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之前真的还有一个“虞朝”吗?

 秋水共蓝天 2021-05-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杭州破获了一件盗卖文物的案件,其中缴获了一件玉器,经专家判定,这是一件五千年前的象征王权的文物。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自此,引出了一座埋藏几千年的古城。据推测,这是一个早于夏朝的文明,很可能是一个坐落于江浙大地的文明古国。

那么,这可能是夏朝之前的“虞朝”吗?

夏朝之前,更多的是神话传说,无论是三皇,还是五帝,都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在《山海经》中的记载,虚幻而神奇,其真实性并不可信,但,这却是一个造神的过程,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明。

虽然,夏朝被认定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考古的发现。在夏朝之前,中国大地上,也并非空白,而是可能存在,媲美于夏朝的一个或者多个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发现的古国,就是一个早于夏朝的神秘古国,是一个集神权、王权于一身的文明国度,时间跨度,大概介于黄帝与大禹之间的朝代,文化传承更是可能早于黄帝时代。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三十年代末《良渚》一书面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考古学家,命名这一新石器文化为'良渚文化'。

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还没有爆发“卢沟桥事变”前,西湖博物馆,在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一件带孔的石斧,这引起了当时一位考古人员的关注。因为,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经常性地出现,他也见过很多。这不由得让他质疑:他的家乡良渚,是否可能也是一个远古文化遗迹。

于是,他就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了博物院的相关领导。也因此,良渚这个地区的考古工作拉开了序幕。

在1936年到937年间,前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在此期间,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这让他再一次确认,良渚一带肯定远古文化遗存。

但随着“卢沟桥事件”爆发,中国全民都投入到了抗击日寇,救国救民的伟业之中,考古工作也被迫暂停。1939年》良渚》一书面世,这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由于当时的环境所限,对良渚文化的发掘,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公安部门,在浙江,破获了一件盗卖文物的案件,发现了一件类似于斧头的玉器。后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件玉器的名字叫“玉钺”。“钺”在古代,是兵器的一种,但这件“玉钺”并非真正的武器,而是象征意义的器物。而且这件文物,历史非常久远,早于秦朝,早于夏朝,是五千年前文物。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因此,对“良渚文化遗存”,第二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才正式开启。

在对“良渚文化遗存”诸多的发掘中,最惊人的发现莫过于良渚古城的发现。

古城,大致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为中心,东西方向,约1500米至1700米长,南北长约1800米至1900米长。南北方向,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面积与北京颐和园相差不大。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宽度约40米到60米,是西安古城墙宽度的两到四倍。城墙底部先垫石块,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

在城里,还发现了一个人工营造的土高台,面积达30万平方米。高台上有许多夯窝以及成排的柱洞,显然,曾经在这之上,有大型建筑存在。另外,高台上还有6个供祭祀时用的大土坑。从其位置及布局和构造来看,具有“中心祭坛”的性质。

从大的视野看,良渚古城,南北有山,而且古城的南北墙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还有两座小山。

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良渚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而从古城的建筑布局和内部建筑来看,这座古城,应当是当下中国,被发现探测出来的,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也是时代最久的一座,堪称中华第一古城。

随着挖掘的持续进行,大量的玉器不断地面世,其中有个“神人骑兽”图案的非常特别,上部是一个头戴羽冠、身披战袍的神人或武士,骑在了一只猛兽的身上,神人双目圆睁,龇着牙显示出非常威严的样子;他的坐骑是浑身布满花纹的猛兽,猛兽也露出獠牙,双爪弯曲地俯在人身前。而且,这种图案大量的出现在众多玉器上。

比如,在一件被考古学者,称为“玉琮王”的祭祀用的玉器上,四个面竟然刻画了八幅这种图案。除了祭祀之外的玉器上,象征军事首领权威的重要标志——玉钺上也存在这种图案。这种统一又特别的图案,据考古学家判断,很可能是一种徽章,甚至有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国徽”。

除了这个“徽章”之外,考古学家,还收集了608个刻画符号,在随后的系统研究中发现,有些符号出现得比较集中,但却又,并非杂乱无章;有些符号单个存在,而且笔画较多;还有的几个组成一组,有一组连在一起的6个符号,其中有3个是相同的,这明显是表达某种意思的一句话。

那些单个的符号更像一个个标签,比如旗帜、鱼虫等。而且陶器上边的符号,更多的是在烧制之前就形成的符号。在玉器上,也有与陶器上类似的符号。显然这些符号不会是随意雕刻的,而是存在一定含义或者目的。

据此,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符号,实际上是一种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前的文字,显然良渚文化遗存是一个早于夏朝的时代,而且是一个相对文明的王国。

良渚文化遗址中,其中包含大量的墓葬群,比如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反山遗址等,其中最难破解的就是反山遗址墓葬了,同时也是最神秘的遗址。

反山遗址墓葬,位于杭州市区西北区域,墓地是在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墩上营建的,南边是男墓,北边是女墓;墓穴较宽大且有棺椁类等。其中,包含大量珍贵器物,玉器约占90%以上,还有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等。墓地出土的玉器品种之多,玉质之好,用玉量之大,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同类发掘发现之最。

在这些玉器之中,还存在两个特别且超大型的玉器,玉琮王和玉钺王。拥有玉琮说明墓主人拥有神权,拥有玉钺,说明墓主人拥有王权。而同时拥有超大型的玉琮王和玉钺王,应该说明墓主人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权贵人物。

这说明,良渚文明是一个存在等级分明的国度,是一个拥有者城池,拥有者自己的文字和独特徽标,有着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的国度。是一个早于夏朝,一个阶级分明的文明古国。而良渚古城,可能恰恰,就是这个古国的首都。

既然是古城或者古都,自然不可能仅仅存在玉器。关于生活用品,也是存在的。其中,在考古发掘时,就发现了一些,当时的丝和绢的织物,还有玉石制成的纺轮。这足以证明,我国的先民们,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饲养家蚕,进行丝制品的纺织,并穿上了丝绸制成的衣服。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而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到时的玉器加工工艺,就算是用现代的工具,也不一定能够复原、完成。而且当时的农业,也已经相当先进,种植水稻及懂得了制造三角形石犁等工具,辅助农业生产。

总之,当时的良渚,同时具备最高统治者、大巫师、军队、手工艺者、农民等多个阶层,存在等级和王权,这显然已经是一个国家。如果后续的考古发现能够,支撑这个文明,那么在国朝代史的开端就应在夏、商、周之前,加上良渚。

那么,这个良渚是不是就是虞国呢?

据左丘明《国语·周语上》 记载祭公之言: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而在《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之言: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而在战国末期《韩非子·显学》中更记载了“虞”所存在的时期是:

“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

在很久以前“虞夏商周”的朝代划分,几乎是常识性的存在,虞朝就是“五帝”时代,五帝普遍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虞朝更多的是指虞舜时代。而我们熟悉尧舜禹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大概都了解,他们统治的区域,核心都在黄河流域,无论是五服还是九服,蛮夷之地并不能有效管理。

而良渚文化,位处太湖流域,显然与所谓的“虞朝”不是同一纬度,良渚文明,不可能是“虞国”。那么,为何有那么多“虞朝”的记录,却没有良渚文化的记载呢?

其实,也不尽然。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南方有一个国家被称为“羽民国”,因其国民崇拜鸟而得名。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大概与良渚一致。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和《淮南子》等典籍中,也都提到过这个羽民国,其描述的羽民形象“人长头,身生羽”。而考古学家们根据出土的良渚文化文物推定,良渚人梳着高发髻。

如果高发髻也算人头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良渚人称得上是《山海经》所谓的“长头”,如果算上羽冠的话,那头就更长。也就是说,“羽民国”很可能就是良渚文明。

那么良渚文明,这个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王朝,为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呢?

有学者据此推测,良渚徽章上的神人,有可能是战神蚩尤。传说九黎族能征善战,他们的首领尤更被族人奉为了战神,而羽民国应该就是九黎族建立的。在4000年前,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蚩尤领导的九黎族部队,被炎帝、黄帝的联军打败,蚩尤被擒杀,羽民国,从此被中原的新文明吞并。良渚文明自此,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还有学者认为,4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而羽民国很可能,在这场灾难中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待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在会稽山举行诸侯大会,借机杀掉了当时的羽民国国王,羽民国的灾民从此接受了中原夏王朝的统治……。

然,无论是水灾还是征战灭亡,在夏朝之前,的确存在。这个文明是否叫做“虞朝”,我们不能肯定,但是在夏朝之前,中国大地上,可能真的存在,一个或者两个,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文明国家。

至于良渚古城,是否能真正支撑起一个文明古国——羽民国,还需要继续寻找相关证据。如果证据确凿,那么,中华文明史的历史朝代更迭,就理所应当地,把良渚文明排在前面。而“虞朝”是否就是那个灭掉“良渚文化”的国度,这个还需要后续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