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彩绘泥塑佛像 三国·魏至晋代(220—420年) 残高28厘米、宽17厘米 洛浦县热瓦克佛寺遗址采集 和田博物馆藏 佛头部微左倾,面相长圆,眉眼细长,睁目而平视。 高鼻梁,长耳垂,双唇饱满,面蕴微笑。 波发,肉髻根部较窄残损,整体形状可能是小而圆的。 颈部围花边饰物,着通肩式佛衣,衣纹细密,右手施无畏印。 热瓦克遗址出土的泥塑佛像根据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不同时期的作品,本件造像具有印度本土秣菟罗艺术与犍陀罗艺术混同后的风格,可能属于热瓦克遗址出土泥塑佛像中年代较晚的一批。 5-4 彩塑石膏贴塑飞天 南北朝(420—589年) 长16厘米、高10.7厘米、厚4.6厘米 和田县布盖乌依里克遗址采集 和田博物馆藏 为西域式飞天,即西域民族化的印度飞天造型,健壮而朴拙,仍具有印度秣菟罗艺术风格,和田的喀达里克佛寺遗址也曾出土类似风格的飞天。 5-5 三弦乐器 唐代(618—907年) 长68里、通宽16.8厘米 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附近采集 和田博物馆藏 此器与琵琶类似,在中原和西域地区都十分流行,西域和敦煌壁画中常见这类乐器形象。 5-6 木雕立佛像 南北朝(420—589年) 高21厘米、宽7厘米 民丰县安迪尔道孜勒克遗址采集 和田博物馆藏 佛像皴裂严重,佛立于座上,身后有背光,佛衣既有犍陀罗佛像的衣纹密而厚重的韵味,又融合了印度笈多艺术佛像薄衣贴体的表现形式。 新疆地区的木雕佛像还见于图木舒克以及古龟兹、高昌等地区。整体而言,古代于阗木雕的艺术风格主要来源于中亚的贵霜艺术。
唐代(618—907年) 通高70厘米、通宽54厘米,壁画处高58.5厘米、宽44厘米, 2002年策勒县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遗址出土 和田博物馆藏 该壁画被置于佛寺入口一侧,另一侧也有一位具有护法性质的人物。 画面中人物为男性,正面而立,头戴冠,冠正中饰一鸟,左手执一细长的兵器杆部,兵器上端残损,着中亚式服饰,其身后有一头鹿的侧影,向右凝望。 该神祇可能为于阗国的守护神毗沙门天。 (资料来源:和田地区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