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口:美丽的守候

 刘高华lpwrghdl 2021-05-01

大船尾接小船头,

    北调南腔语不休。

    照水夜来灯万点,

    满江红作乱星浮。

    小艇如梭去复回,

    满江如市月明开。

    船头刚买鱼生粥,

    船尾猪蹄粉又来。

晚清壮家诗人黄体元在他的诗作《邕江杂咏》中,用白描手法形象描述了当年南宁邕江两岸圩市码头的热闹情景。

图片

如今,曾经繁盛于邕江之滨的众多圩市随着水路的萧条,早已如流水一般悄然逝去,遗迹难寻。然而,如果存有一份追索历史、探古寻幽的情趣,沿邕江两岸一路走去,便不时会有惊喜的发现——在一些僻静的老码头边,依然有圩市商铺立在芦草之间。一座座默然而立的老屋,犹如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陪伴着静静流淌的江水,追忆早已被世人淡忘的曾经的繁华……

 静卧于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的老口圩,便是南宁老圩市中一个幸存者。

图片

储存着老一辈创业艰辛与商业信息的陈旧祖屋,早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人们或进城工作,或远离老街另建宽敞、气派的新楼。留守“老口三街”的,多为覃老伯这样的安于宁静与闲适的老人。

闲适的心态,怀旧的情调,浓厚的乡愁,让存储着南宁圩市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口圩躲过一波波“破旧立新”浪潮,固守江边,幸存至今。

随着“百里秀美邕江”工程由城区向郊区延伸,如今的老口圩已然被包裹在绿色园林之中。沧桑的老街边,有盛开的鲜花,有芬芳的荷塘,有诗意的芦苇,还有直达繁华城区的江岸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

老口,终于等来再度容光焕发的诗意时光!

查阅相关史料,可知覃老伯所言不虚。据《邕宁县志》记载,在民国年间分布于南宁城区及郊区的46座圩市中,老口圩是相当繁盛的一座——

老口圩,位于城西五十里,临江,为邕同、邕隆之间所经交通要道,清代以来圩集颇旺盛。民国十年后,新置房舍二百余间,增二十户,二千余人。市集主要经营谷米、豆食、猪牛、鸡鸭,以及乌榄诸果……

老口圩当年能够在南宁众多圩市中脱颖而出,必有一群富户凭借雄厚财力在此支撑、运筹。然而,遍寻三条老街,却见不到大户人家宅院的踪影。那些曾经在老口圩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居所又在哪里呢?

热情的覃老伯为我指了一条路:沿江边步道继续前行不过一公里,在老口村那告坡,还遗存着一大片清代宅院,人称“覃氏大宅”。

图片

如今,“坡”已然成为南宁郊区一级乡村组织的正式名称。作为自然村,它们隶属于行政村。那告坡,便是老口村所属11个“坡”中的一“坡”。

穿过那告坡村民新建的一栋栋楼房,来到一口宽阔的弯月形池塘边,隔塘望去,只见对面坡地上几十栋青砖瓦屋大院套小院,层层叠叠连成一片。显然,这便是“覃氏大宅”了。

绕过池塘,由大宅主门楼进入一片青砖铺设的开阔坪地,只见眼前又有序排列着三座小门楼,每座小门楼都与一条深入宅院的巷道相通。正在坪地里清理农具的老覃,谈起那告坡这片老屋的历史如数家珍——

细数起来,那告坡遗存的这片清代宅院多达39栋。其中,年代最久远的“覃氏大宅”,是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覃氏三兄弟考取功名后相继建造起来的,大宅周边原本还建有夯土围墙和6座哨楼。

图片

沿小巷进入宅院深处,只见每座小院落都有各自的门楼和护墙,错落有致挨挤在一起,既各据一方又融为一体。

大宅拐角处,一座小宅院因地势逼仄造型极不规整,气势远不如周围几座方方正正的大宅院。然而,抬头一看门上悬挂的牌匾,不禁肃然起敬——这正是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先生1952年在老口村组织土改时居住过的房屋。

房屋中,砖砌的窗户相当狭小,室内光线幽暗。当年,那位共和国国歌歌词创作者就是在这样一个幽暗环境里忙碌地工作着。

遥想当年,工作之余,田汉先生一定会经常透过狭小的窗户往外眺望吧?他所看到的,应该是一片穷苦农民通过土改刚刚获得的充满希冀的绿色土地吧!

而今,我也透过这扇狭小的窗户往外眺望。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正在邕江两岸拓展延伸的五彩缤纷的美丽南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