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小说中的“上元之景”

 芸斋窗下 2021-04-30

王瑾

上元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序列节日的最后一个,过完了“十五”,“年”才能算是过完了。但这“最后一个”却是最热闹的,如果新年是一台精彩的晚会,那上元就是高潮迭起的节目展演中最后的那个大轴。美国汉学家蒲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谈到奇书《金瓶梅》时说:“小说的骨架相当引人注目地镶嵌在年复一年的惯例性节日庆典的框架里。”和诗歌相比,小说的篇幅和叙述方式更适宜记述节日,一方面为情节的展开规定发生时间,反映时序变化;另一方面也为笔下人物提供具体的生活场景,塑造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同时,还记录和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民俗信息,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吃汤圆、放彩灯、猜灯谜、观社火等节俗在明清小说中均有过丰满而精彩的描述,展示着一幕幕生动的上元图景。

/壹/汤圆——团圆的企盼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若谈论“吃文化”的丰富程度,我国是当仁不让的翘楚,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具特色的美食,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上元节吃汤圆的风俗流传已久。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记载“节食所尚”“乳糖圆子”“橙沙团子”正是宋人对汤圆的称呼。《金瓶梅》第四十二回“豪家拦门玩烟火 贵客高楼醉赏灯”写到,上元时西门庆为李瓶儿做生日,天晚“分付楼上点起灯”,月娘“使棋童儿和排军”送上“四个攒盒”,西门庆问话后,攒盒摆上,厨下又“拿上一道果馅元宵来”。大家听着灯词,“吃了元宵”,接下来是烟火表演,来昭儿子小铁棍儿 “见西门庆进去了,就来楼上”,也“见他爹老子收了一盘子杂合的肉菜、一瓯子酒和些元宵”,后来他娘还“与了他几个元宵吃了”,可见,汤圆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节令美食。

《红楼梦》也提到了吃汤圆,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写到贾府夜宴,“一时上汤后,又接献元宵来。贾母便命将戏暂歇歇:'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将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与他们吃去。”随之引出贾母对佳人才子戏曲套路的一番批评。团圆是新年里最温暖的期盼,圆滚滚的汤圆暗含着团圆美满、和睦幸福,贾府两次欢庆佳节,元妃省亲、元宵夜宴,都有骨肉团聚,期盼团圆之意。夜宴之时,已现颓势,贾母感叹:“我正想着虽然这些人取乐,竟没一对双全的,就忘了蓉儿。这可全了,蓉儿就合你媳妇坐在一处,到也团圆了”,也是期望举家团圆。然而,《红楼梦》并非一个团圆的故事,元妃省亲背后是更长久的骨肉分离,“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夜宴愈見人丁零落,连王熙凤逗趣讲的笑话都归结为“散了”;甚至开篇时甄士隐也是在佳节丢失爱女,香菱从此再难与亲人团圆,愈发让读者叹息家人团聚的可贵与难得。宋代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有一句“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包裹着中华民族对团圆吉祥的热切期待,一般来说,汤圆的馅料以甜为主,又有甜蜜、美满之意,软糯的汤圆吃在嘴里,香甜的味道充盈在口腔,也溢在人心。

/贰/放灯——幸福生活的期待

元夜之时“花市灯如昼”,若在上元节寻找最具标志性的物象,一定是花灯,故上元又有“灯节”的美称。《红楼梦》中第一次浓墨重彩地描写元宵节是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彼时的贾家,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大小姐贾元春被恩准省亲,圣眷优隆,从盖省亲别墅到当天的各处布置,一分都不能怠慢。上元时,贾母等按品大妆,园内各处“金银焕彩,珠宝争辉”“精致非常”,“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还无花叶的柳杏诸树“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在这般装点下越发艳丽,烘托节日气氛的同时,显足了富贵繁华,让读者见证了贾家鼎盛时期的非常喜事。正是因省亲盖大观园,才使宝玉和众姐妹入住,《红楼梦》主体故事有了人物和空间。“奢靡过费”也奠定了贾家由盛转衰的基本格局,使叙事始终处于表面繁华与内在逐渐衰败交织的矛盾对比之中。到第五十三回,贾府已没有过去富庶,但风光仍在,没有了皇家干预下省亲的繁琐仪节,更见平日真实的过节情形: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但见“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隔、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各色彩灯材质不一,造型千姿百态,甚至可以调整亮度和方向,充满了智慧和趣味性。

如果说《红楼梦》描绘的只是贵族家庭内部的花团锦簇,《水浒传》的佳节则是城市空间的万头攒动,每次都对推动情节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是清风寨放灯,花荣职役在身不能同往,宋江被刘高妻认出而被抓,花荣大闹青州,后续系列事件使宋江距离梁山越来越近。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是梁山好汉利用节日混乱“乘空潜地入城”救卢俊义与石秀。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宋江欲到东京观看灯火,“众人苦谏不住”而成行,李逵大闹东京,以致招安不能顺利实现。每个场景都彩灯摇曳,鳌山耸立,蔚为壮观。

《西游记》中,灯甚至放到了印度。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唐僧欲继续赶路前往灵山,众人却挽留他过了元宵再走“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虽写的是天竺之景,其实是中土之情。十五正日,唐僧进城看金灯。“灯映月”“月照灯”,雪花、梅花、绣屏、画屏、核桃灯、荷花、青狮、白象、虾、鳖、羊、兔、鹰、凤、虎、马、仙鹤、白鹿、金鱼、长鲸、鳌山、走马各色灯,应有尽有,确是“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没成想“泰极生否,乐盛成悲”,赶上玄英洞之妖假装佛像收取灯油,摄了唐僧去,九九八十一难又增一难。

而佳节里与彩灯同时绽放光彩的则是烟花,《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府合家夜宴,戏文过后,王熙凤逗趣儿讲了“聋子放炮仗”的笑话,贾母就吩咐提炮仗来,把烟火放了解酒,贾蓉忙带着小厮们“在院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皆系各处进贡之物,雖不甚大,却极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花炮”,“一色一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的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水浒传》写家家“赛挂好灯”时,也有“巧样烟火”,和灯一样,火同样象征着温暖、光明,是不可缺少的节日装饰,它色彩斑斓,艳丽多姿,最能渲染佳节之喜庆欢乐,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原本,正月里天气未暖,春寒料峭,柳色未新,春燕未来,一切都还是冬日里萧索的样子,人裹在厚重的衣物里,连行动都显得笨重。可勤劳的中华儿女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用色彩斑斓的花灯,绚烂多姿的烟火,声响震天的锣鼓把节日装点起来,去迎接大自然的万紫千红。点点彩灯所装点既是节日独特的氛围,也是人们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样子,夜幕降临,灯月交辉,复苏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温馨之象。

/叁/灯谜——生活的雅趣与智慧

既然佳节的彩灯已经点起来,灯谜自然也少不了,自宋代起,猜灯谜就成为了佳节里广泛流行的娱乐活动。《武林旧事》卷二《灯品》记载:“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其中的“隐语”就指灯谜。《红楼梦》两次写到制灯谜和猜灯谜,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元春从宫中送出灯谜,“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当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于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可这些灯谜皆非吉兆,爆竹象征元春的荣华和绚烂瞬间即逝,算盘预示迎春命运纷乱、运数不通,风筝说明探春终将飘摇无所依,海灯应了惜春青灯古佛的命运,宝钗所作愈发让贾政感到“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暗示了“忽喇喇似大厦倾”“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结局。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写到临近年下贾母叫作灯谜,李纨和李纹、李绮各自作了,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于是湘云编了一枝《点绛唇》,谜底是耍的猴儿,颇符合她刁钻古怪讨人喜欢的性子,也借谜面表达了红尘场上的名利不过一场游戏,终将归于虚无,空留世人一声叹息。宝钗、宝玉等分别作了之后,宝琴说自己“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众人看过之后都“称奇道妙”,足见宝琴的聪慧巧思。

无论是制灯谜还是猜灯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猜谜技巧,找到谜面的关窍还需智慧和巧思,《红楼梦》中的灯谜场景不仅暗示主人公命运离合,推动情节发展,也表现着宝玉和众姐妹的性格特点、知识积累和机敏程度。且正如宝钗所说,灯谜活动雅俗共赏,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炉,是节日里增进感情、启迪智惫、增长知识非常好的活动形式。这一活动不像烟花表演那般喧闹,但挂在色彩斑斓的彩灯之上也充满着明媚、温暖的雅趣,同时,猜谜活动往往有彩头,既是对猜中者聪明智慧的肯定,也表达着对来年一切顺遂的期盼和祝福,得了彩头就有好兆头,故直至今日依然盛行不衰。

/肆/社火——告别过去的狂欢

与猜灯谜的雅致、安静不同,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更适合上元节的狂欢气氛。《红楼梦》不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两次上元节庆活动,也以上元开篇,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借佳节勾连起甄家“小荣枯”与贾家“大荣枯”,预演了四大家族的衰落,“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暗示了全书基本走向。那日,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结果英莲被拐走,从此注定了波折、凄苦的命运,为薛蟠打死冯渊,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等情节埋下伏笔。这一回中,虽对上元社火的盛况与喧闹未及一词,但从有人可趁机作乱来看,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水浒传》则对社火表演有正面描写,三十三回宋江在清风寨看鲍老“身躯扭得村村势势”,不由得呵呵大笑,才因此被刘高的老婆发现。六十六回“前街傀儡,顾不得面是背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风管”“耍和尚烧得焦头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踏竹马的暗中刀枪,舞鲍老的难免刃槊”一首词更是提到了傀儡舞、耍和尚、麻婆子、踏竹马和舞鲍老多项社火表演,把佳节的喧闹写得淋漓尽致。

节日作为特殊的时间节点是对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的暂时释放,热闹之后,“年”过完了,人们又照常要进入到日复一日的辛劳当中。与平淡无奇令人乏味厌倦的每一天相比,社火表演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与忙碌辛劳令人烦闷不安的每一天相比,人山人海的街市狂欢新奇兴奋,让人愉悦欢喜。这一天里,通宵达旦,男女老少尽情地欢跳、喝彩,性别、身份甚至等级的差异都不复存在,所有人都走出家门,时间、空间的一切的界限都被打破了。这一天之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的一年,所以人们用这样的方式与过去告别,在许多地方,上元节有“走百病”“走桥”“度厄”之俗,都是将所有的不幸、疾病、困苦和不开心在这一天的热闹中抛之脑后,期待充满新鲜感、充满活力的新的一年。而且,这不是一人、一家甚至一地的狂欢,而是普天同庆,万民狂欢。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在这一天里尽情地笑闹,《水浒传》描写鳌山灯景时,数次写到龙、君民同乐,上元灯会成为了盛世的象征,表达着对国泰民安的向往和祝愿。

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元节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存在了千余年,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观社火一幕接着一幕的上演,对团圆的期盼、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许、对智慧的追寻也在一次次告别过去,迎接新年的狂欢中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成节日文化和我们关于喜庆、美好的独特理解。又是佳节将至,让我们大红灯笼挂起来,长长巨龙舞起来,共同期盼圆满、幸福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