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收到一封2500字的硬核“表白信”!刚读第一行,就被暖哭了……

 sdulovebook 2021-04-30

上周五,我们收到一位家长朋友,非常“硬核又走心”的2500字感谢投稿!

这封来信开门见山、热烈真诚,字里行间毫不掩饰对棕榈的认可和“爱意”,惹得棕榈君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自重之感。Image

为了整理真实有效的留学数据,我们曾翻遍大学官网的每一个角落;为了产出高质量的干货文章,我们反复的跟导师求证确认;为了给到最刚需有用申请信息,我们精心打磨每一场讲座的主题……

但真好,原来一直有家长朋友看在眼里!

而家长的认可更是对我们的督促!担下这份称誉,棕榈今后要更努力做留学圈的拆墙人!

Image

记不得今年什么时候注意到了棕榈某位小助手,在他的引导下,我当即关注了公众号。公众号上的介绍是“棕榈大道,创立于硅谷……”,让人有种亲近感。

起初,我只是读读公众号的文章,感觉内容很实用,很认可其理念,很投缘

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棕榈大道,创立于硅谷,首创“五位一体”服务模式,为中国及海外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长线规划指导及本科申请服务。在加州、西雅图、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均设有办公室。我们懂留学、更懂教育,被家长和学生称为“有人情味的机构”。
1950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给自己打个小广告,欢迎关注!)

慢慢地,根据文章引导,我听了几场线上讲座,场场精彩

棕榈的导师们,思路清晰、理念科学,通过头脑风暴,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的人格标签,打出学生的亮点,让人有种过程系统、水到渠成之感。

Image

以下是我这段时间以来

听棕榈讲座的收获

我听的第一场讲座,是Alex老师的“揭秘兴趣—专业—活动的逻辑关系”。

很受启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1,家长不要忽略孩子微小的兴趣

申请美国大学时,可供选择的专业很多,常常挑花了眼。只有关注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未来才能更好的跟专业进行相关联。

如果暂时找不到兴趣和专业目标,该从哪些维度挖掘和探索?如何在兴趣中投入激情进行专业探索?把兴趣变成“研究”需要做哪些事情?如何从激情中探寻匹配自己的专业和人生追求……

听完讲座,我对自己家孩子的兴趣、未来可能选择的专业,进行了深度反思,并当即与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做了相应的调整。感谢Alex老师。

棕榈Tips:美本申请中,专业的选择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建议是,综合参考因素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兴趣、性格、就业、家庭、中美差异、专业课程设置、学校资源等7大因素。

Leina老师的“Top20名校申请进阶专场之人格画像”讲座非常生动,声音也好听。

2,想冲Top 20身上要有学者精神

棕榈“人格画像”概念的提出,让我眼前一亮。

讲座详解了Top 20学生需要的软性标准和硬性标准;如何用系统化思维打造软性实力;录取的真正公式是如何做最出色的自己等。

记得Leina老师重点解释了申请中学生与学者的区别,看似简单的概念,把它提出来就往往能使得申请事半功倍。因为想进前20的学校,申请人的身上往往需要具备学者标签。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学者呢?

首先,学者起码需要有主动追求问题答案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喜欢做实验、善于观察鸟类、研究本地区水质的状况等等。

其次,当你学习的目的只是围绕在成绩、标化、竞赛拿分的时候,你并不能称为一个学者。学者最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对学术真正的热情。

思考自己是学生还是学者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喜欢做某一件事情?

有的学生说,喜欢数学是因为成绩好,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方便将来学其他交叉学科时,有个更好的基础,或者未来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而有的学生说,做数学题像拼图,越难越觉得有挑战性,喜欢这种不断被挑战和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和感觉。

所以,有学者标签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强的学术能力,有一项投入长期精力和时间的科研活动,在某一个领域里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Leina 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人受益匪浅

Image

Tina老师的“美西学生大学申请的规划准备”讲座,对我家来说真是太及时、太契合需求了。

3、要尽早纠正自己的“申请偏见”

边听讲座,边挑选几张对我触动比较大的PPT发给先生和孩子,以尽早纠正我们的申请偏见突破大学申请知识的局限性

Image

比如,我们也认为加州天气好,尽量读大学不出加州,但听了Tina老师的讲座,我决定重新考虑以前的决定,并安排时间访问其他有意向的学校。

Image

再比如听到“社会运动”一词,我心头一颤,以前的偏见是政治敏感性太强的活动,小孩子最好不要涉及。因此我拒绝过孩子想做大选选举义工的想法,看来我需要重新斟酌和平衡好相关的活动。

4,要提炼而不是包装“人格标签”

Ruqi老师同样是位声音极其美妙的小姐姐,我曾经在她就读的范德堡大学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有种亲近感。

她的“2021Offer季大复盘”讲座也是让我收获满满。先生、孩子没时间听,我会把语音转成文字,截屏并把需要注意的地方标红,发给他们。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我做的截图笔记)

Ruqi老师给出了具体的人格标签寻找方法。

注意,我这里说的“人格标签寻找方法”,它的实质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提炼和归纳。不是先贴标签再包装,而是孩子成长中实实在在的闪光点的聚焦,也为文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先贴标签再包装,与提炼人格标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原生态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美国大学申请要求之余,保留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自由思考、任意发挥。

棕榈Tips:今年录到Top 20的棕榈学员,人格标签都非常明显。比如,

范德堡大学:平权小斗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抖音网红

哥伦比亚大学:科研小达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用技术改变世界

5,申请中要学会“错位竞争”

Melissa老师的讲座“如何让Top30成为保底校” 中提出了“错位竞争”的申请策略,很有道理。

像卡内基梅隆大学,它的计算机专业最强,竞争非常激烈,但与CS相交叉的学科或专业也有很多,可供孩子们选择。

同时,Melissa老师把文书写作的四个反思,用图表形象化地表达了出来,很容易保存学习。还从方法论的角度,串起四个反思,学生可以依此反复练习……写到此处,我又禁不住在纸上一字一句地抄了下来,好能进一步深刻理解。Image

Image

以上是截至目前我作为家长、读者、听众的真实收获,与大家分享。

事实上,除了高质量的干货和讲座,我也关注了棕榈猫头鹰学院举办的美国藤校教授座谈会

第一场由布朗大学的W教授主讲,时差关系我没能赶上,很遗憾。不过该教授的课程介绍我转发给了孩子,孩子很喜欢。(我们已经申请了布朗夏校,对课程只能忍痛割爱);第二场的主讲人是康奈尔大学的E教授,希望这次我不要睡过了头儿。Image

最后

几个月下来,我通过棕榈领取了很多有价值的留学资料,也不时地往自己建立的三百多人“教育成长信息群”里转发比较有用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