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光同尘是一种中国智慧

 见素抱朴780 2021-05-01

01

无中生有

浑沌三问的第二问:为什么不能凿开七窍?

道,先于天地诞生。弄清楚道在古时候的原初状态,是把握今之有的关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老子把人们引领到天地之始,去领略无和有的神妙,于是老子提出了宇宙的生生模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倒过来说就是:无生有,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这两句话比对一下:

无→有→万物

道→(一→二→三)→万物

从中可以看出:无=道,有=(一→二→三)。道先天地而生,所以是无;一生二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是二而一故三;万物无非这样的三,所以是三生万物。这个(一→二→三)是创生的机理,或者说是化生的总原理,老子称它为有。有,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化生机制,万物就由这种机制化生而来。

关于一二三,众家有不同的解释,不论如何,有两点是明确的:道生一;一生二三及万物。一,在这个化生机制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混而为一”,不管万物如何生生,其原点都在此一,不管万物生发得多远,其复归都到此一。道不可以分割,用此一来表示,那么,究竟什么是一呢?

和光同尘是一种中国智慧

02

“一”到底是什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14章)。

纪,己,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加了糸旁,强化了线丝义,本义:散丝的头绪。头绪就是开端;头绪理顺成为纲领、纲纪。道纪是指道的开端和纲领。这是领悟道的切入口。老子说这是道纪,也就是把它作为纲要来论述,可见这一章在整部《道德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老子究竟论述了什么重要问题呢?

一,老子正面阐述了什么叫做一。道这个神奇的玩意儿,视觉、听觉、触觉都无法感觉到,人的感觉器官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无从追问下去,主观与客观无以区分,所以只能混而为一。这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庄子不让凿开浑沌的七窍。这个一,其生存空间非常巨大:它的上限,并非虚妄,它的下限,也不可忽略。这个并非虚妄的至大与不可忽略的至小形成的空间,寻寻兮,极言时空不可限量,因而不可命名,无法定义,只能复归于无物。

《道德经》中,凡复归一词,都是指无论怎样变化,最后都复归于道。除了复归于无物,还有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婴儿、朴、无极、无物都是道的同义词。

从道的层面看无物,又具体指什么呢?老子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可以叫做惚恍。既没有物质实体,也不可名状,但是,分明有着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这样一个存在。在象思维的世界里,无物之象是最高的象,超越了物质世界,达到惚恍之境。

和光同尘是一种中国智慧

道似一条纲纪贯穿始终,世间万物的形态容貌,都是按照道的指引悄然展开,于是,惚恍窈冥之中,变幻出具象,化育出生命,其生命力,非常真实可信。惚恍是一个混而为一的整体。这样一个整体,就是一,不要去刨根究底,要想明确地说出道是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强为之容,强为之名。因此,将它们混为一体。这个一体,不但不可致诘,更是不可分割,正所谓大制无割。

混而为一,大制无割,不但是老子哲学本体论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哲学独立于世界哲学的别具一格之处,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点。在思维的源头上区别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二元论。

03

和光同尘——中国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大制无割呢?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10章)

人们总要受到分割的干扰,能做到肉体、营气、精魄紧紧互抱为一而不相分离吗?因此,首先需要在精神上拒绝分离。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4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56章)。

一模一样的内容,反复地说,可见其重要性。如果遇到分割的情况,要消除一切分割的可能:锉去它们的锐角,解开它们的纷争,和合它们的光彩,连它们带来的尘埃也要共同吸纳,这是深潭啊,水流入那里似有若无。通过一连串动作,缩小事物的差异,追求一般的同,这就叫做玄同。

玄同,玄之象,染色渐深至于黑而有赤色,并非全黑;同之象,口皆在所覆之下,强调齐一;玄同则是保留差异性的同一。这是高度抽象的深刻的和同——不可分割,保持完整。和光同尘是一种中国智慧。

和光同尘是一种中国智慧

04

抱一为天下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万物毋已生将恐灭,侯王毋已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39章)。

这一章在整部《道德经》中,篇幅最长,可见其重要性。老子不遗余力地坚守着整体同一性。通过正反对照,从六个方面一一对比,一之得失,生死存亡泾渭分明。

本章描绘往昔曾得到过一的状况: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侯王为天下贞。反之,天不再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再安宁恐怕要溃发;神不再有灵性恐怕要灭绝;谷水不再充盈恐怕要干涸;万物不再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以高为贵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浑沌的形象,正是混成如朴、混而为一、道生一的写照,同时给人们提出了大制无割的忠告。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22章)。

曲则全。不自见,故明。这两个句式成为本章的主体。那么多在常人看来可能觉得对立的两面,老子却把它们全部统一起来。曲则全,是就身外而言,不自见,是就自身而言,无论身内身外,都要混而为一。老子提出了重要的法则:抱一为天下式。守护住一的整全,作为天下的范式。这是道家学说普遍原理的表达式。

和光同尘是一种中国智慧

抱一,作为天下的范式、典范、法则,具有普适性,那么这个一是如何普适于天下方方面面的呢?请继续关注《齐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