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常识之诗歌鉴赏(附常见7种诗歌类别)

 蒹葭微霜 2021-05-01
诗歌鉴赏相关常识(附常见7种诗歌类别)

一、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1.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①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②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③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④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①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②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它要求第一联对仗。③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④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
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①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四句,律诗通常是八句。②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③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也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④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2.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起源于唐,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两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3.曲(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
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它跟词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曲,是和乐的诗,每首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套曲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写出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二、诗史常识

1.先秦诗歌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最早、最为重要的源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句式上以四言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较为普遍,韵律和谐。
(2)《楚辞》: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奠基人和代表诗人是屈原。句式多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2.两汉诗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1)乐府诗(见前面“一、体裁常识”部分)的代表作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2)《古诗十九首》因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而得名,主要是文人写的五言律诗。
3.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它始于建安(东汉末汉献帝的年号)前几年至魏明帝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有“建安三杰”(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孔融、应玚),其诗作多情怀慷慨、纵横,语言清新刚健,史称“建安风骨”。
(2)东晋、刘宋时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3)南北朝时期民歌有新发展。代表作有《木兰辞》和《西洲曲》等。

4.唐诗宋词

(1)唐诗
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陈子昂,逐渐形成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盛唐诗是诗峰的顶点。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最杰出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诗仙)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诗体以七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为主。杜甫(诗圣)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七律写得最好。盛唐诗还有两大流派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中唐诗人力求新变,诗风走向多元。韩愈、孟郊诗风奇崛雄豪,元稹、白居易走向平易,刘禹锡诗寓意深远,李贺诗诗境诡谲。
晚唐诗坛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他们感慨盛世不再,诗中充满迟暮黄昏的情调,预示诗国余晖。

(2)宋词
词起源于唐。晚唐五代,文人词有了长足发展,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等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南唐时期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代表词家。
北宋前期,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词人承五代余绪,至柳永、苏轼登上词坛,宋词始盛。柳永大力发展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苏轼“以诗为词”,冲破词的音律束缚,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后有周邦彦妙解声律,李清照词情景交融。尤其是辛弃疾以文为词,词风豪放。

5.元明清时期
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小令。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曲子。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为代表,后期以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为代表。
明初高启诗才最高,风格豪迈。以后虽有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但成就不大。清词素有“中兴”之誉。纳兰性德尤以清新自然的小令著称。

三、诗歌7类别

01.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标题中往往有”“”“”“常见意象:”“”“”“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02.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03.边塞征战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标题往往有”“”“征人”“”“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04.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05.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06.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07.爱情闺怨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衬托。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标志

标题中多含”“怀”“”“”“”“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