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偃师东西首阳山辨,塔庄这块《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碑给出答案

 静远斋001 2021-05-01

商末,孤竹国王储伯夷、叔齐兄弟,反对周武伐纣,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事对后世影响很大,使全国除偃师外,又出现了山西省永济县、甘肃省陇西县、湖北省卢龙县、陕西省岐山、扶风县和山西省榆次县等六处首阳山。山有六处,,事记一件,究竟依何处为是呢?学术界有不少文章发表。笔者深感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郑慧生等先生论点令人信服① 。他认为,偃师首阳山是夷齐兄弟采薇而食为义殉节的首阳山,因为此山临盟津,居周地,有遗址,多史载,其他首阳山无法和它相比。

本文在肯定偃师为首阳山所在的基础上,只想探讨一下偃师首阳山东、西两说的问题,因为人们多知其东,而少知其西。

据《元和郡县志》说:“偃师北邙山,在县北二里,西自洛阳县界,东入巩县界。旧说云,北邙山是陇山之尾,乃众山总名,连垣修互四百余里。”该志云,邙山是该山总称,偃师界内,西起偃洛交界冯王山,东至偃巩交界凤台山, 全长约三十公里。其主峰称首阳山,也代指此段邙山,西段曾称“西山”,东段曾称“东首阳山” 。

首阳山在东说。1992年新编《偃师县志》、徐金星研究员等说:县城西十多里的首阳山上,原有伯夷、叔齐庙。庙南有两个小荒丘,据传是伯夷叔齐墓。这里为夷齐隐居之所。在今塔庄村北保存一通高1.7米、宽0.65米的石碑,中间刻有“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碑右边刻“正北至首阳山墓冢二千八百八十八步”,左边刻“乾隆十五年五月下浣立”。碑阴刻《夷齐隐首阳山辨》一篇,400余字。首阳山在今舜帝庙东百米处,东北约五公里许有“扣马”村,相传为武王伐纣时,夷齐“扣马而谏”于此得名 。②

首阳山在西说。《洛阳市文物志》、宫大中研究员等说:偃师首阳山车站东北郭坟村南大路旁保存一通清乾隆十五年立的“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碑,其规格、碑阳及碑阴刻字与塔庄碑完全相同。云,夷齐庙在首阳山顶,系邙山之巅,庙已毁,有二荒丘,传为殷纣王时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兄弟墓③。

两说均为权威方志所载,徐金星、宫大中二先生又都是洛阳史学、考古界着名学者,各执所说均有地址、实物为证。首阳山镇郭坟村北的首阳山和城关镇塔庄村北的首阳山以何为是呢?略述管见,以见教于方家。

一、 从高度、距离、地望及史料分析,首阳山在今偃师西首阳山镇郭坟村北。

(一)、 “首阳”之名当指此山之最高处。据清乾隆《偃师县志》载:“首阳山,一曰首山,一曰萯山”。引《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又云'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这是首阳山名最初的出处。至明弘治《偃师县志》则对首阳二字以诠释:“首阳山以其势旋绕,日之方升,光必先及故名。”

《洛阳市志·文物志》载:“首阳山在偃师县境西北,东西三十余(公)里,均泛称首阳山......系邙山之巅”。据1957年航拍地理图载:偃师西首阳山镇邢沟村北祖师庙山西里余有山,系邙山最高峰,海拔405米,俗称狮子头山,卽首阳山。清乾隆《偃师县志 · 山属》载:“《旧志》…冯王山东二里有狮子山,世传明时有仙人骑鹿过其上,蹄痕入石寸许”卽此。郭坟村亦有传,仙人王子乔曾射鹿于此,其村曾名“鹿峰”,村北称鹿峰山。《绎史》卷二十引《列士传》也有一段夷齐与鹿有关的记载:“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 后其地以白鹿山称,山阳有“鹿苑”④。故事虽荒诞不经,确为郭坟原村名找到了文字注脚。

据1992年新编《偃师县志·山脉》载:“首阳山(指东山)......海拔359.1米。”东、西两山相比,东山底45.9米。

(二)、两山距县城(指今老城)远近不同。据清乾隆《偃师县志》称:'首阳山,在县城西北二十八里。”又云:“商伯夷、叔齐墓在西北二十五里首阳山。”说明偃师方志除明弘治、清顺治、康熙志另说,至乾隆朝亦坚持史籍说法。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偃师有首阳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宋《太平寰宇记》载“在县西三十五里。”新编《偃师县志·山脉》在记祖师庙山时云:“位于县城西北约11公里处。”首阳山在其西,与二十五里处基本吻合。但在记东首阳山时称:“在县(今老城)西北一十五里。”显然,东、西相差甚远。

(三)、历史上的“西山”即西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司马贞《索隐》:西山即首阳山),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哀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据上文已明,首阳山如司马贞云即西山。但“西山”地望何在?《水经注·谷水》云:“自(七里涧桥)阳渠水又东流,迳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东西两石人相对。”说明北魏时,“西山”即指今首阳山镇西北狮子头山、祖师山、薄姬庙山一带。如果自北看首阳山,《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又东经平县故城北(今孟津老城一带)......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又有周公庙...”看来首阳山和西山在历史上系二名,而实指一地 。“西山”者,首阳山西部诸峰,其山本名首阳,因夷齐兄弟《西山歌》的影响,才使“西山”代指“首阳”而历代传延。其上既有夷齐庙、周公庙、郦食其庙,也有后来的真武庙。首阳东山历史上则称“东阳萯山”、“ 首阳山东原” ⑤、“东首阳山” ⑥ 。如果把《西山歌》弄到东山唱,岂不笑话!

(四)、首阳山在西有历代诗赋、轶文为证 。西汉杜笃《首阳山赋》云:“嗟首阳之孤岭,形势崛其盘曲。面河源而抗岩陇,塠(duī同堆)隈(wèi 水弯曲处)而相属。”作者居首阳山巅,远眺黄河西来,在脚下流过,其势与首阳山岩陇相依。今天登此巅,亦有同感。

东汉末年,名士王粲写了一篇《吊夷齐文》云:“秋之仲月,从王师以南征。济河津而长驱,逾芒阜之峥嵘,览首阳于东隅,见孤竹之遗灵。”作者要经“芒阜”(即邙山),自孟津渡河,随军出征,他曾从城东北脚登首阳山,凭吊夷齐。同时代人阮瑀也写了一首诗《吊伯夷》:“余以王事,适彼洛师,瞻望首阳,敬吊伯夷。”二诗人吊伯夷,王粲在城外,阮瑀在城内,可见首阳山近故洛阳城。

三国时期,阮瑀的儿子阮籍,曾写过一首《首阳山赋》,其赋前小序云:“正元元年秋,余尚为中郎,在大将军府,独往南墙下,作首阳山赋:曰...聊仰首以广頫(fǔ 同俯)兮,瞻首阳之冈岑。”正元为曹髦(高贵乡公)年号。阮籍供职于大将军(司马师)府任从事郎中,他在将军府南墙下“仰首…瞻首阳”,其山所处不言自明。在阮籍的诗歌中多有此类句子。他的《咏怀诗》八十四首中,第九首“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第六十四首:“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次,鹂黄相与嬉......”上东门乃京都洛阳城东最北头的城门。正因为出城门便有首阳山相迎,才引出了诗人无尽情思。

曹魏时期,魏明帝曹睿也有一首乐府《步出夏门行》:“步出夏门,东登首阳山,嗟哉夷齐,仲尼称贤。”夏门是京都洛阳城北偏西的一个城门,因此,出门东向,便可登上首阳山。

至晋代,杜预有一篇《卜兆首阳山南遗令》云:“首阳之南,为将来兆域,…东奉二陵,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览,情之所安也。”从杜预《遗令》所云其兆域地望可知,东为晋武帝峻阳陵、晋文帝崇阳陵。考古发掘探明,其位置就在今首阳山镇南蔡庄、坟庄村北鏊子山和枕头山⑦;西卽今汉魏洛阳故城;其间便是郭坟、邢沟二村,也卽杜氏“北望夷叔”的地方。据以上诸代所记,首阳山在西当毋庸置疑。

二、首阳山在东说,系方志编者人为因素所致。

东首阳山在近市区的舜帝庙处,尽人皆知。其山并无“二荒丘”,仅一土丘孓然。上有测绘部门立的三脚架,丘前荒草间有牛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所立“商贤人伯夷叔齐墓”碑一通。其东百余米舜帝庙倒有瓦房数间。本市古都学会的先生们一度动议,在此山巅建亭立碑。笔者也曾多次至此凭吊,并建议“虎头山生态公园”以“首阳”称为好。只是在退休后,留意境内古都史籍及地域现状,才对首阳山遗址的位置产生了疑问。

首阳山在西,今西乡人也很少知道。东蔡庄一带称此山谓“于家谷堆”、“大谷堆” 。民间有一些关于“李密演马场、饮酒台、真武大帝、仙人王子乔”等传说,唯独夷齐兄弟的轶事流传不多。如果问起首阳山,他们则多说在东。

首阳山居西但东说,我们认为,可能有如下因素:[/post]其一、和最早记载偃师有首阳山的《隋志·地理志》有关。据考,隋偃师县城在今首阳山镇古城村一带⑧。魏、晋及北魏省偃师入洛阳,三百七余年后,至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偃师,隋志记“偃师,有首阳山”。以后偃师与洛阳区划有变动,偃师方志则仍如是记。

其二、史籍重复记事也是一种因素。以宋《太平寰宇记》为例,七里涧、阮曲(今石桥、鱼骨村一带)已入“洛阳县”记,记“偃师县”又云“ 魏文帝陵,在首阳山南。周王(公)庙,在县西二十五里。”其地显然在今石桥以北。史籍为希望偃师有座首阳山的人们提供了各取所需的依据 。

其三、邙山此段既统称首阳,偃师就应当有座首阳山,这也是塑造首阳东山的一个理由。民国年间乔竹坡在所着《偃师风土志略》上卽记:“覆舟(山)再东则为首阳山,舜帝庙在其山巅,庙西隆起处为夷齐冢。盖真武庙至此,所隔数峰,高者为薄姬庙,低者为覆舟山,皆首阳也。”此说,恐是明代以后邑内不少学者的看法。

其四、云首阳东山为夷齐殉节之所,当和偃师与洛阳的区划有关。唐及唐代以后,偃师与洛阳交界处一带的管辖多有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首阳西山一带归洛阳县辖。偃师人也崇敬这两位光耀史册的贤人,因此,清顺治、康熙二志在记首阳山时,特别称:“商伯夷叔齐扣马谏武王后隐此。”看来,偃师人称首阳山在东,当以距扣马村近为由。新编《偃师县志》在记首阳山时,也把“扣马”的事专列一段,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其五、偃师以首阳东山(今舜帝庙东)为“首阳山”的最早记载约起于明代。明弘治《偃师县志》载:“首阳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至清顺治、康熙志相因,又有《诗》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等记。看来,以东山称“首阳”明清时以志书方式已形成共识。

以上五点虽事出有因,但可明显看出人为痕迹。

三、郭坟、塔庄两村,内容完全相同的《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碑辨析。

西首阳山,突兀独尊,于史有据;东首阳山,旁近县邑,名出有因。出于郭坟、塔庄二村相同的两通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现立于市博物馆碑廊中的《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碑,据偃师市文管会负责人郭洪涛先生讲,是1986年4月份博物馆开馆之前,塔庄村民拉来的。其碑何时发现,始立何处,均无记载,因来自塔庄,博物馆遂以“在塔庄村北保存”记。据笔者查访,今邙岭乡退休干部韩雷松先生1981年4月曾和一同志到塔庄村搞地名普查,经村民指引,在该村村西磨坊发现了夷齐墓道碑。他们说碑原来立于塔庄河口通往县城的大路旁,后来作为磨坊马达基座。其村西南“老龙窝”左畔有夷齐庙,庙碑有载,南距首阳山“三千一百六十六步”。据此说,庙北298步处(近310国道)当塔庄“保存”夷齐墓道碑处。此地距东首阳山“二千八百八十八步”与实际距离基本相符。看来,此碑来之塔庄村北不假。

郭坟碑今在何处呢?据笔者分析,所谓郭坟墓道碑可能是误记或本来就没有。其理由有三:一、于志无载。首阳山在东说,约起于明代,清沿明说。至乾隆志则一改前说,言“首阳山在县城西北二十八里”,而不是前志所说“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明显是依据诸代史籍所载,发现前志确有不实,有意予以纠正。郭坟如有此碑,该碑刻于乾隆十五年,乾隆《偃师县志》印行于五十四年,恰恰可以为乾隆志首阳山在西作证,但志无记载。倒是从另一方面说明,塔庄有碑亦无记,正是乾隆志为了申明旧志和碑刻的讹误。二、距离不符。碑载“正北至首阳山墓冢二千八百八十八步”,郭坟至首阳山南北约四里许,距离相差甚远。三、出处失据。应当说《洛阳市文物志》有关偃师的资料来源于《偃师文物志》。1979年《偃师文物志》载:“首阳山,位于我县首阳山车站北面。”⑨因1981年塔庄墓道碑的发现,改编的《偃师文物志》记载有所变化,云:“首阳山位于今县城西首阳山火车站东北邙山上。…在今塔庄村北保存一通…” 1985年3月《洛阳市文物志》作为内部资料出版,前依偃说“首阳山位于偃师县首阳山火车站东北”后边改为“在今郭坟村南大路旁保存一通清乾隆十五年立的'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碑……”这是方志上第一次出现“郭坟村有夷齐墓道碑”的记载,此前偃师未闻有此说法,不知据自何来?

历史上夷齐殉节的首阳山,有斑斑史迹可考,但很少有人知道 ;人为因素形成的首阳山,尽人皆知所处,而且有碑为证!史迹如此,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为后来者留下了无尽追寻真伪的课题。

笔者以此短文,为首阳山正名,它在西而不在东。从世俗的观点看,今天的首阳,不管在东还是在西,都在偃师,翻来覆去地考究意义不大。但我们认为,辨明首阳山真实所在,不单是尊重历史,还首阳山以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从开发 这一名山着眼,不管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00八年五月八日 于 一统小楼

来源:姑臧李氏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