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硬盘
非易失性存储器
电脑硬盘(Hard Disk Drive,别名硬碟、温彻斯特式硬盘)是以坚硬的旋转盘片为基础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硬盘是电脑最主要的存储设备,由磁头、碟片、电动机、主控芯片等部件组成。其读写方式采用半随机存取,可以以任意顺序读取硬盘中的数据,但读取不同位置的资料速度不相同。 中文名电脑硬盘 外文名Hard Disk Drive 别称计算机硬盘、硬碟 简称硬盘 发展简史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单碟容量高达666.7GB的硬盘,硬盘经历了以下几代的发展历史: 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存储容量只有5MB。 1973年IBM 3340问世,他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存储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存储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存储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存储密度 1989年 世界上第一款固态硬盘出现 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昆腾(Quantum)与Intel携手 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Conner Peripherals) 1998年2月,UDMA 66规格面世 2000年10月,迈拓(Maxtor)收购昆腾 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Hitachi GST) 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存储空间 2005年12月21日, 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收购迈拓(Maxtor) 2007年1月,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宣布将会发售全球首只1Terabyte的硬盘,比原先的预定时间迟了一年多。硬盘的售价为399美元,平均每美分可以购得27.5MB硬盘空间。 2007年11月,Maxtor硬盘出厂的预先格式化的硬盘,被发现已植入会盗取在线游戏的账号与密码的木马 技术参数容量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1TB=1024G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