玩军旗。

不仅如此,泽清脾气暴躁,一有不满意,就会揪着妈妈的头发撞墙角;有时甚至会拿凳子砸妈妈,还对妈妈动过刀子。

妈妈在镜头前苦涩地数落着儿子的种种不是,但当镜头切换到泽清角度时,却令人发现:其实,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问题父母,还有一个问题家庭。

泽清出生高知家庭,外公外婆双双是大学的退休教授,妈妈是医院骨干,爸爸是国企职工。

在常人的认识中,这本该是一个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但泽清却对着镜头说心声:他在家里没有存在感,从小被忽视,甚至被无视。

肚子饿的时候,他想让妈妈给自己煮碗吃的,妈妈嫌烦拒绝;

待在家里时候,他经常见不到父母,因为妈妈下班后,常常逛街到深夜,爸爸一边抱怨,一边也经常不着家。

爸爸妈妈感情常年不和,吵闹是常有的事,遇到解决不了问题时,动手打架也成常态。

李玫瑾:小时候“管好”孩子,长大后孩子就“好管”了

泽清从小在父母的争执与冷暴下成长,大人忙着相互指责,谁都没有功夫搭理他。

最痛苦的时候,泽清把愤怒写在纸条,贴满墙面,可父母不以为意,只当是小孩子的把戏。

他还曾发视频警告妈妈:“如果你们再不改的话,我会做出一些你们意想不到或者无法挽回的过激行为!”

遗憾的是,母亲依然不在意,父亲依然丝毫不关心。

直到泽清拒绝上学,并完全与父母对立,做父母的才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课堂实际比学生训练更重要,要待81天的是他们(父母),而我其实只要6天就够了。我付出那么大代价,是因为我肩负着改造父母与家庭的使命。”

对着镜头,泽清特别冷静地说,他神情深沉,令人心疼。

李玫瑾:小时候“管好”孩子,长大后孩子就“好管”了

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这个世界上,连开车都需要经过培训拿证上路,可做父母的,不用学习不用考试,就能直接上岗,有效期还是“一辈子”。

令人欣慰的是,泽清的父母经过6天家长课堂学习,开始去理解、去反思,并在生活中尝试去改变。

在回访中,镜头里的泽清妈妈忙碌在厨房,她特别感激:孩子回来后,家里特别安宁,她很珍惜。

李玫瑾:小时候“管好”孩子,长大后孩子就“好管”了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自带光芒,是父母的偏见掩盖了发现孩子的目光。

当亲子之间出现隔阂,父母唯有先修自己,才能修复亲子关系。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自己,但修炼,能够让彼此获得快乐和幸福。

02

先连接,再改变

“叛逆”几乎贯穿孩子的整个成长期,无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横亘在亲子之间最大的难题。

当孩子把父母拒之门外,实则是亲子之间断了“爱”的流通,先建立起“连接”,双方才会有新的改变。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睿智的母亲,面对青春期儿子的叛逆,她的做法,可圈可点。

孩子曾是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学霸,母子关系亲密,无话不谈。一直以来,儿子是妈妈心里的骄傲。

然而,当孩子升入初中,妈妈由于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恋爱问题,母子关系陡然降至冰点。

孩子开始叛逆,成绩一落千丈,甚至休学在家半年。

复课虽迫在眉睫,但这位妈妈却选择先与孩子建立“连接”,因为她明白:只有重新走进孩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连接”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妈妈经过足足两年多的点滴“连接”,才成功让儿子参加复读参加高考。其中有一个连接小举动,令人油然佩服。

那一次,妈妈精心计划三口之家自驾游,大人辛辛苦苦做攻略,当司机,孩子却成天在宾馆睡大觉。

为了能让儿子参与到旅行中来,妈妈硬着头皮答应了儿子的要求:绕着西湖走一圈。

足足10公里徒步!对于常年没有锻炼的妈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妈妈清楚,这也是她与儿子建立连接最难得的机会。

就这样,母子俩肩并肩,花了2个小时,绕着西湖走了一圈。

连接不是操控,而是用心去感知。

也许只是给孩子的一个鼓励眼神,一份信任目光,一个亲密拥抱,又或者是一场无声的陪伴。

虽说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试图用跋扈嚣张冲破世俗底线,但其实,他们内心脆弱,青春期的他们,才是最需要被连接的孤岛。

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关爱流淌在身边,就能成为对孩子最好的托底防线:

在孩子犯小错时,帮助他们阻止犯下更大的错误;孩子犯大错时,不至于让孩子在痛苦中做出更极端的表现。

03

先放心,再放手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孩子渴望用独立证明自己,也因此常常与父母势不两立。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圆桌派里表达观点:面对孩子叛逆的青春期,即便孩子做得再怎么糟糕,家长一定要学会忍,学会点到为止。

李玫瑾:小时候“管好”孩子,长大后孩子就“好管”了

放手是迟早的事,但在父母放手之前,首先要学会放心。

正面管教王霄老师曾在女儿“狂风暴雨”般的青春期里,用“放心”换来了女儿的珍惜与真心。

由于从小散养,女儿虽然进了北京最“牛”的小学,却在学习上问题连连。不得已,中学最后一年,王霄老师依着女儿的心意,办理了退学。

然而,让王霄老师想不到的是:女儿的青春期来得如此猛烈。在家昏睡两个月后,她提出只身前往纽约学电影。

那不过是成人眼里的白日梦,但王霄老师答应了。身边所有的朋友都说她疯了,怎么能够让一个孩子只身闯世界?

王霄老师说:孩子好不容易有一件喜欢的事,如果家长再去阻止,那不是把孩子往绝路逼吗?

对孩子的一颗心放下来了,作为家长,才会真正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或许,在家长放手之后,孩子会找到另一种属于他的精彩。

对于任何人而言,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来自家长与孩子的连接,价值感来自孩子与世界的连接。

王霄老师的女儿在种种碰壁后,学会了重新审视自己,最后在自我努力下,成功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说:

爱首先是一种自我完善,不是单方面的牺牲,也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当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共同成长,连接就发生了,爱开始流动。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子女。很多时候,亲子之间只是隔了一道大大的鸿沟,那么架一座桥,让爱不断流动,遇见孩子,也看见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