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艺术宝库•大足石刻•宝顶山(2)

 云天tyf 2021-04-30

宝顶山石刻是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力求形象生动。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中的行孝、报恩等,父母恩重经变相中的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过程,都很鲜活,感人肺腑。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这龛造像讲述了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修行、行孝、报恩的故事。

造像正中为释迦佛半身像,在释迦牟尼像左右壁,分上中下三层,刻有释迦佛的一组故事。

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是以释迦佛的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为导线展开。

一日,阿难入城化缘,遇见一青年,挑着父母乞讨,要得三个饼,两个分给父母,剩下一个别在腰间,留给二老。

阿难看得感动,这时六师外道迎面而来,他们指着这个青年男子,一边讥讽诽谤释迦,一边手舞足蹈。

阿难听了此言,返回山中询问老师。问答之后,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为众人说解《大方便佛报恩经》,并在石壁上刻上“六师外道谤佛不孝” 八个字。

吹笛女:在迦罗鸠驮·迦旃廷上方,是宝顶山石刻中的另一个美女。她黑发高簇,纤手着笛,偏着头,双目微闭,正神情专注地横吹弓笛,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中。

“吹笛女”在《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上面,佛理认为这是示世人“欲”的诱惑性,因此“吹笛文”代表的就是“邪淫”,也要受到永世的惩罚。

佛因地修行舍身济虎图:萨埵太子在山谷看到一只老虎带着七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虎,饥饿难忍,母虎欲将小虎吃掉。萨埵为救老虎,脱光衣服,躺在地上让老虎吃他。可老虎连吃他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萨埵爬到山顶上,用竹刺刺破了自己的喉咙,纵身跳下山崖,摔死在老虎的面前。

老虎舔了他身上流出的血后,恢复了力气,带着七只小虎把他吃了。萨埵太子即是释迦前生。图中长案上放着萨埵太子骸骨,其父抚头,其母抚足,悲痛恸哭,云中现萨埵太子,旁有一呲牙咧嘴的老虎。

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图:有一王和一后,因国内大臣谋反,便带着太子者提逃跑。半路上,所带干粮吃完,三人饥饿难忍。国王想杀王后来与太子分食,者提太子不依,表示愿在自己身上每日割下三斤肉来供养父母。

由于太子孝心至诚,所以他手臂上的肉割下来马上就复原了,使三人平安渡过了难关,这太子即是释迦前生。图中刻罗侯恶逆王右手拄剑,左手抱者提太子。王妃身体前倾,双手接过儿肉。者提太子臂上剜痕累累。

释迦因地鹦鹉行孝图:有一只鹦鹉摘取花果供给眼盲的父母。这鹦鹉常去一片田里采摘稻谷,田主发现农作物被虫鸟儿啄断,懊恼之下设下罗网,捕捉到了鹦鹉。

鹦鹉向田主说明:有盲眼的父母,希望能够奉养他们。田主随将鹦鹉放了,并说:以后,常来这里取谷物吧。那鹦鹉就是释迦前生。图中两只盲鹦鹉在树上窝里引颈延宁,农夫立于两株树下,手捉鹦鹉与之对语,树下是一片沉甸甸的谷穗。

释迦因地行孝剜眼出髓为药图:忍辱太子知其父王身婴重病,命在旦夕,求药疗治。太子问:“药是何物?”大臣答:“是不嗔人眼睛及其骨髓,若得此药,即全王命。”太子即呼旃陀罗剜其两眼,断骨出髓。

大王服后,病即痊愈,而太子命终。图中国王病坐椅上,背靠三脚尖轼,伸出左手,旁一医生为其诊脉。一侧忍辱太子双手合十而坐,旃陀罗执刀站于旁。太子身前跪一侍者,捧盘接其眼及骨髓。

释迦佛因行孝证三十二相图:释迦佛解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好的因缘。图上方一男子以右手指着一卷发僧人,似在问法。右旁坐着一位风冠霞披的女子,其下有一青年,双手合十而跪。

释迦佛因地为睒子行孝图: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妇,他们唯一的儿子睒子在河边取水供养父母,被狩猎的国王误中身亡。天神派帝释送药,睒子死而复生,且父母重见光明。图中睒子尸体仰卧床上,盲父母抚头摸胸。国王立于睒子脚旁,眼望盲父母。睒子身后,帝释捧物而立。

释迦因地剜肉图:转轮圣王为求法,愿意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来供养佛。图中婆罗门坐于殿上,转轮圣王裸露上身,合掌而跪。身后旃陀罗正持刀剜转轮圣王臂上之肉。

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图讲述的是:善友太子入海寻找如意宝珠,父母因思念太子而双目失明,遣白雁到大海寻觅。太子返家并持宝珠发愿,后父母双眼复明。图中太子手捧如意宝珠盘,跪于父母身前。在他们头上方,有一只大雁,颈系书信,飞于空中。

释迦因地修行舍身求法图:释迦牟尼前生曾在雪山修苦行,称为“雪山大士”。地释见大士苦修,为试探其心,化作罗刹鬼,来与大士说法。印度古代习惯以四句为一偈,罗刹仅说了上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愿献出自己的血肉。

终于得到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为实现诺言,舍身投崖。帝释见大士不惜生命,便现了原形把他接住。图中雪山大士头朝下,双手合十倒立。山下帝释跪地,张臂欲接大士。其后站着罗刹,一手叉腰一手指大士说法。

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疾图:释迦之父净饭大王病疾,释迦闻讯赶到,以佛光照父王身,使父王病痛减轻,吉祥入灭。图中净饭王病卧床上,释迦站于床侧,头顶肉髻处发出毫光,照在净饭王身上,释迦身后有一比丘。

大孝释迦佛亲担父王棺图:净饭王逝世后,要求抬棺者较多,释迦为劝众生行孝,亲自为父王抬棺,并以香木火焚之,收骨建塔供养,以尽人子之道。图中抬棺者仅见三人,释迦负抬于前,双手扶杠,头顶有毫光二道。阿难、罗云双手合十,跟于棺后。

三圣御制佛牙赞石碑 :在释迦半身像下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称为《三圣御制佛牙赞》。石碑中间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个皇帝写的佛牙赞颂。石碑两侧的大字是仁宗皇帝赞文的最后两句:“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雷音图

雷音图是佛教密宗的祈雨坛仪,通过道家的风、雷、电、雨、云诸神来表现自然神力。造像性格鲜明,想象丰富,使诸神如凌空而至。

雷公兽首人身,手持巨槌,正旋转猛击七面连珠鼓。风伯头戴幞头,飘衣扬袖,髯须怒张,足跨弓步,正挟持着一个巨大风囊凌空布阵。

电母表情威严,她直立于云端,持镜闪电。雨师为一慈祥老者,骑着一条飞龙,左手端盘,右手持拂,作随云施雨状。

云叟身披云罩,仰脸鼓腮,手指上方,作吐云布雾状。在下方有一人仰天而躺,一人匍伏而卧,皆被熊熊火焰所围,是佛教借助大自然威力惩罚忤逆不孝之子。

父母恩重经变相

这组造像分为三层,共44尊石刻。上为贤劫七佛半身像。中层是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雕像群,情节连贯,形象生动。下层为阿鼻地狱。

横列的七佛半身像是据《五灯会元》所造,表示七佛一脉相承,皆有父母。

中层是根据唐人所撰《佛说父母恩重经》等作品创作。投佛祈求嗣息:一对青年夫妇于佛前相视而立,男人手捧香炉,女人虔诚庄重,给炉内上香,默默祈求,求子心切。

怀胎守护恩:妇女受孕怀胎,双眉紧锁,心神不定,侍女双手捧碗递药,表现了母亲怀胎、护胎的精心。

临产受苦恩:古人常把生日称为“母难之期”,可见母亲生孩子之不易。孕妇被侍女掺扶着,咬牙裂嘴作痛苦状,接生婆单腿跪地挽袖以待。旁边“端公”手执令牌,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

生子忘忧恩:一对夫妇亲密相攀,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共享天伦之乐。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乐趣。

咽苦吐甘恩:母亲抱着孩子,小孩手中拿着一个有缺口的饼,这个缺口是母亲先尝尝是否好吃,好吃的给孩子,不好的留给自己,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推干就湿恩:半夜孩子尿床,母亲怕他尿未撤完,便侧其身子,卧于湿处,将孩子挪至床沿干处,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照料。

哺育不尽恩:母亲敞襟露乳坐在凳上,小孩身穿开裆童裤,口里含着母乳吮吸着乳汁。母亲粗茶淡饭,哺育孩子的却是甘甜乳汁,表现母爱的博大深厚。

洗濯不尽恩:母亲正在吃力的搓洗儿子的脏衣,身后顽皮的儿子用脚去蹬她的肩膀,她一点不在乎洗涤的劳累,深为儿子的天真可爱所吸引,露出欣慰之情,表现母亲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伪造恶业恩: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按佛教教义所说,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远行忆念恩:儿子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依依难舍。老父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为:总有一别……,老母回头似有抱怨,难舍之情绘声绘色。

究竟怜悯恩:年满百岁的老父母并排端坐,对于年到八十、拱手跪于面前的儿子正在谆谆教诲。父母“百岁惟忧八十儿”,甚至“不舍作鬼也忧之”,那该如何报答父母这种大恩大德呢?

父母历经千辛把儿女养大,并不是只需要儿女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孝敬,更需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慰籍,“父母在不远行”、“侍亲养志”。然而,从古自今又有几人能办到呢,正所谓“知恩者少,负恩者多”。

阿鼻地狱,揭示忤逆不孝者,“生遭王法,死下阿鼻”的报应下场。

造像充满儒家伦理色彩,是赵智凤“援儒入佛”的典型作品。

毗卢道场

此窟为毗卢遮那佛为众弟子讲经说法的组雕。

该窟一直未正式对外开放,直到2012年末游客们才可以驻足窟内,领略毗卢道场的艺术魅力。

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他手结最上菩提印,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真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

这龛造像的左右壁以及前壁刻有毗卢佛的化身像八身,旁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等菩萨听法。在他们的狮子座下,刻有许多小狮子,造型活泼奔放。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同时也让后人们很好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状况。未完待续。

更新于 04-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