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电影中看见的往事:上海曾经的靠左行时期

 ph手记 2021-04-30
佳芝从易家出门,坐上易太太的汽车,往“谈事情”的咖啡厅去。
 
从易家到咖啡厅还是有点远的,要走过好几条路。先是经过了一个十字路口,路口处有缠着红头巾的印度“红头阿三”交警在指挥交通。 
     
(9:29,注意汽车与交警的相对位置。易太太车头)
 
过了十字路口后这条路还很长,这路的两侧大概就是李安为还原老上海的老道路特意栽下的梧桐树吧。
 
(9:34,易太太的车牌号2035。易太太车尾)
 
路途有点远,王佳芝坐在车子后排想着自己的计划,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后视镜里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那双眼睛在碰到她的眼神后就闪开了。这又是一段很精彩的眼神戏。司机老郭通过后视镜把王佳芝看得心里一阵发毛,刚才在易家就不断被马太太的眼神扫射,临出门时被佣人沈妈拿眼睛怼了一回,现在路上又被司机用眼神审查,可怜的佳芝真的是身处虎穴遭群狼环伺啊。
 
(在前文《色戒8》里总结过这些神秘的眼神)
 
为缓解尴尬和不安,并掩饰自己的心事,素有急智的王佳芝主动找话题和司机聊起天来。两人的聊天内容也重要,但不是本文重点,此处略过不谈。
 
说话间,车子开到一处有日本兵警戒的地方,应该是租界的入口了。这时是1942年秋,日军已经占领上海的公共租界多半年时间了,进出租界的外国人都要向日本大兵脱帽致敬。这时距电影《八佰》所讲的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近5年,5年前日军还不敢碰公共租界,所以尽管四行仓库内外炮火纷飞,而一河之隔的租界内却平安无事。
 
(李安的“大家来找茬”游戏又来了)
 
唉~~不过等等,易太太的车前方怎么插上了日本的国旗?一边太阳旗一边旭日旗,这是大汉奸的车在经过日军警戒线时向日军表忠心吗?
 
可是刚才易太太的车前方并没有插日本旗子啊,这是在经过日军警戒线时临时插上的吗?
 
能看到这个细节的观众是很用心的,这又是导演李安出的一个“相似却不同”的小题目:这个截屏里的汽车与第一张截屏里的汽车外表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它们有很重大的区别,其中一项区别就是一个插了日本国旗另一个没有插,但区别还不止于此,如果仔细对比的话,会发现两辆车的车头是不一样的,以及更重要的是两辆车的车牌挂的位置不一样、车牌的牌号不一样。所以,这完全是另外一辆车,另外一辆与易太太的车很相似的车。导演故意从同一个角度去拍摄它们,就是为了混淆一下观众,和观众玩个小游戏。
 
那么这个车是什么人的车呢?答案是,这是日军某个高级军官的车。这基本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日本军人,也只有高级领导才能坐上这样的汽车,车子前方两边插着自己的国旗和军旗。这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仍然是有证据的,证据在于这个车子经过时两个日军卫兵的站姿变化:1)这个车子开来时,两个日军卫兵并腿立正、左手紧贴裤逢、向来车行注目礼,右手没有敬礼是因为右手持枪
 
(日军卫兵向来车肃立致敬行注目礼)
 
2)而当这辆车子开过去后,这两个卫兵立即恢复了双腿开立、左手背后的稍息状态。而镜头右侧的那位穿黄呢军装的军官仍然在立正行注目礼,因为车子还在他的正前方。
 
(领导的车开过去后,日军卫兵呈稍息状)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这辆车一定是驻沪日军某位高级军官的车,车里坐着的说不定就是宪兵队大队长三浦司令官本人。
 
导演原本在拍王佳芝所坐的车,这时突然加了这么一段日军高级军官出场的戏,那么这时王佳芝坐的车在哪儿呢?答案是这段戏就是从王佳芝的视角拍摄的,所以王佳芝坐着的车在这个镜头的左侧:王佳芝坐的车往前(截图的左方)开进入租界,日军军官的车往后开(截图的右方)出租界。而这个时候王佳芝之所以能静静地看着这辆车开过去,是因为这是租界的出入口,易家的车要进入租界需要经过日军警卫的查证验证,就像那些步行的外国人需要脱帽致敬并戴上认证袖章证明自己身份一样。
 
不过,更细心的观众仍然会觉得有一点怪:王佳芝的车与日军军官的车交错,为什么向后开的车会在她的右方
 
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就正式进入了本文的主题,也就瞬间揭示了本文的主题:因为当时的上海市执行的是靠左行的交通规则
 
还是要先回到这个日军军官的车上,细心的观众再检查一遍,会发现在前面谈到这个车时的第一张截屏里导演就给出了答案:这辆车驾驶员的位置在车的右侧,说明这是一辆为靠左行所设计的驾驶员位置
 
(车靠左行,司机在右侧驾驶)
 
这就是导演在这短短一分钟的路途里向观众展示的一段历史,一段陈旧的大约已经被绝大多数国人遗忘、估计很多上海本地人都未必知道的历史:曾经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交通规则是靠左行的,并且已经达到所有人都执行得非常好的地步
 
那么,上海曾经的靠左行交通规则实施了多长时间呢?是因为日本人靠左行所以日军占领了上海后开始靠左行的吗?答案是这和日本的靠左行无任何关系,大约在日本占领上海几十年前上海就一直靠左行了,上海曾经靠左行的历史大约有半个多世纪那么长时间,部分地区有近一百年时间
 
当时上海靠左行交通规则的形成,完全与英租界相关。众所周知英国是靠左行的。1845年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是上海首家外国租界,为上海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外国租界。英国人自然在租界内制定和实施一些本国的制度,其中一项就包括靠左行。
 
那时候汽车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英租界内“靠左行”规则主要是对马车、人力车、手推车的约定。几十年后,上海有了汽车(大约1901年左右),租界内则进一步强化了“靠左行”的统一交通规则,因为人力车如果不按大家共享的规则乱跑的话最多把人撞倒撞伤,而汽车如果乱跑的话则可能会把人撞死,所以大家要事先约定一个交通规则,不能在快撞上的时候再讨论你往哪边走我往哪边走。所以这个时候交通规则就非常重要了,在1906年时租界工部局(租界管理机构)还印制了这样的顺口溜布告:“租界车辆,不下万千;各走马路,靠近左边;切莫乱走,小心为先;十字路口,不要随便;左右前后,看清爽点;照此走法,碰撞可免;尚有不遵,重罚银钱。
 
到《色戒》所讲故事发生的1942年,“靠左行”的交通规则已经在公共租界内严格执行了半个多世纪了,也已经超出公共租界在上海全市乃至于全国其他地方普及了。在上海市尤其在租界内,所有车辆行人都养成了“靠左行”的交通习惯。
 
所以,现在再回头去看本文前面的几张电影截屏,就非常透彻了。
 
第一张截屏里,易家的车在马路左侧行走,所以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是在交警的身后,以及,汽车的左侧有一个骑自行车的,这个十字路口的另外一个方向有一辆遇红灯靠左侧停着的汽车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他们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
 
(“红头阿三”印度交警是真的在指挥交通,绝不是做做样子当个道具)
 
在第二张截屏里,易家的车从道路的左侧开过,与它相向而行的一辆人力车也是从自己的左侧跑过。 

(不管是汽车还是人力车,大家都在遵守靠左行的交通规则)
 
当然更不用说前面提到的王佳芝的车与日军军官的车交错时,都是各自遵守的靠左行交通规则。
 
仍然不止于此,《色戒》里很多乍看起来乱糟糟一堆人乱走乱跑的街头场景,其实都是非常有秩序的,大家全部都遵守的是“靠左行”的交通规则。以下用电影镜头来进一步例证(丰富而简练的镜头语言):
 
1) 10分39秒:易太太司机送王佳芝到咖啡厅门口,并没有把车直接停到咖啡厅门口,而是停在马路对面,就是因为他的车是从左边靠左开过来的,如果要停到咖啡厅门口还要拐个弯,不是很方便。另外注意看,不仅小汽车、自行车、人力车是靠左行,那辆向镜头开过来的电车也是靠左行的 

(小汽车、自行车、人力车、电车均是靠左行)
 
2) 李安给出证据的时候常常是给出强有力的辅助证明的,比如关于电车靠左行这一点,在1:26:12时,借王佳芝与邝裕民在电车上接头,再次给出电车靠左行驶的证据:司机靠右驾驶、司机车门开在右侧、王佳芝上车时绕过车头从电车的左侧上车 

(电车司机驾驶位置在右侧、司机门在右侧,说明电车靠左行)
 
(作为乘客的王佳芝从车子左侧上车,说明电车靠左行)
 
3)在2:15:52时,易部长的车开过来,也是停在咖啡厅的对面等王佳芝。这是对“靠左行”交规的进一步强化,因为如果“靠右行”的话,易部长的车完全可以直接停到咖啡厅门口而不是对面,劳烦自己的小情人走过马路。所以说明,即使高官,也是完全遵守“靠左行”的交通规则的。 

(易部长的车停的位置与易太太司机的车停的不一样,但都在咖啡厅对面)
  
4)以及还有一组证明:王佳芝上车后,坐在车的左侧座位。在行车途中,向自己一方的窗外看去(即左侧),看到路边的店铺。这也证明这辆车子是靠左行驶的。也就是说,李安即使在拍车内场景或从车内拍街道场景时,也完全按照靠左行的视角的。这便是李安的严谨之处,全片中没有一处违反了“靠左行”这一交规。

(王佳芝进车后坐在左侧)
 
(坐在左侧的王佳芝向车窗外看去,看到左边店铺,其中一家就是珠宝店)
 
5)王佳芝放跑易部长后,下楼叫的人力车也是靠左行,从“红头阿三”交警的左侧骑过去。

(王佳芝任务失败后坐的人力车也是靠左行)
 
6)有必要再重复那一句话:一切早都坦然展示出来了,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而已。关于上海的“靠左行”交规,导演在进入上海的第一个镜头就告诉大家了:在1:10:50时,字幕打出“三年后,上海”时,导演就通过黄浦江上这座桥,这座日本人正在运兵的桥,告诉大家,这是在靠左行。


(运兵车也是靠左行)
 
7)黄浦江上的这个铁架桥应该是进出日本大本营虹口区的一座桥,电影在1:59:40时给出了一个夜间镜头,即易部长约王佳芝去虹口区日本会所时,进入虹口区要查证,王佳芝所乘易部长的车仍是靠左行,而另一边运兵车仍然在源源不断地运兵,白天黑夜地运兵,这又是李安的一处首尾呼应设计。

(同一架桥上,易部长的车靠左行)
  
好,通过电影所揭示的上海市当时“靠左行”交通规则以及当时人们的执行情况、电影本身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已经谈完了。但是,这个话题还有另外一小半需要谈。这另外的一小半则能向观众揭示为什么执行了近百年的“靠左行”规则后来突然变成了“靠右行”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易家的车里
 
如前所述,日本军官所乘的车上,司机的位置在车的右侧,这是专为“靠左行”交规所设计制造的“右驾车”
 
但是,易家两辆车却并不是这样,易家两辆车的驾驶员位置都在车的左侧,是与右驾车相反的“左驾车”。见如下两截屏。
 
(易部长的车,驾驶员位置在左侧)
 
(易太太的车,驾驶员位置在左侧)
 
驾驶员位置在左侧的“左驾车”是不利于靠左行的,因为驾驶员在左侧然后车辆又靠左行,驾驶员的视野对车辆右侧的情况是很难照顾全面的,是很容易出事故的。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易家的两辆车都是从美国进口的(或者就是直接从美国人那里抢来的),是专为美国的“靠右行”交规设计的
 
所以,导演在这里进一步揭示了当时上海市大街上的另一项事实:虽然所有的车辆都是靠左行,但并不是所有的车辆都是利于靠左行的“右驾车”,而是“左驾车”与“右驾车”混杂,共同遵守者“靠左行”的交通规则。
 
并且这种混杂情况是当局允可的,并不强制要求所有“左驾车”改造成“右驾车”以利于“靠左行”的交规。但是这两种车还是要做出区分的,以方便外人一望而知对方来的这个车是左驾还是右驾,如果是左驾的话就对它小心一点。
 
那么怎么区别“左驾车”、“右驾车”呢?最重要的区别手段,便是通过车牌的位置:“左驾车”的车牌挂在车前正中,“右驾车”的车牌挂在车前左侧。这一点证明,仍然回到开篇里提到的易家的车与日军军官的车的对比上来,见下所示。
 
(易家左驾车”,前车牌居中
 
(日本军官右驾车”,前车牌居边
 
如果这篇文章到这里结束,肯定会有人对最后一点不完全信服:车牌位置是否只是随机的巧合呢?是否并不一定意味通过车牌位置来表示“左驾车”与“右驾车”的区别?
 
这就又要敬出导演给出的辅助证明,一个在一开始的定场镜头里就给出来的证据。见下图。第1分09秒时,导演通过镜头所给出的汪政府官邸巷道里的这三辆车,这三辆车仅仅是简单的道具吗,并不是——《色戒》里没有简单的道具。从下图的红圈中能看出:靠近观众的前面2辆车的方向盘在左侧,是“左驾车”,它们的车牌在正前方被挡住(左前方没有车牌所以车牌肯定在正前方);而最后一辆车方向盘在右侧(这个截屏尽管不清晰,但能清晰可见的是左侧没有方向盘,所以方向盘必然在右侧),是“右驾车”,它的车牌在车子的左前方
 
(“左驾车”右驾车”混居,后者开始更多,是当时的历史现实
 
李安,你不是在拍电影,你是在拍史诗啊,严谨细致到如此地步,有几个人能看出来?有几个人能看懂你的一片苦心呢?这十几年了,弦断有谁听。
 
另外,从这里停着的两辆左驾车一辆右驾车的2:1关系来看,当时上海市从美国进口的左驾车已经越来越多了,已经超过了右驾车的数量。在此后的几年内,尤其抗战胜利后,从美国进口的左驾车数量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右驾车的数量,以至于上海市实行了半个多世纪近百年的“靠左行”交规变得不再适用,于是从1946年1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从“靠左行”改成“靠右行”,各个路口的红绿灯改装位置,重建各种车辆的停靠站台,改开所有公共汽车、电车的右侧车门。改成靠右行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就是李安导演通过电影向大家揭示的一件隐藏的历史事实,一段可能被大多数人都遗忘甚至从来都不知道的历史事实。然而这段历史有那么长,基本上与靠右行的历史一样长。
 
当然李安拍摄这一细节不是为了给观众讲述上海市曾经“靠左行”的历史故事,而是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尊重历史细节、严谨创作的具体表现。敢问一句,全中国所有拍民国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凡拍到上海街头镜头的,有一部作品是还原了当时靠左行的交通情况吗
 
这就是全中国影视剧导演都应该向李安学习的诸多方面之一,这也是我尊敬李安、尊敬《色戒》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我多次申明,从不隐晦:既不隐晦对李安导演的尊敬,也不隐晦对大多数中国影视剧导演的鄙视。
 
导演,一切用作品说话,其他都是多余。
     


前文:
  
---------ph手记,欢迎批评---------
(非虚构的叙事、评论、研究、审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