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时辰对应一天2个小时。你都知道吗? 十二时辰,俗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子时 翻然沛膏泽,夜半来无声。 ——苏轼《雨》 约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 “夜半”作为时间,首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通常被视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如著名文学家茅盾小说《子夜》。 丑时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曹操 深夜的凌晨1点~3点,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但其实这个时候鸡一般不会叫的。感觉古人这个不太搭调。 寅时 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 —— [唐] 白居易《郡亭 》 天刚蒙蒙亮的清晨3~5时。对应“平旦”。这个时间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告子上》。明代文人唐伯虎名为唐寅,即有可能是此时出生。 卯时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对应早晨的5~7时。这个时间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一日之计在于晨,从这里开始了。 以上四字,“子丑寅卯”构成一个成语,算是露脸比较多的。不算陌生。 辰时 对应每天早上的7~9时。汉代称为“食时”。 “食时”一词,《管子·弟子职》:“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巳时 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淮南子·天文训》 上午9~11时。汉代称为“隅中”。 午时 对应每天的11~13时,汉称“日中”,一日之中。这个影视剧上经常听到。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未时 对应每天的13~15时。汉代又称“日昳”,即日已西偏。 诸客奔走市买, 至日昳皆会。 ——《汉书·游侠传》 申时 汉代称之“晡(馎)时”,即一天中的15~17时。 日至于悲谷, 是谓晡时。 ——《淮南子·天文训》 这个时间该吃第二顿饭了。古人吃两顿比较普遍。 ![]() 酉时 对应一日的17~19时。汉代又称“日入”。对应现在“夕阳西下”的说法。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元史·日历志》 这个时间点是古人区分白天晚上的标志。 ![]() 戌时 对应每天的19~21时。汉称“黄昏”,这个跟现在有明显不同。现在晚上8点以后就是夜晚了。晚上6点到8点属于黄昏阶段。可见古人黄昏,往往都入夜了。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 亥时 对应每天夜晚的21~23时,汉称“人定”,人也确实都睡觉了。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
|
来自: 理想192qoteiwo > 《诗词歌赋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