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舍得》米桃结局曝光,看哭无数父母: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于这几种家庭

 老王abcd 2021-04-30

图片

主播:吉米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成败,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吉米朗读音频

图片 

最近的热播剧《小舍得》,热搜一轮又一轮,我们被三组家庭的故事牵动着,追逐着新的进展,为剧中的孩子们揪着心……

米桃和她的父母,一开始是三组家庭里最被看好的一组。

米桃聪明,智商140,子悠和欢欢拼了全力都拿不到的分数,米桃轻松拿到满分。

米桃的父母把心血浇筑在女儿身上,也期望女儿能够为他们带来跨越阶层的曙光。

“城里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咱这跳农门,成为城里人,可就指靠你了,”

图片

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的米桃,令人心疼的懂事。

从老家背过来的书包,破了烂了缝了又缝,没有怨言接着用;

图片

想去金牌奥数班,看着爸妈为钱发愁,她咬着牙改口:

“我可以不上的,我自己努力,总会赶上来的。”

图片

欢欢送她漂亮的公主裙子,她第一反应不是好看,而是:

“这个颜色不耐脏,今年穿大小刚好的话,明年就不能穿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去到了欢欢家里,她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只有白雪公主,别人家的厨房就大过自己的家,父母劳累一周的工钱,只够欢欢一个人吃一顿饭。

图片

图片

出生带来的差异,让12岁的女孩第一次感受了庞大的自卑感,见过光明的她开始抵触黑暗。米桃的崩溃,静悄悄。

她不再像往常约定的那样去欢欢家吃饭,关心女儿的妈妈便在饭桌上询问米桃:

“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了,还是跟欢欢闹别扭了?”

图片

但米桃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

看着女儿闷闷不乐的样子,一旁的爸爸再也忍不住了,对着米桃大吼一声:

“说话啊,跟个闷葫芦一样!”

图片
吓得米桃哆嗦了一下,却依旧什么也没有说。

为了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沉默、自闭,远离欢欢,笑容不再。妈妈开导她要学习欢欢的开朗、大方:

“女儿,太内向了不好。你看欢欢多好,每天大大方方的,你再看看你,恨不得每天贴着墙根走。”

图片

爸爸也恨铁不成钢地补充道:

“咱们抬头挺胸做人,别这么一副上不得台面的样子。”

后来剧情愈演愈烈,矛盾不断升级,被父母不断贬低的米桃终于爆发。
“为什么就我要永远懂事,为什么你们就欠人家那么多人情,为什么你们就这么没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痛苦的内心挣扎,米桃无力承受,心里一直紧绷着的弦终于断了。

原著里,米桃患上了严重的学习障碍,连文章都没办法读下来,成绩大大退步。

父母不关心她的心理变化,只是大骂米桃不够努力,要求她下次考试必须取得好成绩。

可是生了病的米桃,脑子里循环的都是高价的培训费和补习费,看不见书本上的内容,最后只能休学,被父亲带回老家陪妻子种茶。

米桃的表现,就像知乎问题“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感受”下面,网友给出的答案一样:

图片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加深远。”
自卑,会因成长的不同环境导致,但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

在成长过程中,自卑的孩子大多数与原生家庭有关。

家庭的氛围,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缺乏自信、郁郁寡欢,一举一动都显得异常小心,那么多半是因为他的父母有以下几种行为——

 01 

要求孩子懂事:

懂事孩子的崩溃,都是静悄悄的

剧中,米桃爸妈总是教育她要懂事,最经常对米桃说的一句话就是:

“桃,咱们全家可就指望你了。”

图片

这句话的背后,是米桃压抑自己来满足父母的期待,但弦绷得紧了,终会在一瞬间崩弦,孩子就这样崩溃了。

因为懂事往往是一种假象,它的本质是自卑,当父母被假象欺骗,我们也就错过了性格发展的最佳时间。

朋友小高说:

“我小时候,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很多东西,那会哭着闹着让爸爸妈妈买。

后来他们一直对我说,“要懂事”,我也记不清到底讲了多少次;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看到喜欢的东西,再也不敢跟爸爸妈妈说,我要这个。

长大后,我顺便给自己洗脑,你这个样子,买那么好做什么呢。”

这不就是自卑吗?

她一直重复两个字:不敢。

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米桃不正是如此吗?心里明明很想像欢欢那样穿漂亮的新裙子,说出口的却说:

“我不要,我不喜欢穿裙子。”

很多自卑的人一生顾着懂事,却从来不懂自己。

图片

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对外界只敢说“好”、“可以”、“没关系”。

他们经常讨好别人,认真完成任务,规规矩矩生活,却常常活不出自我。

知名作者韩大茄在《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一文中写道:

“懂事是一种毒,一旦形成了这个印象,它就会绑架你坚持下去。

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一个熊孩子只要做一件暖心的事,就会让人交口称赞。

而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会让父母大失所望,前功尽弃。

所以有时候必须顶着'懂事'的光环坚持到底,不断地忍让。

发现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

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不敢对抗,所以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图片
 02 
喜欢打击孩子:

贬低式教育,是给孩子最毒的“毒药”

一位朋友说:

我妈从小就对我实施打击教育,我的成绩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年级前十名内。

但无论我做得多好,我妈永远都在挑我的缺点,导致我性格内向、自卑,跟我妈也不爱亲近。

我们的父母都很重视学习成绩,惯用的手段是一次次的打击: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都错”

“你到底有没有脑子”

“你看看别人,还有理由了”

我曾听过一位朋友和父母说:
“我知道别人很厉害,可是我一直都在努力,为什么你就没有看到过呢?”

网络有人问:“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一个网友的回答令人心酸不已: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除了绝望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

父母的差评,有时就是往我们脆弱的心灵,击打得最重的一拳。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图片

相反,我更喜欢电影《奇迹男孩》的教育方式,因为太暖心,我已经重温好几遍了。

电影说的是一个从小面部畸形的小男孩奥吉从家庭走出来,融入社会的故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感人至深,当奥吉听见最好的哥们威尔说,“如果我和他那样,我就自杀”。

奥吉的心一下低到了谷底,对一个天生残疾的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好朋友的嫌弃更绝望了。

图片

奥吉哭着问妈妈:“是因为我的脸他们才不喜欢我,为什么我这么丑?”

妈妈安抚他:“你并不丑。”

奥吉当然不相信:“因为你是我的妈妈你才这么说。”

妈妈说了一句话,改变了他一生:

“正是因为我是你妈妈才最重要,因为我最了解你。你并不丑,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痕迹,这是记录我们人生轨迹的地图。”

一个自小被打击,和一个从小被激励的人,内在的力量是完全两样的。

将来面对同一个工作,喜欢的爱人,被激励的人会奋力争取,被打击的人却还在低着头说: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值得。

后者自卑的人,真的很难再幸福起来。

 03 

拿孩子跟别人做比较:

折断了自己孩子的翅膀

中国教育最核心的病症是什么?是“比较”式教育。

曾经有人向俞敏洪提过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国的孩子相比美国的孩子,自信程度明显要差很多。

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如今为何离目标越来越远。

俞敏洪认为,中国现在的“比较式”教育,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

图片

“你怎么这么笨,你看邻居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

我们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家的孩子“比较”。

希望孩子考上最好的大学:于是将其与学霸进行“比较”;

希望孩子懂事上进,于是将其与邻居家懂事乖巧的孩子进行“比较”;

......

我理解父母们的“良苦用心”,但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在家长无数次地“比较”与“打击”中,很容易慢慢失去信心,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向。

而且,连续的被“比较”,也会让孩子养成喜欢与外界进行“比较”、攀比的习惯。

父母在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比较”,会导致孩子逐渐发展出“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家庭条件、父母背景、老师赏识、长相优劣等。

孩子们为了在“比较”中能够取胜,会偏向于追求本来不应该追求的东西。

比如,追求穿更好的名牌产品,为讨好老师而逢迎拍马,为博得父母赞扬而弄虚作假。

父母的这种“比较”式教育,以及周围的攀比环境,会直接伤害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走上弯路。

 04 

如何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主人公威尔,有着天才数学家的禀赋却到处打架,只能在大学里当清洁工,也没人想要挽救他。

直到他遇到心理咨询师肖恩,肖恩敏感地觉察到这个少年埋藏心底的自卑。

多轮较量后,威尔终于说出了心底的阴暗往事:

童年时,他被没人性的养父虐待,被利器伤,被拿烟戳,隔三岔五被打得一身青......

肖恩温和地看着他,一点点靠近,拍着他的背:孩子,那不是你的错。

威尔愤怒地推开,肖恩又说,孩子,那都不是你的错。

“去他们的,好吗!”

肖恩一遍遍地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去他们的,好吗?”

就在某一刻,威尔的眼睛亮了。

他开始接受肖恩的建议,重新学习;也消除了人际隔阂,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图片

为什么一句“这不是你的错”,就能化解威尔童年的阴影?

因为他第一次体会到,我是值得被爱的。

“我不被爱,不是我的错,是别人错了。”

一直以来,他用父亲虐待自己的方式来虐待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而自暴自弃。

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童年创伤,也一样难逃自卑的阴影。

当你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时,他们会否定你做为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你这么没用,怎么值得我们爱呢?”

如何从自卑中走出来,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能像肖恩一样:

学会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关注自己内心的小孩,也关注我们自己的小孩。

看到TA,看到TA作为一个人本来就应该有的价值,去爱TA,陪伴TA。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本,要让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但成绩不是一切,家长应该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图片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成败,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除了身体健康,父母更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培养自信的孩子,让孩子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建议父母每天都在孩子身上重复这三件小事:

  1. 每天说一句鼓励孩子的话,也许这能抵消孩子当天的不愉快
  2. 每天交给孩子一个自主选择的权利
  3. 尊重孩子的意愿,明白孩子的真正诉求,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满足并尊重孩子
不管男孩女孩,他们都是值得被爱的天使们啊,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所有人一点点力量,和一点点自信之光。

点个【在看】,希望每位父母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减少一些打击,赋予足够的爱,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走得更潇洒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