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烧焦”的中药,是怎么回事?

 见青黄 2021-04-30

蔡小荪 黄素英等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来学习中药炭剂的相关知识。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

中药炭剂是运用传统的中药炮制法加工的一类饮片,通常是用生片或原药材,经高温(200℃~300℃)处理后,使药材外部炭化,内部存性,不可全部焦炭化。

这样既保留了药材的固有性能,又能增强止血、收敛、消食等作用,亦能消减药物的毒性和偏性。

1

中药制炭仅是中药炮制的方法之一,炮制亦名炮炙,或名修治,其发源已很久远。

如《灵枢经》中的“秫米半夏汤”所用的“法半夏”即是制作过的半夏,这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了炮制法;

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诸方,对炮制更为重视,如甘草之炙,附子之炮,枳实烧黑(制炭)等等;

刘宋时代雷公著《炮炙论》,则把刘宋以前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对炭剂的制作规范已有较详细的论述。

而炭剂实际应用,则可追溯至2000年前的汉代。

炮制的方法,大致可分类为火制、水制、水火合制。

火制法是把药物直接放置火上,使之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在火制法中主要采用炮、炒、煅、炙、煨、焙、烘等法。

其中炮、炒、煅等均系高温处理。

炮、炒一般用于动植物类,如炮姜、炒白术、血余炭等,而煅则用于矿物、化石、贝壳等,如煅代赭、煅龙牡等。

动植物类药物均可制炭,而代赭、龙牡等,虽经较炮、炒温度更高的做法处理,因不能燃烧,故不会炭化,但其止血收敛等功效有些与炭剂较相近,因而临床上也把部分煅制的药物作为炭剂使用。

在炭剂的制作过程中,必须强调“存性”的问题,亦即药物的外部虽已炭化,但内部依然保留着固有的性能。如烧成灰烬,则药力全失,就不合乎炭剂的制作要求和临床使用。

2

中药制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强原来药物的药效;二是消减其毒性或偏性。

增强药效,是指药物经制炭后其原有的作用得到了提高。

如山楂、神曲等炒焦制炭后,其消食健胃的功效更为显著。

又如槐花、大蓟等止血药物,既能生用,又能制炭,现经实验证实制炭后对出血时间的缩短较生药明显,故槐花炭、大蓟炭的止血效果比生药有了提高。

炭剂还能消减药物原有的毒性和偏性。

乌头、附子须经火炮后才能消减其毒性,干姜制炭后可减缓其刺激性。

至于用制炭法来消减或纠正药物的偏性,则更有意义。

中药的偏性相当于现代药理中的副作用。一味中药,往往有多项作用,临床应用时一般仅用其一二项作用,其余的作用则为偏性。

有些药物其某一性能的作用过于猛烈,亦称偏性。实质上中药的偏性亦系中药的性能,仅在应用时有所侧重和偏废而已。

中药经过各种炮制后,则可突出或加强该药某项作用,消减或纠正其他不适当的作用。

如姜的不同制剂即是一例。

前人云:“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

生姜性温,长于发散,尤能温中散寒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性热,因干燥后发散作用减弱,而偏于治内寒之症,故用于祛寒温中回阳为主;炮姜是通过炮炙成炭,性味变为苦温,已乏辛散的作用,故专主于温里。

姜的不同制剂,其作用与性能也发生了变化,生姜、干姜、炮姜炭发散作用依次减弱,而温中的作用则逐渐加强,炮姜炭并具有温中止血的作用。

此外,如地黄的各种制剂,生地、熟地和生熟地炭,其功用亦有所不同。

生地养阴凉血,熟地滋阴养血,而生、熟地炭等除上述的功效外还具有止血的作用,每用于妇女崩漏等病症。

又如香附制炭后其行气之力已减,而止痛作用尚存,且又能制血,故常用于妊娠腹痛下血等病症。

有些药物制炭后,其固有的药性发生了变化,有些甚至发生了作用相反的改变。

如生蒲黄能活血祛瘀,而蒲黄炭则能收敛止血;茜草能行血化瘀,妇科临床上有“通经行血茜草宜先”之说,而茜草炭则能凉血止血。

此外大黄、丹皮均有清热行血散瘀之功,但制炭后其行血的作用减弱,而化瘀止血的作用较为突出。

总之,中药制炭后,其药理作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些变化较为微妙,可意会而不可言达,这些复杂的变化是为了与临床上复杂的病症相适应。

3

因为各种病症,其寒热虚实之证不会单纯出现,往往表现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或本虚标实、里热外寒等。

如素体阴虚的妇女发生暴崩或久漏,以致气阴大亏,内有虚热,外又形寒畏冷,舌质微红,而苔却薄白,出现一派寒热挟杂的证候,治疗当以温中又需兼顾阴虚,养阴又当防其抑阳,可取交加散法,用生地炭合炮姜炭。

生地制炭后其苦寒之性已减,而止血之力反增;干姜炮炭后辛散之力逐减,又增温中止血之功,两药合用,相辅相成,既能养阴凉血清虚热,又能温中暖宫祛寒而止血作用尤强。

如辨证明确,往往能应手取效。

又如经血与产后恶露,原为生理产物,但若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且有瘀块者,则为病态,若专事止血塞流,惟恐闭门留寇,残瘀为患,且一味止血也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临床上每用蒲黄炭、熟军炭、丹皮炭、煅花蕊石等化瘀止血类药物行中有止,止中有行,行其当行,止所当止。

活血药物制炭的大多本于此意。

4

此外,中药中另一类炭剂并非用原药炮制法加工,如釜脐墨、百草霜,两种药物取材于锅底或烟囱中的黑灰,其作用为收敛止血;

又如纯墨(或京墨等),取材于写字用的墨,其作用可止血收敛,然釜脐墨与纯墨实质上均系炭灰,入药后则归入炭剂。

伏龙肝又名灶心土,是土灶内的焦黄土,久经炉火煅烤,其性能亦如炭剂,有收敛止血、止吐作用。

5

炭剂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二。

一为炭剂质地疏松有明显的吸附收敛作用;二因炭色纯黑,前人有“血遇热则行,得黑即止”之说,故炭剂一般均有止血作用,其理亦即在此。

此外,炭剂焦苦,当有健胃消食之功。

炭剂止血的著名代表方剂为十灰散,是由大蓟、小蓟、茅根、侧柏叶、茜草、丹皮、陈棕、熟军、荷叶、山栀等十味中药炒炭后研末而成。

现代亦有用十灰散,以白及煎汤泛为丸,称“十灰丸”作用相同,其中山栀、大蓟、小蓟、茜草等均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丹皮、熟军除能凉血外,还有化瘀作用。诸药炒炭后合用则有较强的凉血止血功用,适用于临床上各种出血症。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蔡小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黄素英,莫惠玉,王海丽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