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如何超越局限,实现生命的拔节成长

 大奔h1wmjlcm1r 2021-05-01
图片
校园生活中,我们不时会遇到教师陷入职业瓶颈,工作缺乏激情,这其实源自于生命的局限,要改变现状,我们就需要超越局限,成长生命。
生命的局限其实有很多方面,我从6个维度去进行总结:

第一、重构认知
教育里面经常追求两件事,一是认知宽度,二是认知深度。前者指知识面,后者指理解力。
如何重构我们关于生命及他人的认知?这需要我们打破生命的局限。
如果我们能对认知进行重构,就可以得到一种能量迁移,经验丰富的老师就把能量赋予给新晋老师,支持他们的成长。

第二、重塑经验
人生观一旦形成,我们在面对新的人、事、物时,就会不假思索的运用这种经验去面对它,但这种经验能一直有效吗?
世界不断变化,每次社会浪潮总会带起一批新人,淘汰一些旧人,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固有的经验不能适应变化,要突破生命的局限,就要重塑固有的经验。
经验的重塑一定是基于对变化与无常的认知,基于一种谦卑和敬畏。面对变化的世界,没有人是万能的。

第三、觉知惯性
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惯性:喜欢为别人做决定,不愿为自己做决定。
这种惯性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经常以猜测认定出负面的结论。其实,我们都是用觉知惯性为别人做了一个“不可能”的负面决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愿为自己做决定,而更愿意以外求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怎么办?我们要去觉察。有两种方式,“他觉”和自觉。
“他觉”能提醒我们去觉察,我们还需通过反思自我觉察。觉察后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负面反省,即从做的不好地方入手,这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仍然是达成另一个方向—正面建立,因为生命一定要正面开展。
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他正面的生命,如果我们总是指出他如何如何不行,这种负面反省的方式很可能会摧毁一个孩子。怎么办?我们需要告诉他怎么做才好,这是一种正面建立。
同样,成年人要突破生命的惯性,就要从负面反省入手,进行正面建立。

图片

第四、看开现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里面,但是我们能认知客观的现实吗?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只关注我们看到的现实,而非真正客观的现实。
一位新教师,进学校后努力工作,却发现很多同事都不帮他,这让他很受伤。“我为学校做事情,为什么大家不帮我,应该帮我啊。”
很多时候,这种“应该”思维让我们碰壁。为什么别人应该帮你?有了“应该”思维,人和人就容易产生对立。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应然状态,拿掉“应该”,接纳“现实”。现实中我们没有得到帮助,要想往前一步,就要去创造“可能”,去思考我怎么才能让别人帮我,是不是可以改变自己做事或沟通的方式。
当我们从应然回到实然走向必然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打开了一个缝,前景就不一样了。

第五、跳出标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生活中,我们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其中最高频的标准就是“对错”。

当我们讲“对错”的时候,实际上在讲我是对的。没有任何人会拿着自己对错标准说对方是对的,如果所有人都说“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正因为我们总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冲突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产生了。

第六、突破个体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有属于“我的”欲望,比如我的钱,我的岗位,我的荣誉……如果我们把生命建立在“我的”基础之上,生命的局限就会很小。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能只是自己,还有“我们”,从“我”走到“我们”才会有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再举一例,某校一位中层干部非常能干,但跟一名下属老师的关系非常僵。因为他觉得那位老师很优秀,一直想超过自己,于是将她作为敌人,甚至于看见她就不舒服。这种对比思维模式,让她把对方当成一个对手,双方站在对立面。
我们建议她将对比思维变成追随思维。当你变成被追随者,你就成了榜样。只有从“我”到“我们”,才能突破个体的局限,整合更多的人去做更大的事情,实现生命更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承认生命有局限的时候,才可能突破生命的局限。
承认自己有厉害的地方,也有不厉害的地方,承认有很多人比我厉害。承认之后才能反省,反省完我们还要去面对,也许那是生活中不堪的一面,只有我们去面对才能突破,我们的生命才能绽放出更好的光彩,形成一个正循环,走向更好的未来。
来源:新校长传媒

编辑:胡波波  初审:余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陈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