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借琴抒怀的诗词,竟然如此迷人?

 风吟楼 2021-04-30

图片


宋朝借琴抒怀词,这类词数量很大,风格也各异。琴,在宋人生活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加之琴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把它写进词中,一方面,可以说明写词之人是晓音律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为人的风雅和品行的高洁。下面举几首词为例——

图片

第一首是毛滂的,这类词很有趣,都是把琴当枕头睡觉用。

醉醉。醉击珊瑚碎。
花花。先借春光与酒家。
夜寒我醉谁扶我。
应抱瑶琴卧。
清清。揽月吟风不用人。
——《忆秦姓·冬衣案东堂》

不止毛滂,赵师侠在《沁园春》的诗句中也是“卧看文书琴枕头”,看来琴随身带还是有好处,累了靠着小憩片刻也还算是方便,醒了也可自弹上两曲以振奋精神。

图片

第二种便是多少要与陶渊明拉上关系,隐逸加上无弦琴(陶渊明还有素琴一张),让那些在心中隐居的文人们也算是过了一把瘾。

比如苏轼的《哨遍》“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如陈口的《醉篷菜》 “远老池边,陶翁琴里。此情何极?”

又如袁去华《六州歌头·渊明词》“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诗。可忘机。”

再如辛稼轩《念奴娇·重九席上》“须信釆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

方千里的《满庭芳》'想象渊明旧节,琴中趣。何必疏弦,不将五斗,输与北窗眠。”

陈允平的《满庭芳》'要识渊明琴趣,真真意、都在无弦。”

张炎在《台城路·章静山别 业会饮》也写道“学取渊明,抱琴归去好。”


如此携琴寄鹤,辞山别水,倒也乐得逍遥自在。琴酒书我,便成四一了。闲居之时,也不无聊,李石《八声甘州·述怀》的诗词中,也感受到在琴中酒中书中得趣——“有向来、素琴三尺,枕一编、《周易》在床头。”

图片

不过在词中也只是发泄一下想远离喧嚣的情绪,真的跑去避世的也没有几个,毕竟很多人还是胸怀抱负的。下面的词都有些渊明意,强调的是气节要清高,闲也要闲得充实——茶边要有水经,琴边也少不得酒经。

归去来。归去来。
携手旧山归去来。
有人共、月对尊罍。
横一琴,甚处不逍遥自在。

闲世界。无利害。
何必向、世间甘幻爱。
与君钓、晚烟寒濑。
蒸白鱼稻饭,溪童供笋菜。
——黄庭坚《拨棹子·退居》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行香子·述怀》

图片

第三种主要是说弾琴的时候,是要和好友知音相对的,为的是续写流水高山意。这是很有道理的。大多琴乐本来就节奏散漫,曲调缓慢,如果对着不懂之人,弹琴之人兴致不高也就罢了,如果听琴的人一不小心睡着了,岂不是大煞风景?另外,几位知音相聚,喝酒作诗,弹琴填词,互相切磋,不亦乐事乎?“诗酒琴棋,风花雪月,养浩全真乐。”的确也是快乐。

如意始身退,此事古难谐。中年醉饮,多病闲去正当才。长爱兰亭公子,弋钓溪山娱适,甘旨及朋侪。衰疾卧江海,鸥鸟莫惊猜。酒初熟,招我友,共一杯。碧天云卷,高挂明月照人怀。我醉欲眠君去,醉醒君如有意,依旧抱琴来。尚有一壶酒,当复为君开。
——李蝴《水调歌头·与李致蟾、似之、张柔直会饮》

西湖避暑棹扁舟。忘机狎白鸥。荷香十里供瀛州。山光翠欲流。歌浩浩,思悠悠。诗成兴未休。清风明月解相留。琴声万籁幽。
——曹遇《宴桃源·游西湖》

图片

以琴述怀的词还有很多,各有各的特色。从以上可以看出,琴在宋人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但是有别于普通的日用品。

琴棋书画作为人们用来陶冶性情之物,对于宋人来说应是颇有心得的。对于我们来说,惟一遗憾的就是不能领略宋朝音乐的全部风情,只希望从词中找到些许灵感,以慰遗憾之苦了。

参考文献:
郑晓韵《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在宋代的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